需要转化为动机的心理机制

 

    动机的基础是需要。那么,需要是怎样转化为动机的呢?心理学家指出,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有机体内部就会产生一种叫做内驱力的刺激。内驱力使机体处于紧张状态,促使机体释放出一定能量或冲动,即促使有机体作出反应,反应的最终结果使需要得到满足。而这种反应是有目标的。内驱力与目标联系起来,反应才能出现。内驱力与目标的联系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个体出生以后,就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把自己的各种需要同某些能降低内驱力所引发的紧张状态的物体、情境或事件联系在一起。例如,初生婴儿的生理需要同环境中事物本来没有特定联系,饥饿最初只能促使他在引发的内驱力作用下作出紧张的探索活动,当他一旦体验到吸吮奶头(母亲奶头或奶瓶奶头)这种反应的结果(吃饱),内驱力与目标建立起联结,他以后的反应就变得有目标指向了。当饥饿再次发生时,婴儿就立即使自己的反应指向他已经"发现"的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奶头或奶瓶。此时有机体对能满足自己特定需要的物体、情境事件,就有着明确的向往和追求。这样,有机体所向往、追求的目标(例如奶头、或奶瓶)就成为"诱因"。奶瓶或奶头就能诱发或引起前面那个婴儿的吸吮反应。所以诱因具有诱发或激起有目标指向的行为的作用。获得诱因,就使个体的某种行为倾向得到巩固和加强。因此,在行为强化过程中,诱因又大致相当于强化物。可见目标、诱因、强化物,虽然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含义和功能,但它们大体上都是指能满足个体某种特定需要的同一物体、情境或事件。

    当需要所引发的内驱力指向某种特定的目标、诱因或强化物时,个体就形成了动机。

 

 


 

相关链接:

需要

需要及其种类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要点

自我社会价值实现需要

社会性需要

简论西方心理学中关于需要问题的研究

需要满足法

需要层次说

马斯洛需要层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