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地理事象(二)
 
三、原理/过程示意图  

向学生呈现经过简化处理之后的,能基本反应某种地理事象原理或过程的示意图,以便能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原理或过程。

设计案例三

(1)案例教材内容。该案例的教学内容选自《地理(六年级 第二学期)》“3.1 多变的天气”中有关“天气预报”的内容(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5次印刷)。教材内容如下所示:

(2)设计思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想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帮助学生从各种媒体发布的“天气预报”中获取天气信息,并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天气状况,关于这点学生应该都或多或少有些接触,理解起来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关键是如何正确表述;二是如何在学生理解媒体“天气预报”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天气预报”制作的过程,以拓展学生对“天气预报”的理解,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带学生到当地气象站或电视台实地参观。

(3)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向学生展示下面事先扫描好的“国内主要商务城市今日气象”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张图片扫描好后,已经把天气符号标志旁的文字用Photshop软件擦除)

第二步: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在“国内主要商务城市今日气象”图上分别指出分别代表雨、雪、雷阵雨、阴、雾等天气现象的天气符号。

第三步:请另外一位同学到讲台前,在“国内主要商务城市今日气象”图上指出哪些城市有雨?

第四步:再请一位同学根据“国内主要商务城市今日气象”图,完整地描述一下“上海”和“北京”、“香港”等城市的天气情况。

第五步:老师小结一下描述天气预报的主要要素(并板书):气温、降水、风力、云量、湿度等。并请学生思考一下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获取某地的天气预报信息?也就是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途径(电视、报纸、网站等)。

三、原理/过程示意图  

第六步:提问,电视、报纸、网站所提供的天气信息是如何获取的呢?老师呈现如下所示的“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示意图”。向学生说明天气预报制作的四个过程:

A.气象资料获取。(气象卫星、飞机、天气雷达、地面气象观测站等),在讲解这个阶段时,可以向学生呈现一些地面气象观测站常见的一些仪器设备的实景图,如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气象观测仪器、闪电定位仪、温度/风向/风速传感器、沙尘暴观测、酸雨观测等。

   
 

地面气象观测站

自动气象观测仪器

 
   
 

闪电定位仪

温度、风向、风速传感器

 
   
 

沙尘暴观测

酸雨观测

 

B.气象资料分析和计算。

C.天气预报会商。

D.天气预报发布(通过电视、报纸、网站等)。在课后让学生体验从网站获取某地某天天气信息。

四、景观图(包括实地拍摄的视频)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景观图(包括实地拍摄的视频)都比较感兴趣,一般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一些比较典型的景观图,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地理事象,然后在此基础上,老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小结,也许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设计案例四

(1)案例教材内容。该案例的教学内容选自《地理(六年级 第二学期)》“3.3 世界气候类型”中有关“热带气候”的内容(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5次印刷)。教材内容如下所示:

(2)设计思路。学生由于缺乏对具体气候区实际的直接体验,如果直接按教材中通过“气温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来进行讲授,可能并不利于学生对不同气候类型的记忆和理解。我想老师首先呈现一组反应某一气候类型的景观图(如植被、民居、服饰、动物等),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发现其中的一些特征,然后由老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结,最后再呈现教材中的“气温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从气温和降水量两个方面来区分不同气候类型。

(3)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首先向学生呈现一组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的景观图(在呈现时不要告诉学生这是西双版纳。看完后,请学生分别猜测、推断一下这个地方的气候特征(老师可适当地作提示),并猜这个地方可能在我国的什么地区。

   
 

11月底的森林景观

2月时部分树木的落叶

 
   
 

当地的民居

野象群

 
   
 

1月30日拍摄的游客照片

 
四、景观图(包括实地拍摄的视频)  

第二步:老师小结学生的回答,并把基本能正确反应该地区气候特征的关键词列在黑板上,然后播放一段介绍西双版纳地区的视频录像,以揭开谜底。

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

第三步:老师向学生呈现“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与学生一起分析、解读气温和降水量的月份分配特点。最后,并对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