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多样性 上一节 下一节 返回
 
  讲座2 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多样性(2)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总是肩并肩地、相伴而发生的。例如,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同时,把太阳光能转化为葡萄糖的化学能。呼吸作用,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葡萄糖储存的化学能。

下面就让我们了解,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怎样循环的。

物质循环一般可分为短循环和长循环。

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除了一小部分被食草动物吃掉外,绝大部分掉落在土壤表面,被分解者分解,还原成无机物,例如二氧化碳、水和矿盐分等。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的循环只通过了生产者和分解者,称为短循环。

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被食草动物吃掉,逐级经过食肉动物、杂食动物的消化和排泄,动植物的遗体,经过食腐动物的啃食,最后被分解者分解,物质又回到环境中。在这个过程中,物质循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称为长循环。

生物的物质循环分为三大类型,包括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淀型循环。

1.水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命离不开水。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物的物质循环。了解水循环,是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础。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70%,淡水面积占3%-4%。现在,人类正面临淡水缺乏的威胁。

如图所示,海洋是水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使水蒸发,进入大气,风推动大气中水蒸气的移动,通过雨雪的形式,又落到海洋中和地面上。

地面上的水,贮存于土壤、湖泊、河流和冰川中,或者通过蒸发、蒸腾作用,进入大气,或者经过河流和地下水,最后返回海洋。

人类的活动,可能会影响全球的水循环。森林砍伐、农业种植、湿地开发、河流改道、大坝建造等等,都可能改变全球的水循环,或者影响局部地区的水循环。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空气,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阳光下绿色植物,在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2.气体型循环

物质的气体型循环主要涉及碳循环和氮循环。

(1)碳循环

碳元素,是构成生物有机体,最重要的元素。碳循环研究,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核心问题。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造成了对碳循环的重大影响。碳循环的改变,可能是当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i.碳循环周期

如图所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二氧化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开始,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转移到植物体中,形成碳水化合物。然后,被各级消费者利用,生物的呼吸作用,把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或者,生物的残留物,经过微生物的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再释放到大气中。

ii.碳循环的主要过程

 

如图所示,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包括:①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②大气和海洋之间,二氧化碳的交换;③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洋中的无机碳和生物机体中的有机碳。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气体型循环

(1)碳循环

iii.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有变化的。如图所示。

 

20000—50000年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是180Χ10-6——200Χ10-6。公元900—1750年间,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平均值是270Χ10-6---280Χ10-6。但是,从1750年,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迅速上升,这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有关。

另外,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还随季节变化。夏季,二氧化碳的含量下降。冬季,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可能是人类的化石燃料使用量,存在季节差异。

iv.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是对长波光线,有强烈吸收作用的气体。例如,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六氟化碳(SF6)、氟氯碳化物(CFCs)、氢氟碳化物(HFCs)等。

在所有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最重要。

因此,全球变暖,和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增加,有密切联系。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气体型循环

(1)碳循环

v.温室效应

 

如图所示,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既能够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又能阻止地球的热量,向外散失,最后,导致地球的气温上升,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化石燃料的燃烧,地球表面植被的破坏,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或异常,还可以导致厄尔尼诺现象。

vi.厄尔尼诺现象

如图所示,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洋面,在赤道处的海水,偶尔变暖的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与北太平洋和北美洲的天气特点,密切相关。

当发生较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时,就会产生很明显的气候变化,风力风向异常,降雨量多于常年,导致台风和洪涝灾害。

在北太平洋、北美大陆、大西洋的广大地区,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能观察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气体型循环

氮元素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成分,一切生物结构的原料。因此,对于氮循环的研究,也是生态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

(2)氮循环

i.氮循环

虽然,大气中有79%的氮气,但是,一般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

如图所示,必须通过固氮作用,使氮和氧结合,形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或者使氮和氢结合,形成氨气,氮元素才能被植物利用。

如图所示,在自然条件下,通过电化学和光化学作用,可以进行固氮作用,平均固氮量是每年7.6×106吨。在自然界,有些生物可以固氮,生物固氮量平均每年是54×106吨。

在2000年,通过人工固氮,生产的化肥产量达到80×106吨。

世界上人口不断增加,人工固氮对于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气体型循环

(2)氮循环

同时,人工固氮也通过氮循环,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后果。其中,造成的有些生态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人工固氮有哪些危害。

ii.人工固氮的危害

通过人工固氮合成的,大量有活性的含氮化合物,进入土壤,流入江河湖海,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①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升高,对于生物的健康是极其有害的。

例如,硝酸盐可以引起“蓝婴病”。因为,硝酸盐在消化道中,可以转化为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是有毒的。

亚硝酸盐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导致红细胞运输氧的能力下降。如果是婴儿的话,婴儿的皮肤就会因缺氧,而呈现出蓝色,尤其是在眼和口部,蓝色特别明显,因此这种病被称为“蓝婴病”。亚硝酸盐的存在,还可能与皮肤病、癌症的发病有关。

硝酸盐非常容易被水溶解,硝酸盐从土壤中溶解后,就会污染地下水和地上水。几十年来,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硝酸盐污染已经非常严重。

另外,水中的氮、磷过多,都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并且,氮、磷对环境的污染,常常是共同起作用的。

②含氮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含氮化肥,流入池塘、湖泊、河流、海湾以后,藻类和蓝细菌种群大爆发,导致水中缺氧,这样,就会造成鱼类、贝类的大规模死亡。因此,氮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氮污染可以造成,土壤和水中的生物多样性下降。

海洋和海湾的富营养化,被称为赤潮。有些赤潮的藻类,还能形成毒素,这些毒素会引起多种疾病,例如记忆力丧失,肾脏和肝脏疾病。

③过多地使用含氮化肥,还能产生一氧化二氮,造成大气污染。

如图所示,土壤中的细菌,能把硝酸盐转化成一氧化二氮。

一氧化二氮进入大气后,可以和氧产生反应,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使大气阻挡紫外线的能力下降。另外,一氧化二氮是一种温室气体,可以促进全球气候变暖。一氧化二氮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一旦形成进入大气,不容易被消除。而且,一氧化二氮产生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分子高出许多倍。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气体型循环

(2)氮循环

ii.人工固氮的危害

④由于使用含氮化肥,产生的含氮化合物,释放到大气中,在日光作用下,参与形成光化烟雾。而光化烟雾,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

另外,大气中的这些含氮化合物,加上二氧化硫,可以形成酸雨。酸雨的增多,使淡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酸雨的增多,使土壤酸化,许多生物不能生存,这样,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就会减少。

虽然,人类使用合成氮肥,生产了更多的粮食,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使地球上许多人,摆脱了饥饿的困扰。人类在庆幸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没有能预见到使用合成氮肥,对于环境产生的不良后果。即便是到了现在,人类对这些不良后果的关注程度,还是远远不够。

有些矿物质,例如磷、硫、钾等元素,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物质。这些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形式,被称为沉淀型循环。

3.沉淀型循环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磷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1)磷循环

在生物体中,磷的含量,只占体重的1%左右。磷是遗传物质核酸的重要成分,另外,在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也含有磷元素。在身体的骨骼中,也含有大量的磷元素。

如图所示,磷元素在水中,通常以沉淀物的形式存在,所以,一般情况下,水中磷元素的含量,是有限的。有限的磷元素,限制了水环境中,各种生物的生长,使生态系统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在土壤中,在pH 6-7时,磷才可以被生物所利用,所以,土壤中,被利用的磷元素,是有限的。磷元素从陆地土壤中,通过河流,进入海洋,很多磷在海洋沉积起来。海洋中的磷,大部分以钙盐沉淀的形式存在,因此,磷元素可以长期脱离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开采磷矿,收集鸟粪,给农作物补充磷肥。但是,过多的磷元素,就会从土壤进入河流湖泊,流入海洋。引起水中磷元素的富营养化,加上水中氮元素的富营养化,使江河湖海更爆发蓝绿藻、赤潮。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沉淀型循环

硫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也属于沉淀型循环。

(2)硫循环

硫元素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基本成分,因此,硫元素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成分。在自然界中,硫元素有8种状态,从-2到+6价。其中,单纯的硫、+4价的亚硫酸盐、+6价的硫酸盐,是硫元素重要的存在形式。

 

但是,如图所示,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改变了硫元素的循环。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形成的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明显。森林中的树木,因为酸雨而枯死,湖泊中的鱼虾,因为酸雨而消失。

生态环境中的许多问题,不仅是生态学家所关注的焦点,作为地球上的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关注环境问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还应该从认识生态系统多样性开始。

四、生态系统多样性  

在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气候、地形、土壤性质各不相同,造就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例如,与水有关的生态系统,称为水生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态系统与淡水生态系统。

陆地上的生态系统,称为陆地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规律,是地球上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

1.陆地生态系统

首先,让我们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规律

植被在陆地上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和水分条件。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从南到北,呈规律性的变化,因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带,例如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与此相应,植被也形成带状分布。如图所示,在北半球,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

四、生态系统多样性  

1.陆地生态系统

(1)水平分布规律

中国地大物博,植被的分布,也呈现水平地带性规律。

如图所示,由于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

因此,受气候的影响,在湿润森林区域内,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等。

如图所示,在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

相应的植被变化,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东部的湿润森林区、中部的半干旱草原区、西部的内陆干旱荒漠区。

不仅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植被分布呈现带状排列。而且沿着山地的山坡等高线,植被分布,也呈现带状排列,称为植被垂直带结构。

(2)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因为,从山脚到山顶,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通常,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0.6℃。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也逐渐增加,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

而且,随着海拔的升高,风速增大,太阳辐射增强、土壤条件也发生变化。

四、生态系统多样性  

1.陆地生态系统

(2)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植被分布,就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发生改变。通常,植被分布表现为,依次的条带状更替。

如图所示,植被垂直带,大致与山坡等高线平行,并且,具有一定的垂直宽度。每一个植被垂直带,都具有特征的植被类型。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顺序,称为植被垂直带结构。

 

如图所示,长白山的植被垂直带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寒温性常绿针叶林、矮曲林、高山冻原。

那么,植被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有何相互联系呢?

(3)植被垂直带性与水平带性的关系

如果把植被的水平分布图,垂直竖立起来,就与植被垂直带结构图,形成了很好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植物群落类型,沿纬度方向交替分布的规律,与沿山坡的垂直方向交替分布的规律,大致反映了,植被垂直带性与水平带性的关系。

四、生态系统多样性  

在陆地上,拥有大量淡水资源的生态系统,就是淡水生态系统。

2.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湖泊的生态系统,属于淡水生态系统。

如图所示,淡水生态系统,可分为若干带,如沿岸带、湖沼带、深底带。

(1)沿岸带

在沿岸带,阳光能穿过水层,达到湖底,非常有利于有根植物的生长。有根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等。

(2)湖沼带

湖沼带位于水体的上层部分。有阳光透入,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有丰富的浮游植物,主要是硅藻、绿藻和蓝藻。

(3)深底带

深底带位于水体的下层部分。由于没有光线,绿色植物不能生存,只有动物存在。这些动物,可以吃水中的有根植物和浮游植物。在中国的湖泊、河流中,淡水生态系统的高等植物,总数在50种以上。南方的植物种类比较多。

 

如图所示,眼子菜、浮萍是我国淡水生态系统的高等植物。另外还有苦草、细叶水毛茛、金鱼藻、紫萍、水蕨、水车前、满江红、菱等等植物。

四、生态系统多样性  

由于海水中,自然条件比较特殊,在海洋中,生物种类的成分,与陆地成分完全不同。下面,就让我们简单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类型。

3.海洋生态系统

就植物而言,种子植物,在陆地植物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而海洋植物中,孢子植物,占有优势。海洋中的孢子植物,主要是各种藻类。由于水生环境的单一,海洋植物的生态类型比较单纯,群落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海洋植物,是浮游的,或者是漂浮的。

 

如图所示,海洋植物的地理分布,也服从地带性规律。其中,寒冷的海洋中,植物种类比较多。热带海洋中,植物种类比较贫乏。这一点,与陆地植物的分布特点,正好相反。因为,在热带,陆地植物的种类最多,数量也很多。

如图所示,从海边逐渐过渡到大海深处,海洋生物群落可分为若干带,如潮间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大洋带。

(1)潮间带:或称沿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接的地区。沿岸带是海陆之间的群落交错区,有周期性的潮汐。沿岸带的生物,几乎都是海洋生物。

(2)浅海带:或称亚沿岸带,是几米深到200米左右的大陆架。具有丰富的、多种多样的鱼类资源。世界主要的渔场,几乎都位于大陆架,和大陆架附近。

(3)半深海带和大洋带:包括浅海带以下、海洋底部的大部分地区。深海中,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由于没有光线,深海动物的视觉器官,非常退化。

 

如图所示,河口湾,是大陆的淡水,进入海洋的特殊生态系统。例如,红树林、珊瑚礁海洋生态系统,属于特殊的生物群落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