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第一章 儒家文明的溯源

1.1 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
1.2 新阶层——士的初现
1.3 百家争鸣

第二章 儒家文明的产生

2.1 孔丘出品——儒家的产生
2.2 孟子护教——儒家思想的完善
2.3 荀子“叛教”——儒家思想稍稍转向

第三章 早期儒家文明的挫折与发展

3.1 最大的挫折——焚书坑儒
3.2 反思后的胜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3 儒与士的融合
3.4 儒化百姓

第四章 佛、道、儒三家之争

4.1 佛道两家的兴起和发展
4.2 儒学地位的动摇及维护

第五章 儒家思想的顶峰和封建社会末期的儒学

5.1 是为天理——程朱理学
5.2 人性的解放——陆王心学
5.3 “心理”之争——朱陆之辩
5.4 儒家对西方科学的青睐和实学思潮

第六章 现代新儒家

6.1 生命哲学
6.2 牟宗三的现代心性之学
6.3 “新唯识论”

第七章 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

7.1 儒家的“和”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契合
7.2 致“和”的方法
7.3 儒家的“仕”情结对于和谐社会的推动
7.4 “吾日三省吾身”的个人修养
7.5 和谐的培养与实践
7.6 人性的和谐教化
7.7 道德的和谐教化
7.8 等级的和谐
7.9 天下一家

第八章 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西方人眼中的儒学

8.1 19世纪到20世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8.2 西方人眼中的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