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网络课程

 

(第一章)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

一、心理学思想与教育的早期结合

在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之前,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就曾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对教育问题进行过论述。这便是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中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论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荀子》)——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子思《中庸》子曰)——论述了学习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论述了学与思的辨证关系。“不慎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论述了启发式教学问题。“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论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论述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强调教育与灵魂(心理)的 联系。他把灵魂表现在营养繁殖上;动物灵魂表现在感觉和愿望上,又称意志灵魂;理性灵魂表现在思维和认识上。他又把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并与三类灵魂相顺应。体育顺应植物灵魂,发展体质;德育顺应动物灵魂,发展意志;智育顺应理性灵魂,发展智能。

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欧洲的一些著名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提出“人只有凭借教育才能成其为人”的著名论断。他强调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儿童的年龄和个性特征,有目的地去发展儿童的才能。提出实物教学、渐进、模仿和练习等四个教学法原则。

十九世纪瑞士的教育家裴斯踏洛齐主张“教育心理学化。”他倡导将儿童的学习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运用将心理学与教育学紧密结合的方法训练教师等。

十九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受到裴斯塔洛齐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方法应以心理学为基础。他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明了就是向学生明确地介绍新知识;联想是使新知识与学生已有联系起来;系统是对知识作出概括并得出结论;方法是指(通过练习)将已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由此发展为后来广为流传的五段教学法即提示(介绍新知识)比较(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总结(归纳与系统化)、和应用(把新知识应用于实际)。  

 主    页  教师简介  课程简介  在线学习  案例实验  教学大纲  学习资源  影音资源  思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