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生物与环境 下一节 返回
 
  讲座1 生物与环境(1)  
 
导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摄取大量的蔬菜,如果你不太挑食的话,你一定吃过韭菜。你知道韭菜的烹调方式有哪些吗?

韭菜馅儿包水饺,一定很美味。韭菜也可以做调味品,如果你做了一锅三鲜汤,加一点韭菜,那一定香气扑鼻。有时,妈妈在菜市场上买回来一把韭黄,她会张罗着给你做韭黄炒蛋,那是一道很美味的佳肴。可你一定奇怪,一会儿是韭菜,一会儿是韭黄,它们的味道一样吗?这两种菜是一种植物呢?还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如果韭菜与韭黄属于一种植物的话,请问:韭菜与韭黄有何不同?

请先不要急于回答,等你阅读了“拓展视野1:韭菜与韭黄”,你就会找到正确的答案。

你一定见过美丽的蒲公英,在田间地头,路边墙角,都可以看到蒲公英的影子。蒲公英朴实无华,顽强地生长,把美丽和芬芳悄悄的送给人们。在孩子们的歌声中,你可能也会听到对蒲公英的赞美。蒲公英还有一种优良的品德,那就是,它从来不肯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当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当炎炎的烈日,晒得你睁不开眼睛的时候,你会发现,在墙角边,蒲公英正迎着太阳绽放美丽的小黄花。

人参由于它珍贵的药用价值,历来被人们所推崇。人参生长在长白山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只有那些历尽艰险的采药人,才能得到它。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掌握了人参的生活习性,可以对人参进行大面积的栽培。所以,在中药店里,我们很容易就能买到人参。

那么,请问:蒲公英和人参对光照的适应有何不同?

 

请你仔细阅读了“拓展视野2: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你就会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看来,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在本环节中,我们主要来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门分支学科,叫做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首先,让我们了解生态学的基本内容。

一、生态系统  

1.生态学概念

什么是生态学呢?

如图所示,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那么,环境包括哪些内容?

(1)环境

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主要是指光照、温度、可利用的水、风等等。

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包括同种生物,也包括不同种的生物。

(2)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物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换句话说,就是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例如,不同物种之间存在,食物和生存环境的竞争、捕食和被捕食、寄生和被寄生、互利共生等相互关系。

一、生态系统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如图所示,从微观的分子,到宏观的生物圈。其中,个体水平、种群水平、群落水平、生态系统水平的研究,是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现代生态学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例如,微观研究的分子生态学,宏观研究的景观生态学、生物圈的生态学等等。目前, 生态学已经发展为庞大的学科体系,包括许多分支学科。

4.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几种划分方式。如图所示。

(1)按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

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等。

(2)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

按照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为,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此外,还有专门研究人类的生态学,称为人类生态学。

(3)按栖息地划分

按照研究生物的栖息地不同,划分为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陆地生态学。而陆地生态学又可以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冻原生态学等等。

(4)按交叉的学科划分

按照学科的交叉,划分为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生态遗传学、生态经济学等等。

一、生态系统  

生态学属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也符合自然科学研究的规律。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分为3大类,包括野外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1)野外研究方法

如图所示,野外研究方法是,在自然界中观察,并且收集相关资料。

(2)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分析生态学现象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条件可以严格控制,结果分析相对比较可靠,并且研究过程的重复性强。

(3)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预测生态学过程的变化规律。

研究生态学,必须了解环境要素,和环境要素的变化规律。在环境要素中,我们重点关注环境和生态因子。

二、环境与生态因子  

那么,什么是环境呢?

1.环境

环境又称生物环境。

如图所示,生物环境包括,影响生物生存的各种因素。生物环境,又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二、环境与生态因子  

1.环境

(1)大环境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例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地形地貌等等。

(2)小环境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近环境。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局部的地形地貌、植被生长情况、土壤的类型,都可以影响或调节,小气候的变化。

小气候可以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例如,植物的根系周围,是土壤小环境,叶片的表面,是气体小环境。小气候中,温度、湿度、气流的变化,可能对树木的生长,产生影响。大环境也可以影响着生物的生活。例如,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可以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这样,就产生了特定的生物群系,例如热带雨林、温带森林等等,分别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2.生态因子与生境

(1)概念

i.生态因子

在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各种因素,我们称之为生态因子。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等,都是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的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分布。

ii.生境

生物的生态环境中,包含所有的生态因子。但是,不同的地区,生态因子也有差异。

如图所示,在特定的地区,生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我们称之为生境。

二、环境与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与生境

研究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必须了解生态因子的基本性质。首先,让我们对生态因子进行分门别类。

(2)生态因子的分类

i.按照生态因子性质,生态因子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等类型。如图所示。

其中,气候因子,主要包括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等。土壤因子,主要包括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地形因子,主要包括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生物因子,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主要包括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等等。

ii.按照生态因子是否具有生命活动,可以把生态因子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包括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图所示。非生物因子,包括光、温度、湿度、降水、土壤、大气、潮汐等。

二、环境与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与生境

了解了生态因子的性质,让我们再来分析,这些生态因子,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3)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i.综合作用

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而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如图所示,山脉的阳坡和阴坡,景观是有差异的。实际上,由于光照、温度、湿度和风速,共同作用,导致这样的植被景观产生。山脉的阴坡面,光照少,温度低,湿度小,风速大,所以植被较少。而山脉的阳坡面,光照充足,温度高,湿度大,风速小,所以植被非常茂盛。

ii.主导因子作用

主导因子是,在生态环境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

如图所示,如果水是生态环境中的主导因子,植物可分为水生生态类型、旱生生态类型。这些水生植物,只能在水分非常充足的情况下,才能生长良好。

二、环境与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与生境

(3)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iii.阶段性作用

生物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依赖的程度不同。

如图所示,水是两栖类幼体的生存所必需的,但是,成体动物对水的依赖,明显减小。

iv.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动物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得以补偿,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如图所示,软体动物的壳,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摄取钙质,但是环境中,缺少钙质, 银的含量却很高,动物可以摄取银粒子,使壳的生长能顺利进行,这样,可以补偿因为缺钙,限制壳的生长。

如图所示,当光照强度减弱时,植物光合作用下降。但是,当空气中CO2浓度增加时,植物光合作用可以维持正常。这样,CO2浓度的增加,可以补偿,因为光照不足,引起的光合作用的下降。

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离不开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生物对环境也产生重大的影响。

下面,让我们了解环境与生物之间,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的。

1.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环境的改变,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繁殖能力,影响生物的死亡率,使种群数量发生改变。有的环境生态因子,还能限制生物的分布。

如图所示,热带动植物,不能在北方生长,因为受到低温的限制。

在荒漠地区,动植物的种类很稀少,主要是由于干旱的影响。当环境因子变化时,还有可能导致生物死亡。

如图所示,在非洲,随着季节的变化,有些动物还会迁徙。

生物可以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来适应环境生态因子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环境中,生物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性变异。

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当然,生物的存在,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生物可以改变环境生态因子的状况。

如图所示,荒山育林,树林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能,保持水分,降低风速,形成一个小气候环境。而且,树林的落叶,可以作为绝热层,防止土壤冻结。

与此相反,如果草场过度放牧,将导致草场的退化,最终导致土壤沙漠化。

3.生物与生物之间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为密切。例如,捕食者与猎物之间,寄生者与宿主之间,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相互适应的一系列特征。

如图所示,在生物的生存过程中,捕食者猞猁逐渐进化,形成了敏锐的视觉、灵活的躯体、锐利的爪子和有力的犬齿,有利于捕捉与啃吃猎物。而被捕食者野兔也逐渐进化,形成了又大又长的外耳,增加听觉的灵敏度,形成了善于奔跑的四肢,有利于逃避捕食者。因此,生物之间,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协同进化,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