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下一节 返回
 
  讲座1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1)  
 
导入  

让我们先做一个小小的游戏。

如图所示,一个玻璃瓶中装满了紫色的和绿色的小球,并且这两种小球的数量各占50%。通过反复摇晃,尽量使两种小球均匀分布。

当我们把瓶中的小球只倒出几粒,就会有一种可能的情况,紫色的小球和绿色的小球数量不等,其中有四个紫色的小球,有一个绿色的小球。

如果我们假设小球会分裂增殖,过了五个增殖周期后,就会发现紫色的小球有128个,占总数的80%,而绿色的小球只有32个,占总数的20%。

与原来相比,两种小球的所占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许多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种群的数量随之大量减少,有些物种已经灭绝,或者濒临灭绝。

在自然界,如果一些大群体的生物,在经历了一次环境剧烈变化后,例如人类的捕杀,生物栖息地的缩小,只有少量的生物个体存活下来。

当环境得到改善后,这些少量的生物个体,可以通过繁殖,扩展成原先数量的群体。

但是,由于遗传漂变的作用,等位基因的频率,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就像我们刚才所做的游戏,假设紫色的小球和绿色的小球,代表等位基因,刚开始两种等位基因的频率都是50%。经过生物个体数量急剧减少之后,尽管通过人类的努力,物种数量得以恢复,但是,等位基因的频率却变成了20% 和80%。如果绿色的小球代表的是优良性状的基因,紫色的小球代表的是非优良性状的基因,那么,表现出优良性状的个体就会大大减少。最可怕的是,假设优良性状的基因,没有机会传递给后代,这些基因将从自然界中消失。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还应该从保护遗传多样性开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些相关概念。

一、物种和种群  

1.物种

什么是物种呢?

物种是形态、结构、功能、发育特征和生态分布基本相同的一群生物。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在自然条件下,同种生物的个体,雌雄可以交配,并且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物种之间,雌雄不能交配,或者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如图所示,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就是不同的物种。

再例如,马和驴雌雄交配,产生的骡,就没有生殖能力。因此,物种之间在遗传上是不混合的。物种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生命形式。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物遗传、生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那么,物种和种群的概念又有何相互关系呢?

2.种群

种群是同一物种的一群个体,这群个体享有共同的基因库。种群是遗传单位,也是进化单位。种群的基因库,是一群有性生殖的个体中,所有基因的总和。

如图所示,非洲的斑马就是一个种群。

种群内,同种个体共同拥有一个基因库。同一个种群,生物个体之间的交配,造成了基因的交流,使基因库保持相对稳定。

一、物种和种群  

3.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物种是由许多群体组成的生殖单元,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因此,可以说,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如图所示,非洲象有自身特有的生存空间。

如果专门研究,物种群体中的基因组成,在生物在繁殖过程中,基因组成的变化规律,这样的学科,我们称之为群体遗传学。

二、种群的遗传规律  

1.群体遗传学

群体遗传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遗传学和进化论上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是为了了解群体的遗传学成分,以及决定和改变这些遗传学成分的内外因素。

在任何物种中,由于在不同的基因座位上存在各种等位基因,使遗传变异在种内或在群体之间产生交流。既然已经了解了群体遗传学的研究目标,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些与群体遗传学相关的基本概念。

2.基因

基因是含有遗传密码的DNA片段,可以编码特定的蛋白质。

如图所示,人类有46条染色体。其中,一半来自父亲,另一半来自母亲,同源染色体是来自父母双方的一对对染色体。因此,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成对分布的。

在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个位点上的基因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二、种群的遗传规律  

3.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占据的位置,我们称之为座位。二倍体的生物个体,在同源染色体座位上,有两个等位基因,这两个可以等位基因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但是,同一种群的很多不同个体,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可能存在很多不同的等位基因。并且,在染色体的不同座位上,又存在很多不同的基因。

因此,不同个体之间,基因的组成就会有很多差异,所以我们不可能找到性状完全一样的个体。正是这种杂合性,保证了同一种群内,生物的性状仍然具有多样性。所以,一个健康的种群,应该拥有一个内存非常丰富的基因库。

那么,什么是基因库呢?

4.基因库

种群中,所有基因组,和不同的等位基因,总称为基因库。某个生物个体,只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一部分基因。

种群内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共有一个基因库。如图所示,按照一定的规律,比如,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生物个体的基因,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

如图所示,彼此隔离,没有杂交的种群,具有隔离的基因库。随着个体的死亡,或者从种群中迁出,种群个体所携带的基因,就会从基因库丢失。同时,通过基因突变,或者新个体的迁入,可以使新的基因,流入到基因库中。

二、种群的遗传规律  

那么,生物的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5.基因型与表现型

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并且,一种基因型,决定一种性状。

 

如图所示,狗的毛色遗传,豌豆的性状遗传。实际上,遗传基因的表达与环境共同作用决定个体的表现型,表现型是指直接观察到的生物结构和功能特点。

6.基因频率

  

如图所示,根据飞蛾的表型、基因型,分析50只飞蛾种群的基因库,A为黄色显性基因,a为白色隐性基因。等位基因A、a的频率分别为0.60和0.40。

种群内,每一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种群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基因频率会受到突变、选择、漂变、迁移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二、种群的遗传规律  

科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总结出一些群体遗传规律,最有名的就是哈迪-温伯格定律。

7.哈迪—温伯格定律

哈迪-温伯格定律(Hardy-Weinberg law)是群体遗传中最重要的原理。它解释了,繁殖是如何影响群体的基因和基因型频率。这个法则是用Hardy GH 和Weinberg W两位科学家的姓,来命名的。那么,这个伟大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1)含义

如图所示,哈迪-温伯格定律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的、没有其它因素干扰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干扰因素包括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

(2) 解释

哈迪—温伯格定律可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假设。在一个无穷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没有进化的压力,例如突变、迁移和自然选择等;

第二部分是基因频率世代不变;

第三部分是随机交配一代以后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

有关哈迪—温伯格定律的数学计算,请参考“拓展视野1:Hardy-Weinberg定律”。

在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中,哈迪-温伯格定律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下面,举一个例子,你就会对这一定律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种群的遗传规律  

7.哈迪—温伯格定律

(3)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如图所示,在北美白人中,这种白化发生的频率为1/40000(四万分之一),也就是0.0025%。

由于白化是隐性性状,患者的基因型为aa。根据哈迪-温伯格定律,aa基因型频率为p2。如果p2= 0.000025,那么,q = 0.005,而p =1-q = 0.995。所以,杂合子的频率是2pq =2×0.995×0.005 = 0.00995,近似于1%。这样,当白化的频率很低时(1/40000),而其杂合体的频率却很高(近似于1%)。

由此可见,即使某些罕见的隐性性状,杂合体的频率,可能并不很低。因此,近亲结婚,后代出现遗传病的机率,就会大大增高。

(4)遗传平衡

根据哈迪—温伯格定律推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这就是著名的遗传平衡定律。

但是,在自然界,绝对恒定的群体遗传平衡,是不存在的。生物总是或快或慢地,通过遗传变异而进化着。

群体遗传结构的任何变化都意味着进化。

既然遗传本身并不能改变群体基因的频率,那么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哪些呢?

三、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  

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包括突变、迁移、随机遗传漂变等。自然选择既是一种促进基因频率改变的重要原因,在突变、迁移、随机的遗传漂变等发生以后,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过程。

通过突变、迁移、遗传漂变和选择,种群改变了基因频率,由基因频率的变化积累,导致种群内的进化,甚至引发新物种的产生。

如图所示,突变导致一种基因型,被另一种新的基因型所取代,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突变导致一种基因型消失,另一种新的基因型增加,基因频率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