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生物与环境 上一节 返回
 
  讲座2 生物与环境(2)  
 
四、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1.限制因子

对于某种生物来说,当生态因子发生变化,超过了生物的耐受极限,就会阻碍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这个生态因子,就称之为限制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

但是,当某种生态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例如,过高的温度、过强的光,过多的水等等。

如图所示,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主要受5个限制因子的控制,如CO2、H2O、光线的强度、叶绿素的含量、环境的温度。如果一个限制因子,减小到一定程度,光合作用的速度,将受到限制。

2.耐受曲线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这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如图所示,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在繁殖期、胚胎期和幼体,耐受性限度一般比较低。

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很广。

四、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3.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也称为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在生态幅中,有一个最适范围。在这个最适范围内,生物生理状态最佳,繁殖率最高,数量最多。生态幅是由生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许多生物的生态幅,比较宽,能在宽范围的盐度、温度、湿度等环境中存活。生态学中,物种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常用“广”和“狭”表示。

如图所示,广温性与狭温性生物的生态幅比较。另外,还有广水性、狭水性生物,广盐性、狭盐性生物,广食性、狭食性生物等等。

生物的生态幅,对生物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在自然界中,生物不能总是处于最适度环境。因为生物间还存在相互竞争,因此,每种生物的分布区,是由生物的生态幅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

4.耐受限度的调整

生物对环境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自然驯化,或者人为驯化,可以改变生物的耐受范围,使适合生存范围,发生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生物可以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例如体温、血糖、氧浓度、体液等,使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如图所示,鱼对温度的耐受极限,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随着冬季向夏季的转变,水温逐渐升高,鱼对温度的耐受限度发生变化,使耐受曲线向右移动。这个驯化过程,是通过生物的生理调节实现的。如果在冬季,能使鱼致死的高温,通过驯化过程,在夏季,鱼也就能忍受了。

五、能量环境  

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地球上的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太阳能,得以生存和繁衍。因此,在地球上,太阳光的照射角度和强度,对生物的生存和分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地球上的能量环境及其变化。

1.地球上光的分布

如图所示,太阳光的光谱,主要由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组成。当太阳光射向地球表面时,因为大气中的臭氧、氧气、水气、二氧化碳的吸收、反射和散射,最后,到达地球表面的光线,只剩下47%。

如图所示,太阳的高度角也影响了太阳光的强度。太阳高度角越小,光线穿过大气层的路程就越长,光线的强度越弱。

地球公转时,轴心倾斜,在不同季节,地球表面的不同纬度,接受太阳光的时间,呈周期性变化。并且,凹凸不平的地表,由于海拔高度、坡度和朝向不同,阳光的强度和日照时间也不同。

五、能量环境  

光照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地球上温度的差异。那么,地球上的温度分布有哪些特点呢?

2.地球上温度的分布

(1)气温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的热能来源。地球表面大气温度变化很大,它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量和地球表面水陆的分布。

如图所示,随着纬度的逐渐增加,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少。一般来说,纬度每升高1°,气温就降低0.5℃。因此,从赤道到北极,形成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

并且,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比较小,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比较大。另外,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在干燥空气中,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就下降1℃。

(2)土壤温度

土壤表面的温度变化比较剧烈,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减小。随着季节的变化,土壤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比气温变化的时间后延。

(3)水体温度

水温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水体的温度成层分布。在淡水湖中,冬天来临,湖面结冰,冰下的水温是0℃。但是,随着水深的增加,水温逐渐增加。

五、能量环境  

自从生命诞生时开始,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光照密切相关,生物也由此产生了对光的适应现象。

3.生物对光的适应

(1)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

光照有日周期和年周期的变化,日照长短的变化,导致生物日节律的出现。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休眠,与光照周期有关。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等,也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生物日节律现象,是在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动物、植物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照强度也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如图所示,蛙卵,在有光环境下,孵化和发育特别快。

另外,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如图所示,大白菜,在夏天的时候是绿色的,到了秋天,菜农把大白菜放在地窖里,白菜就慢慢变黄了。

而且,光照强度的变化,可以促进植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对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和分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五、能量环境  

在地球的不同地区,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有的适应热带的高温环境,有的只能藏身于白雪皑皑的地球两极。看来,生物对温度的适应,也是生物进化发展的结果。

温度能够作为一种刺激物起作用,决定生物是否开始发育。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经历一个寒冷的时期。例如,冬小麦的种子,只有经历了寒冷之后,才能正常发育,开花结果。

4.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植物适应温度的周期变化,形成了生长发育的节律,春天发芽、生长,夏季开花、结果,秋季落叶,冬天休眠。

动物也有冬眠和夏眠,换毛、换羽、迁徙、回游,春夏季繁殖等适应现象。

年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都会影响生物物种的分布。

例如,长期生活在极端温度环境中的生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适应。

  

如图所示,在寒冷地区,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都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对寒冷的一种形态适应。而非洲热带,生长着耳朵特别大的大耳狐。在温带,有常见的赤狐,赤狐的耳朵稍微短一些。但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耳朵特别小。由此看来,随着生物栖息地从热带到寒带,耳朵逐渐变小,呈现非常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生命承载了能量,同时,生命又是物质的。生命离不开阳光,更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下面让我们学习,物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六、物质环境  

生物的物质环境主要有水、大气、土壤构成。

1.水

生命离不开水。在地球上,有大海,有河流与湖泊,有沼泽地,有干旱的沙漠。水的分布不均匀,直接影响到了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同时,生物又产生了对各种干湿环境的适应。

下面,让我们以陆生植物和陆生动物为例,了解生物对不同水环境的适应现象。

(1)陆生植物

根据植物对水的适应习性不同,陆生植物可以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这些植物,通过调节根的吸水能力,调节叶的蒸腾量,来保持植物体内水的平衡。

 

如图所示,湿生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抗旱能力差。大多数湿生植物,生长在水边,或者潮湿的环境中。例如水稻、秋海棠等。

而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干旱。在干旱情况下,还能维护水分平衡,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旱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干热的草原和荒漠地区。旱生植物根系发达,叶的面积很小,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原生质的渗透压很高,表现出许多对干旱环境适应的特征。

而中生植物,在形态结构、适应水环境方面,介于湿生植物与旱生植物之间,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在水分条件适中的环境中,生长良好。

六、物质环境  

1.水

(2)陆生动物

 

如图所示,在陆生动物中,适应干旱环境的,最典型的动物,就是野骆驼和沙漠鬣(liè)蜥。这些动物,通过饮水、进食和代谢,维持体内水的需要。通过体表的鳞片、角质层,防止水分蒸发。还通过肾脏髓质加厚、直肠和泄殖腔的重吸收,减少排泄失水。

我们每时每刻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我们周围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营养物质,同时,把新鲜的氧气送入大气。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2.大气

如图所示,CO2是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不同植物利用CO2的效率也不同。

在植物生长的旺盛期,在强的光照情况下,如果CO2的浓度达不到一定水平,那么,CO2就会成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因为,如果CO2的浓度较低,CO2进入叶绿体内的速度就会减慢。特别是在强光照下,植物生长的旺盛期,CO2不能完全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这样光合作用的效率就会降低。

因此,在种植业,在强光条件下,增加CO2浓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能直接增加作物产量。

六、物质环境  

2.大气

氧气是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动物的能量代谢要消耗氧气。因此,当大气的氧分压,随着海拔升高而下降时,高海拔低氧的状态,限制了恒温动物的生存。

但是,如图所示,青藏高原的藏羚羊,在高海拔的无人区,生息繁衍。藏羚羊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完全适应了高海拔低氧的环境。

有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离开故乡的人们,无不对故乡的泥土充满了眷恋。土壤的结构和成分,也常常影响植物的生长。下面,让我们关心一下,土壤的性质吧。

3.土壤

土壤是生物生存和繁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态因子。土壤的质地与结构,不仅影响了植物的生长,还影响了土壤动物的活动。土壤的质地与结构还与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的变化有关。如图所示。

(1)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过多,或者过少,对植物、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都是不利的。

(2)土壤气体

土壤中,如果氧气过低,或者CO2过高,对植物的生长,也十分不利。土壤通气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

(3)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对种子萌发、根系生长影响很大,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物的分解也有很大影响。

六、物质环境  

3.土壤

(4)土壤有机物

 

如图所示,土壤有机成分,是土壤肥力的一个主要标志。土壤有机成分,可分成腐殖质和非腐殖质。非腐殖质是指,死亡动植物的组织,或者还没有完全分解的动植物组织。

腐殖质是指,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成分时,形成的化合物。腐殖质是植物吸收营养的重要来源。在含有大量腐殖质的黑土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特别丰富。

(5)土壤中的无机元素

土壤中的无机元素,对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也有影响。

(6)植物对土壤的适应

长期生活在不同土壤上的植物,对土壤产生了一定的适应特征。据植物对土壤pH的反应,可把植物分为三类:酸性土植物(pH<6.5)、中性土植物(pH 6.5-7.5)和碱性土植物(pH>7.5)。

 

大多数植物和农作物适宜在中性土壤中生长。如图所示,生活在盐碱土中的植物和沙基质中的植物,分别称为盐碱土植物和沙生植物。如果你对土壤的性质,感兴趣的话,请阅读“拓展视野3:土壤分类”。

本环节的主要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本环节的主要内容:生态系统、环境与生态因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能量环境、物质环境。

希望大家及时复习,并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