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多样性 下一节 返回
 
  讲座1 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多样性(1)  
 
导入  

根据初中生命科学第二册第83-88页的相关内容,你可能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每一个组成成分的功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如图所示,是北极地区一个简单的食物网,请从图中指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并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你一定很自信地说,这非常容易。自养生物直接利用太阳光能,当然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直接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例如昆虫、鱼类,应该是初级消费者。以动物为食的动物,也就是肉食动物,是次级消费者。动物的排泄物,食物残渣,动物尸体,植物的残枝败叶,需要细菌、真菌的分解,因此,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细菌、真菌等生物。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都有这样的结构组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营养全面,需要荤素搭配,肉吃多了就会发胖,还会引起高血脂、高血糖。可是在20年前,孩子们吃能到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时,人们生活水平比较低,能填饱肚子就不容易了,哪能天天吃肉呢?但是,你有没有把这个问题,与生态系统的活动规律,联系在一起呢。下面就让我们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不吃肉为什么能省钱?

如图所示,穷人家的孩子,直接吃粮食和蔬菜,从食物链的角度划分,应该是初级消费者。富人家的孩子,既喝牛奶又吃牛肉,这些人就属于食物链的次级消费者。

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规律,从太阳光照开始,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大约为10%。如图所示,素食者可以得到生产者提供能量的10%,但是,如果是肉食者,由于食物链中多了一级消费者,所以,肉食者只能的到生产者提供能量的1%。这样,养活一个肉食者,比养活一个素食者,要多消耗10倍的粮食,就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需要种更多的粮食。所以,素食者比肉食者更节约生态能源。

一、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既然人类的食物结构,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那么,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如何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呢?下面,让我们了解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生态系统概念

什么是生态系统?

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样,生物与环境就形成了统一整体,这个生物与环境的有机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如图所示,在地球上,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海洋、湖泊、河流等,都是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不仅外貌不同,生物组成也不同,并且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物质不断地循环,能量不停地流动。

2.生态系统的特征

那么,具体来说,生态系统有哪些特征呢?

(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一个主要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生态系统的内部,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并且,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3)生态系统具有三大功能,分别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4)生态系统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5、6个。如图所示,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共有5个营养级,其中,猛禽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

(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因为,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且,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影响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因素中,有非生物的、也有生物的因素。

一、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下面让我们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3.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非生物环境

如图所示,在生态系统中,存在许多非生物的环境因素。例如,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包括C,N,CO2,O2,Ca,P,K等。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包括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等。还有气候、温度、压力条件等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是参与生态系统形成的重要成分。如图所示,这些生物,对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不同,分别被称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生产者

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我们称之为生产者。例如,绿色植物、蓝绿藻和光合细菌等等。

(3)消费者

而消费者,是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因此,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其中,食草动物是一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是二级消费者,以食肉动物为食者的食肉动物是三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通常是指大型食肉动物,或者顶极食肉动物。另外,消费者还包括一些杂食动物、寄生生物等。

(4)分解者

把动植物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这些生物被称为分解者,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尸体,将会堆积成山,物质就不能循环,生态系统将会毁灭。分解者主要包括,细菌和真菌,某些原生动物,一些无脊椎动物,例如蟹类、软体动物、蠕虫、蚯蚓、螨、白蚁等。而秃鹫等大型动物,是腐食性动物,也可以称为分解者。

一、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使物质和能量,能够沿一定的线路传递下去。这种物质和能量传递的线路,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食物链和食物网

(1)概念

首先,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生物之间,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如果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把各种生物排列在一起,就形成了食物链。

 

如图所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草性鱼类→食肉性鱼类,就构成了一条食物链。植物→蝴蝶→蜻蜓→蛇→鹰,也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不止存在一条食物链,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我们称之为食物网。

如果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食物网也就越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反之亦然。

一般地说,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一种生物的消失,不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但是,食物网简单的系统,特别是那些在生态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物种,如果消失,或者受严重破坏,就有可能引起这个生态系统的剧烈波动。

例如,构成苔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基础的生产者是地衣,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超标,就会导致地衣毁灭性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将被毁灭。

一、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4.食物链和食物网

另外,在生态系统中,有些化合物不能被分解,可以通过食物,沿着食物链传递下去,这些化合物,在传递过程中,会逐渐浓缩,使食物链顶端的动物体内,含量最多。

这种作用,称为生物扩大作用。

(2)生物扩大作用

如图所示,DDT是一种非常有效杀虫剂,曾广泛用于农业生产。最后,大量的DDT流入大海。在海水中,DDT的浓度是0.000003ppm,浮游生物体内含量是0.04ppm,小鱼体内含量是0.5ppm,大鱼体内含量是2ppm,到银鸥体内含量达到25ppm,扩大了千万倍。营养级越高,DDT积累剂量越大。

5.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1)营养级

绿色植物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共同构成了第一营养级。所有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又称为植食动物营养级。那么,第三营养级,包括所有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还可以有第四营养级、第五营养级。并且,营养级的位置越高,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就越少。

营养级的位置越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就越多,生殖能力也越强。因为,这些生物除了生存和繁殖后代,还为更高营养级的生物提供食物,常常面临被吃掉的危险。但是,生物种类和数量多了,就不容易被全部吃掉,物种还能生存和繁衍。

可是,这种生态平衡的规律,常常受到人类的威胁,致使许多珍稀动物,面临被灭绝的危险。

一、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5.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2)生态金字塔

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等级的划分中,较低的营养级生物所含的能量多,而较高的营养级生物所含的能量少,如果把不同等级的营养级生物所包含的能量,依次排列,从低到高,就会排列成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我们称之为能量金字塔。

如图所示。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从10000千卡太阳光照开始,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大约为10%。在这个四级能量金字塔中,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千卡。

如果以生物量或个体数目来表示,就能得到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统称为生态金字塔。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通过各个营养级的传递,能量逐级减少。

这是因为,各个营养级的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并且,各个营养级的生物,对营养物质吸收后,转化成自身的一部分,同时,将排泄物排出体外,这些排泄物中剩余的营养物质,为分解者生物所利用。各个营养级的生物,在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中,还要消耗能量。

由于以上原因,物质和能量,在各个营养级生物,都有大量的消耗,总能量将会急剧减少。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食物链不可能太长,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有超过六级的。

一、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如图所示。

6.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一种稳定状况。

生态平衡包括,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生态系统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因为,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在不间断地进行,生物个体也在不断地更新。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使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在动态平衡最稳定的状态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并且维持正常的功能,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

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例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大火、人类修建的大型工程、有毒物质排放、喷洒大量农药、人为引入某些生物、人为消灭某些生物等,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受到损害,引起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生态危机。

那么,什么是生态危机呢?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生态平衡失调的初期,往往不容易被人们所觉察,如果出现了生态危机,生态平衡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

保护生态平衡,将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在了解了生态金字塔之后,下面让我们分析一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初级生产量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光能,并把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称为初级生产过程。

如图所示,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包括有机物所包含的化学能,称为净初级生产量。还包括植物新陈代谢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因此,总初级生产量,是净初级生产量和呼吸消耗量的总和。

哪些因素可以限制初级生产量呢?

2.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陆地生态系统和水体生态系统,差异很大,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也有很大差异。下面让我们分别了解,各自的初级生产量限制因素。

(1)陆地生态系统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限制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有水、温度和营养元素。其中,光、CO2、水和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量的基本资源。温度是影响光合效率的主要因素。

(2)水体生态系统

在水体生态系统中,限制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有营养物质、光和捕食。其中,N、P、C是造成湖泊富养化的主要营养物质。磷是植物生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

如图所示,在湖泊富养化的时候,蓝绿藻成为优势浮游植物。很多蓝绿藻还能固定大气中的氮,而在水体中富含磷的时候,蓝绿藻就大量繁殖。但是,浮游动物和鱼,却不愿吃蓝绿藻。这样,就造成了蓝绿藻在水体中,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有3个流向:①食草动物把绿色植物吃掉后,进入了食物链。②绿色植物被细菌和真菌、小动物分解。③被各营养级的生物,在新陈代谢中,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了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

3.能量的流向

(1)进入食物链的能量

如图所示,绿色植物被食草动吃掉,能量就进入了食物链。这些能量可以用于生物的生长和生殖,以扩大种群生物量。或者,这些食草动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动物吃掉,能量就进入更高的营养级。

(2)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动物的粪尿、尸体所包含的能量,被细菌、真菌、土壤动物,分解和利用。

有一个观察土壤动物分解作用的实验,非常有意思。不妨带学生做一做。

“做一做”:通过埋放装有残落物的网袋,观察土壤动物的分解作用。网袋具有不同孔径,允许不同大小的土壤动物出入,从而可估计小型、中型和大型土壤动物,对分解的相对作用。

(3)呼吸作用消耗能量

所有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或者在生存过程中,还把吸收的能量用来作功,或者转变成热量,维持体温。因此,能量在生物之间传递时,一大部分的能量被消耗掉。因此,可以解释,为什么,食物链的环节和营养级数,一般不会多于5-6个,而且能量金字塔的形状一定是尖塔形的。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营养级之间传递时,下一个营养级所获得的有效能量,大约是前一个营养级的1/10。这就是说,食物链越长,消耗能量就越多。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人类直接吃植物类食品,就比吃动物类食品,可以多供养10倍的人口。世界粮农组织统计,人均直接谷物消耗,富国低于穷国,但是肉乳蛋品消耗量,富国高于贫国几倍。

巨大的须鲸以最小的甲壳类为食,缩短食物链,可以得到更多的食物。

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熊猫吃竹子,如果不是人类的原因,也许大熊猫会“人丁兴旺”呢。请你再找几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