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他生于希腊北方的斯塔吉拉。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宫廷侍医。他18岁到雅典,在柏拉图学院跟从柏拉图学习、工作了20年之久,被柏拉图称为"学园之精英"。柏拉图去世后,他赴小亚细亚各地讲学。公元前343年,应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任王太子亚里山大三世的教师。公元前335年返回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园,从事讲学和科学研究。他是西方古代最渊博的学者,在许多学科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他的教育观点主要反映在《政治学》和《伦理学》两部著作中:1.强调教育的政治作用。他认为"立法者"应首先注意少年人的教育,忽视教育就会危害政治。主张教育由国家管理,对奴隶主子弟进公共教育。2.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划分教育阶段。第1阶段,从初生到7岁,在家庭受教育,重点在于注意儿童身体的健全发展发育。第2阶段,男孩从7岁到青春期(约14岁)进国立初等学校,学习阅读、书写、体育、音乐、绘画。第3阶段,从青春期到21岁,以智育为主,学习内容包括物理、天文、生物、政治、伦理、哲学、美学等。3.从实践上总结了雅典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实践;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认为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体。灵魂由3部分构成:植物灵魂,具有营养与繁殖的功能;动物灵魂,具有欲望、感觉的功能;理性灵魂,具有思维的功能。据此必须实施3方面的教育:体育,发展儿童健美的体格;德育,净化儿童的非理性灵魂,培养公正、节制、勇敢等美德;智育,发展儿童的理性灵魂,这是教育的最高任务。在教育中,将体、德、智互相联系起来,使人得到和谐的发展。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土多德首次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提出"遵循自然"的教育原则,发展儿童的天性,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顺序划分教育年龄阶段,对后世教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相关链接:

论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