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遗传物质的变化,也就是基因突变的作用。 |
四、基因突变 |
|
基因突变是指,在基因的DNA中,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导致遗传变异的产生,使不同等位基因频率的增加或减少。
基因突变是一切新的遗传变异的来源。少数的基因突变,可能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繁殖后代。这些突变基因,会被保留下来,并且传递给下一代,通过繁殖过程,在种群中传播开来。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突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基因突变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1.突变可以改变等位基因的频率
首先,让我们打个比方,如图所示。
如果我们有一大罐黑色的围棋子,每天我们随机取出一粒,再放进去一粒白子,然后混匀。
最终结果如何呢?到最后,这罐围棋子全都是白的。你相信吗?不妨试试看。基因突变也是一样,如果突变反复发生,虽然很慢,但只要持续下去,就有可能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类型
基因突变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基因的点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基因突变是进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图所示,哺乳动物珠蛋白家族,这类基因就是通过一系列基因的重复、转座和突变,在4-5亿年前,由单一基因逐渐进化而来的。 |
四、基因突变 |
|
3.基因的点突变
基因的点突变是DNA碱基顺序的改变,包括DNA上碱基对的改变、碱基对的插入、碱基对的缺失。如图所示。不同类型基因突变产生不同构型和活性的蛋白质。
其中,同义突变是指,当DNA碱基顺序改变后,基因的某一个密码子也发生改变,但是,在合成的多肽链中,仍然翻译成同一种氨基酸,这样的突变。不改变多肽链氨基酸的序列,所以,称为同义突变。
错义突变是指,当DNA碱基顺序改变后,基因的某一个密码子也发生改变,在合成的多肽链中,就翻译成不同的氨基酸。这样的突变,改变了多肽链氨基酸的序列,所以,称为错义突变。
无义突变是指,当DNA碱基顺序改变后,使mRNA上的一个密码子,变成了3个终止密码子( UAG, UAA和 UGA),翻译的多肽链中,少了突变碱基以后的氨基酸序列。
移码突变是指,在DNA分子中插入,或者缺失一个或几个碱基,引起的突变。移码突变使插入或缺失点以后,所有的氨基酸序列都发生改变。
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很普遍的。在自然情况下,产生的突变称为自发突变。利用物理和化学因素诱发的突变,称为诱发突变。应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可以培育出各种优良品种。
如果你对基因突变的板块感兴趣的话,请阅读“广角镜1: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广角镜2:染色体结构变异”。 |
四、基因突变 |
|
4.突变的随机性
自然界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生物发生遗传突变往往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联。实际上,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基因突变随机发生。
一般情况下,对生物来说,大多数基因突变是有害的,或者中性的。当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早先是有害或中性的基因突变,就可能使生物更加适应环境变化,成为有利的基因。但是,许多随机的有害突变,使生物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于是,这些生物在繁殖后代前,已经死亡,所以,这些突变的基因,就没有保留下来。
有的基因突变,出现的概率比较低。因此,当种群的数量比较大时,这些基因突变遗传给后代的机会很小,对群体基因频率的影响非常小。
但是,有的基因突变,出现的概率比较高,这些基因突变对群体基因频率的影响较大。例如一对等位基因Aa中,当基因A频发突变为a时,群体内A的频率就会逐渐减少,而a的频率就会逐渐增加,最后可以导致群体内A完全被a所代替。结果一种基因型消失了,另一种基因型的数量增加或产生出一种新的基因型。
|
五、迁移 |
|
生物个体从一个群体,转入到另一群体的过程,称为迁移。一些个体迁入另一群体,可以使,迁入群体的基因库,导入新的基因,从而改变迁入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引起了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如图所示,迁移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因为迁移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与土著群体的基因频率,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迁移,对群体基因频率产生较大影响时,就成为定向进化的重要力量。
鸟迁移
地理的、地形的以及其他物理环境因素,对生物迁移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可产生生殖隔离,基因改变的积累,最终可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
六、遗传漂变和瓶颈效应 |
|
当今,在动物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时候,在人工或半人工的条件下,有些濒危动物的数量不断恢复,但是,不难发现,这些濒危动物,不论是生存能力,还是繁殖能力,都有下降的趋势,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学习了下面的内容,你就会更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
1.遗传漂变
根据哈迪-温伯格定律推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但是,当一小部分生物个体,从一个大的群体中分出,只形成一个小的群体。由于这个群体太小,引起基因频率随机增减,这时,就发生了遗传漂变。
因此,如果一个群体的个体数量有限,可能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偏差,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我们称之为遗传漂变。产生遗传漂变的程度,通常用漂变强度来表示。
2.漂变强度
通常用种群大小的倒数,作为遗传漂变强度的指标。
遗传漂变的强度决定于种群大小。如图所示,群体大小与漂变关系。可以看到,种群越大,遗传漂变越弱;种群越小,遗传漂变越强。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两种进化动力。 |
六、遗传漂变和瓶颈效应 |
|
3.瓶颈效应
在自然界,一些具有很大群体的生物,在经历了环境剧烈变化时,往往,只有很少量的生物个体,存活下来。就好像,当一个大的群体,通过瓶颈后,由少数个体,经过交配繁殖,扩大到原来规模的群体。
在这种小的生物群体中,个体数量的多少,对基因频率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瓶颈效应。
如图所示,由于小样本,使新群体中的基因频率,与旧群体中的基因频率不同。
环境的剧烈变化,使群体的个体数目急剧减少,甚至面临灭绝危险。通过瓶颈效应,使这些生物度过难关,重新恢复到原来的规模。但是,在瓶颈期间,由于遗传漂变的作用,这种小的生物群体,等位基因的频率,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因此,瓶颈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极端的遗传漂变类型。
当一个群体减少得很厉害时,发生瓶颈效应,可能会使某些基因,从基因库中丢失。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者过捕杀,数量急剧下降,我们就称这个生物种群经历了瓶颈。瓶颈效应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总遗传变异的下降。经过瓶颈后,如果种群一直很小,由于遗传漂变的影响,种群遗传变异会迅速降低,最后可能导致该种群的灭绝。
但是,有的种群,在经过瓶颈后,数量也可能逐步恢复。如图所示,我国的麋鹿繁育和野外放养成功。请阅读“拓展视野2:麋鹿”。
|
七、自然选择的作用 |
|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内容。
但是,人为的因素,导致生物的生存,面临危险的境地,人类有必要作自我检讨。如图所示,我国科学工作者对大熊猫的保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生物个体遗传特性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繁衍后代的能力。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具有相同的存活能力,相同的繁殖能力。
具有环境适合性好的表型,就会有更多的生存机会,留下的后代也较多,这一过程就是自然选择。因此,自然选择的本质,反映了在一个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对后代基因库的贡献。
如图所示,自然选择过程,导致一个群体对环境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适应。生物因素主要指竞争、捕食、寄生或共生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指气候、地理、营养、自然灾变等。 |
七、自然选择的作用 |
|
自然选择包括方向性选择、分歧性选择和正态化选择等几种主要类型。
(1)方向性选择
方向性选择是把,趋于某一个方向的变异,保留下来,而淘汰另一个相反方向的变异,使生物的表型,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在一定时间内,某生物群体,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定向变化,产生了一种定向的选择压力,造成了群体遗传组成,朝着适应环境变化的,有利方向改变。
如图所示,欧洲桦尺蛾,最初大都是灰色的,19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英国东部和南部,工业化发展迅速,严重的工业污染,使黑色桦尺蛾的数量,迅速增加。因为,栖息在树干和岩石上的黑色桦尺蛾,在污染的环境中,可以隐蔽自己,避免被鸟类所捕食。所以,就形成了桦尺蛾的黑化现象。长颈鹿进化的过程,也属于这类方向性选择。
(2)分歧性选择
分歧性选择是指,一个群体的两端变异,按不同选择方向,保留下来,而中间态生物的数量逐渐减少。
在一定时间内,种群中的两种或多种极端表型,比中间态的表型,更能适应特定的环境,这时,自然选择作用,导致种群的表型,向不同方向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产生不同的亚种群,甚至产生新种。
如上图所示,在季风频繁的季节,昆虫的种群内,有的翅膀特别发达,有的没有翅膀,这两种极端表型的昆虫,生存下来,而那些中间表型的昆虫,很容易被大风吹到海面上而丧生。所以,就形成了翅膀特别发达和没有翅膀的两种昆虫。
(3)正态化选择
正态化选择是指,一个群体的两端变异,逐渐被淘汰,而中间态表型的个体,被保留下来。
如上图所示,在食肉性动物猎豹种群中,体重特别大的个体,需要很多的食物,而且行动不方便。体重特别小的个体,虽然不需要很多的食物,行动方便,但捕食能力差。而体重处于中间状态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奔跑能力强,可以捕食到更多的猎物。因此,不容易被所淘汰。所以,现存的猎豹,身材适中,奔跑速度特别快。总而言之,自然选择促进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
|
八、隔离 |
|
另外,在生物进化历程中,还有一种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隔离。隔离是把一个种群,分成多个小种群。隔离使种群变小,也改变了基因交流的范围。
如图所示,各种因素和变化,使种群产生了隔离,导致遗传交流的中断,使种群之间分化不断加深,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标志。
1.地理隔离
由于地理屏障,将两个种群分隔开来,阻碍了种群之间基因的交流。如果是山脉、峡谷、海洋等,把种群相互隔开,称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形成不同的小种群,在各种群小范围内,进行基因交流。各种群内发生的基因突变也不相同,最终,形成有差别的基因库。加上,不同环境的选择作用,使各个小种群,向着不同方向发展。
这种地理隔离,造成小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出现了生殖隔离,不同小种群间的个体,不能彼此交配,或者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如图所示,加帕戈斯群岛,地雀物种的形成。地雀起源于南美洲,首先,迁来的一个小种群,由于地理隔离,这个小种群的基因库,发生了变化。经过特殊环境的自然选择作用,逐渐进化成为新的物种,并且,与原来的种群形成生殖隔离。
由于偶然的机会,一部分地雀,迁入其他小岛。又是由于地理隔离,这些地雀的基因库发生了变化。经过小岛特殊环境的自然选择作用,逐渐进化形成了新的物种,又与先前的种群形成生殖隔离。这样,依次形成了多个地雀的物种。 |
八、隔离 |
|
2.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两个种群之间,如果产生了生殖隔离,即使两种群的个体,有机会再次相遇,彼此之间,也不能发生基因交流,新的物种形成。
如图所示,根据对人、猿类的起源与进化的研究,我们知道,人与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的亲缘关系非常近。其中,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最早出现的灵长类是5000万年前的猿猴类,人猿类大约在3600万年前,从一支猿猴类进化而来的。人猿类的一支进化为猿猴,另一支进化为原始人。人类和黑猩猩,大约是在500万年前,分道扬镳的。现代人类起源于20万年前的非洲。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请查阅相关的“人与黑猩猩亲缘关系”的证据。
本环节就讲解到这里,让我们简单回顾本环节的主要内容:物种和种群、群体遗传学以及相关概念、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基因突变、迁移、遗传漂变和瓶颈效应、自然选择的作用、隔离等。
请大家课后及时复习并完成作业。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