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对影片《那人,那山,那狗》的欣赏与讨论让学生了解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劳动者形象,了解他们身上虽然没有荣誉的光环,可他们的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他们虽然未能得到世俗的名利,但却收获了人间的真情,赢得了大家的尊敬,让学生懂得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也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生的收获,达到对语文学习的深层次把握。

(二)         教学过程建议:

在课文《信客》的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对信客的精神进行总结,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有这样精神的不仅是信客,在很多普通的劳动者身上,也有信客一般的奉献精神。提醒学生在进行影片观摩时注意感受父亲的奉献精神和乡亲们对他的感情。

影片观摩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们就影片进行讨论。以下讨论题目供参考:

问题一:父亲的职业是什么?主要职责是什么?你认为这个职业最重要的要求是什么?

问题二:父亲每次送信要走多少里路?是怎样的路?花多长时间?平时是谁陪伴他?

问题三:儿子为什么对父亲感觉陌生?父亲的腿是怎样得的病?

问题四:为什么说:“村子里的人几天不见县长可以,几天不见父亲不行”?

问题五: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乡亲们的关心,对工作的负责?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问题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乡亲们对父亲的感情?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问题七:乡亲们是否为父亲写过表扬信?父亲为什么不送?

问题八:父子俩对五婆的事情发生了争执,为什么?你赞同谁的意见?

问题九:父亲关心儿子和母亲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问题十:和父亲走过一次邮路后,儿子对父亲有了亲近感,你认为拉近他们感情最主要的原因在哪里?

问题十一:父亲为什么要儿子接他的班?你认为儿子能做好吗?

问题十二:谈谈你对父亲这一形象的认识与感受?

(三)         问题分析及讨论提示

以上问题围绕影片内容和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了解父亲无私奉献的精神,了解他对乡亲、对家人的爱,了解乡亲们对他的尊重,以帮助学生了解这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懂得尊敬他们。

以下是对各问题设计目的及讨论要点的简要提示。

问题一:明确父亲的职业,主要是为了明确其职责,在学生提出自己对职业要求的种种看法时可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问题二:了解父亲每次送信所走的路程,花费的时间,是为了感受父亲工作的艰辛,仅有一条狗的陪伴说明工作的平凡寂寞,是默默无闻的奉献。

问题三:父亲一心工作,长年在外,才会使儿子感觉陌生,这是父亲付出的代价。父亲的腿长年在山上的冷水浸泡而落下了病,这也是他为人们付出的牺牲。

问题四:父亲沟通了乡寨与外界的联系,在人们心中有着至高的地位和重要性。

问题五:父亲的无私奉献具体表现在他的工作中,从他对儿子的一桩桩交待可以看出父亲对乡亲们的关心,从他对五婆的额外照料,对邮件的细心整理、对每一个人的熟悉都可看出来。在寻找这些细小片断的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劳动者的理解,了解其实“奉献”往往体现在细微处。

问题六:乡亲们虽然没有列队欢迎父亲的到来,但他们的情感是实实在在的。他们把婚礼安排在父亲来的日子,准时守候接父亲上山,象信任自己家人一样信任父亲,这些,都是父亲人生的收获。

问题七:父亲不愿给自己送表扬信,表明他不去争名夺利的淳朴,甘愿默默地为人们奉献。

问题八:父亲不愿指责五婆的孙子,只时常去看望五婆,儿子却认为应该让孙子自己来看望五婆,虽各有差别,但对老人的关心是一样的。在具体的做法上,学生们也会各有自己的看法,但只要他们认识到两人都是出于对老人的关心就行了。

问题九:父亲虽然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家里,但他是深深爱着儿子和母亲。

问题十:儿子逐渐理解了父亲的追求,也理解了父亲对母亲和自己的关爱。

问题十一:父亲要儿子接他的班,是因为他放不下乡寨的乡亲,也不放心由其他人接手。因此即使这份工作很苦,他仍然要求让儿子去接班。这表明了父亲无私奉献的精神。儿子能够理解父亲的追求,他应该能做好。

问题十二:由学生自己谈对父亲这一形象的认识与感受,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将这一形象与信客的形象相比较,找出他们的无私奉献的共同点。

四.参考资料:

《那人,那山,那狗》相关资料

只能是电影——《那人,那山,那狗》:摘自http://www.menggang.com/movie/china/huojianqi/postmountain/postmountain.html

剧作评析:摘自http://www.menggang.com/movie/china/huojianqi/postmountain/postmountain-g.html

《那人,那山,那狗》的故事:摘自http://www.blogmba.com/user1/xuming/archives/2006/165.htm

《那人,那山,那狗》相关评论:摘自http://www.hi-pda.com/forum/archiver/?tid-105352.html

(70208)

本章首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