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导读
第三讲 学生评价的新理念(一)

文本学习
   

  “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新理念”这个话题包含以下几个问题: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学思结合;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促进知行统一。下面我们将分两个课时对上述内容进行探究。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这个《纲要》是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更是我们教育界的一件大事。这个《纲要》发出了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员令,吹响了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进军号。这个《纲要》充分体现了全党及全国人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和信心。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是中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规划纲要》中有这么一段话:“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形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的精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解决三个问题,即“为什么做”、“怎样做”和“做得怎样”,“做得怎样”就是评价。任何教育活动,也都包括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即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总结评价,既有鉴定教育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作用,又有对教育过程是否有效的反馈作用,以使后继的教育活动更加有效。当然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特别是对教育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始终贯穿于教育活动的中间。

  《教育规划纲要》非常重视教育评价改革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把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作为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的一部分,为人才的多样化成长提供切实保障。教育评价制度,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新的社会需求,新的人才培养观念,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发展目标,都要求建立科学多样的、灵活的、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符合社会对各类人才要求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教育规划纲要》对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下。

  (1)改进教育教学评价。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改变以单一的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的学生评价方式。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情况作出全面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优势和特长作出评价,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出评价。

  (2)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全面评价所有学生发展进步的情况。

  (3)形成多元评价主体。开展由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4)改进评价方式。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的学业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中,实现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做出的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既是标志学生个体发展的里程碑,也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试金石。在新时期,科学的学生学业评价,对于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对新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教育的均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深入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体现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国家义务教育的实施,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1994年我国正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从此以后,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20多年的普九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数量普九的阶段。因为那个时候的普九,主要任务是解决青少年“有学上,能上学”的问题,这是时的主要工作。所以那个时候,普九的重点工作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解决校舍不足、校舍破旧这样的重大问题,也就是当时说的“破房子、黑屋子里面坐着土孩子”这样的问题。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希望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适龄儿童都能够按时入学。第二个重点问题就是要保证“三率”。当时把普九的任务归纳成“三率”,即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适龄儿童有多少人上学;适龄儿童的巩固率,有多少人坚持上学;和适龄儿童的毕业率,有多少人能从我们学校毕业出去。为了达到这三率的要求,防止学生辍学,一度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老师的硬任务硬指标,所以那时候有一个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这个口号也是那时教育方面的一个口号。但是进入到21世纪之后,我国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到去年已经完全普及九年教育,义务教育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叫做质量普九阶段。虽然没有这么公开叫,但是它是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工作的这么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主题是要解决青少年上好学的问题,解决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普惠的教育的问题。当然这个阶段刚刚开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这个阶段已经成为政府发展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当前教育的非均衡状态,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表现在“择校热”。当然教育的非均衡状态,也表现在教学领域,那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相差悬殊。还表现在学生评价领域,在评价领域表现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用一把尺子衡量一群人。

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个背景资料,以说明学业评价与教育公平的联系。

【背景与资料1】



【分析与思考1】

  看了这张图片,大家恐怕也是有这么个感觉,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这张图片和学业评价、学业评价改革联系起来。但是我给大家这个图片是有目的的,如果给我这个图片加上一个具有附加意义的标题,你可能就会有很多感想。我给这张照片添加的标题就是:用同一个标准评价照片当中的两朵荷花公平吗?我们看到照片上是两朵荷花,这两朵儿荷花一朵儿是盛开的,亭亭玉立,一朵儿是花骨朵,蓄势待发。设想一下,我们能用一个标准评价它们吗?我们用同一个标准评价这两朵荷花,无论标准如何科学如何严密,其评价结果能公平吗?从这个花我们就会联想到人。池子里的荷花是参差不齐的,我们班里的几十个孩子同样高矮不一。有的是鲜花怒放,有的是含苞待放,也有的像花骨朵似的,还没有多少鲜亮的颜色,他们还是一些丑小鸭、灰姑娘。可是我们在进行学业评价时,考虑到这些差别了吗?我们的高考、中考、统考、会考、质量监测考,哪些考试顾及了这些差别呢?我们的老师在日常的随机评价中,在这方面又考虑了多少呢?

  我向大家展示的第二个资料是一个故事,当然这个故事是从网上看到的,故事的署名是徐大军,看来也是一位老师。

【背景与资料2】

  公平是教师的一把良心秤

  公平是教师的一把良心秤,面对不同的学生,却要称出相同的重量。

  今天早晨我来到教室检查学生背诵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的完成情况,有几位同学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师生共同的学习约定,他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需要,拟定自我补救和处罚方式。学生拟定完自我补救和处罚方式之后,我便开始逐一检查。当我面对她的时候,内心那份脆弱的同情心,驱使我让她坐下,实在不忍心也没有勇气处罚她。因为她是一名残疾人,腿脚不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但身体上的缺陷和中考的失败都没击垮她,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坚强,这让我由衷的对她产生了敬佩之情。可问题来了,下课时她急匆匆的来训问我:“老师,我没有完成学习任务,你为什么没有检查我的自我教育方式呢?还没有处罚我呢?”她这一问,把我问蒙了,怎么化解这个矛盾呢?我不能把事情的原委全部告诉她,是因为同情她,是因为她是残疾人,那样会把刚刚产生的教育矛盾问题,弄得更加糟糕,那我就说说她的优点吧。“哎!你来的正好,我正准备为此问题找你谈话。本学期你学习认真刻苦,学习成绩进步非常大,老师发自内心地为你高兴。没有检查你的自我学习方式,也没有处罚,就让你坐下了,这是对你学习努力的鼓励和奖赏,继续努力加油吧!”事情虽然过去了,可我心中的湖水总是泛起一波又一波的涟漪。在教育生活中,当面对生理缺陷或智力缺陷的学生时,我们总用一种所谓的同情和怜惜之心关照着,自以为是一种善,甚至还贴上师爱的标签,实则是我们内心人格修养和公平意识的缺失。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没有把她们当做独立的人、完整意义的人对待,总是用残疾的视角来看问题,这对她们的心灵是极大的伤害,是一种践踏人格尊严的表现。我想她之所以有自卑心理,也许你我她都是根源。其实她们内心的渴望,不是奢求大家特别的呵护,而是请你用公平的意识与她们交往,与她们生活。虽在某一方面有缺陷,那她们确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请大家在教育生活中,树立公平意识,秤好自己的良心秤,少一点伤害。

徐大军教育随笔 http://xudajun.blog.edu.cn

【分析与思考2】

  这位老师的反思让我很受感动。他在处理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事件时,没有按照与正常人相同的处罚规则对待一个残疾学生。在残疾学生质问他为什么不一样的时候,他觉得懵了。虽然他用比较智慧的方法化解了这一矛盾,但心中的湖水却总是泛起一波又一波的涟漪,并深刻认识到,对生理缺陷或智力缺陷的学生,只用同情和怜悯之心关照,其实是公平意识的缺失。徐大军老师的认识,使我感动不已。感动之一,是徐老师能用同情和怜悯的心来对待学生,这是一种社会美德。我们不是说要否定同情和怜悯,这样对待残疾人是一种社会美德。身有残疾的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同情、关照和帮助,这是一层意思。感动之二,是他对待一如既往坚强的这个学生的时候,又认识到物质上的同情怜悯还不足,心灵上的关照更加重要。与正常人一样的规则,是这样的残疾人的心理需要。徐老师不仅从良心的层面看这个问题,还能从公平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这就使我们对教育公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民主与公平是现代社会的本质属性,也是现代人极其追求的社会理想,从这个高度理解观察现实的义务教育,我们的心灵会受到更加深刻的触动。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别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下面出示一个统计表。



  这是某年的生均总支出比较图,是按照城乡比较的,城乡教育支出差距明显。该年份全国小学生生均支出是3412元,其中城镇人均支出4198元,农村3117元,农村比城镇人均少1081元,少四分之一。全国普通初中生生均总支出4534元,其中城镇5584元,农村4006元,农村比城镇少1578元,少三分之一。下面再出示一张图表。



  这张图是区域教育支出差距比较图,某年份普通小学生均总支出东部地区是4650元,中部地区是2800元,西部地区是3063元,最差的是中部,中部比东部要差将近三分之一。普通初中生均总支出,东部是6089元,中部是3797元,西部是3985元,也是中部最差,中部的3700元比东部的6000元,也是差三分之一还多。这是从支出的方面比较,还有一个就是校际差距,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差距非常突出。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学校就像宫殿一样,有的学校却还是比较破烂的茅草房,这也表现在教育质量、教育设施、师资水平等方面,这个不用多说。从现在越来越升温的择校热,就可以看到学校的差别了。这个择校热,既是教育不公的结果,又是导致教育不公更加严重的原因。择校时掌握政治、经济、社会重要资源的部门或企业,与学校之间出于互利目的,建立权力金钱同优质资源的互换关系,影响着教育资源的流向,使教育不公加剧,而且随着权力金钱关系的大量涌入,使一向被称之为净土的学校,一下子迈入到了最复杂的社会领域。对于学生而言,从刚接受教育开始,就要直面这种社会上的权钱交易,他们会认为社会没有公平可言,只有权力、金钱、关系的角逐,从而导致未来社会价值观念的普遍沦丧,所以择校热这种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现象,它的社会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下面给大家展示两个图片。



  第一张图片,是我在参观一个希望小学的时候拍的。这个照片中,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在空荡荡的书桌上,只有学生的一本教科书。他们书包里也没有别的,就是这本书。老师的讲台上除了两个教鞭,一瓶儿墨水之外,也是这本书,还有一个发的拼音的图片。但是下一个图片是东部的学校,东部学校不但有教科书,而且已经使用了触摸式的正投白板了。他们的板书用手指头、用触摸笔就可以写,而且马上就能存储。他们可以用这个白板直接上网,在教学的时间,直接上网上调动教育资源。

  下面还有两张图片。



  这是几年前西部的状况,这种状况也曾经让我们整个民族悲伤和流泪,当然现在已经有很大转变了。现在西部地区的孩子,已经是两免一补,他们上学已经是没问题了。

【对策与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权力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期盼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因此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和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的目标,使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这是我们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目标。当然教育公平是一个很重大的社会问题,不是我们教育,更不是我们教师所能左右得了的。教育公平的基础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而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职责是政府,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规划纲要》也指出,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的责任,保障公共财政对各级教育的充足投入,明确政府责任,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2010年到2020年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蓝图。但是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教育者和教师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要不要关注教育公平?要不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回答是肯定的。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教育公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每一位教师的理想,也是责任和义务,要切实把这种关注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无力保证消除义务教育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去实现课堂上的公平这一理想境界。

1. 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

  教师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今天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观的转变。

  在学生观方面,正确的学生观的要义是要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来对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人天生就具有差异性,因此我们需容忍学生的差异存在,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人是具有复杂情感的高等动物,因此我们需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沟通,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现在还在暗波涌动的,是明里暗里的体罚,那是绝对不应该的。体罚是强加于学生,侵犯孩子尊严的行为,这就是极大的不公。但是大家问,那处罚是不是不公?你比如说徐大军老师,他就有一个孩子没完成学习任务,要自我教育,要自我补救的一个处罚措施。我认为处罚不是不公,处罚是需要的。第一,处罚必须是事先教师和学生有个约定。包括应该怎么样、如果不怎么样就要怎么样。徐老师就和学生有约定,没完成我们要补救。第二,处罚必须是在做思想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怎么约定的,是不是你犯了,是不是不对,是不是要改正。第三,处罚必须有共识性的法则,就是大家都同意这么做。这个法则,就是处罚的办法。比如说不允许迟到,那么迟到怎么办?我们事先就说不许迟到,迟到就要受处罚,那么怎么受处罚?比如说迟到一次,我们要个别谈话,迟到两次,要在大家的面前说声对不起,迟到三次要给大家做一件有利的事来弥补。事先都规定的,到时就这么做,所以这个处罚是尊重了被罚者的人格,也表达了被罚者的意愿,所以在教育中处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但是没有这三条的处罚,我就可以叫做体罚。教师说了算,让孩子怎么办就怎么办,说站就站一会儿,说出教室就出一会儿。这个站有的是体罚,有的是处罚,那就看有没有约定,有没有思想工作,有没有共同的法则。如果事先也没有思想工作,也没有约定,你不高兴了,就让人家站一会儿,甚至一课就在后边站着,这就是体罚。

2.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学生是千奇百怪、各有差异的,但是学生在真正成为主体之后,他的差异就是一个优势,就是他的起点,那就公平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主体,就实现了教育公平。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这样,但是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当然课堂上的学习,自始自终充满着接受与亲历的矛盾,就是有些东西还得需要老师讲解、需要通过书本、需要上网查询,但有的东西需要学生自己去亲历。所以学生不能事事都亲历,必须向老师请教,向书本请教,向网络请教,必须学大量的间接知识。但这不能作为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借口,就是接受间接知识,也需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不能以知识传授者、施与者的身份自居,并用这种方法对待学生,否则教育公平就是一句空话。
下面给大家出示一个图片。



  这个图片是我在某中学拍的,这是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由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在黑板上讲他们合作学习的成果,而且他们把这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常态,走到他们的课堂。我觉得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太强了。这样下去,虽然现在有些知识不如老师讲得深刻、讲得有条理、讲得明白,但是对于他们人生成长,收获是最大的。

3. 在大班额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注个性发展是我们的理想,但是理想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是大班额教学,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财力有限,所以还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小班教学。但是这一班的学生都是具体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一个班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仍然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而且是班额较大,这就客观上促使了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产生。试想面对几十个孩子甚至是上百个孩子,我们的教师哪有那么大的能力来实现对每个孩子差异的关注。但是教师不能以此为借口不去关注,我们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我们的老师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集体教学条件下,关注个体的好经验好方法,比如组织小组教学,就是关注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开发学生资源的一个好的策略。改变形式僵化的排位方式,实行座位轮换,或形成小组圆桌式排座,也能实现学生有公平的机会。实现活泼多样的排位方式,是解决由于空间位置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有效途径。已经把排座都上升到教育不公这方面来看了,所以我们老师对这方面还应该思考。当然有的地方条件不具备,有的教室里一点余地都没有。但也不尽然,现在的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学生的数量普遍减少,班额缩小,有的班就是十几个、二十来个孩子,可以实行圆桌式教学,也可以实行不同方式的摆法,只是我们还是观念有问题。
下面这又是一个场景。



  这个场景也是某中学的,你看他们一面是窗户,三面墙都是黑板,而且走廊里还有外板。学生有充分的表演、学习、展示的地方,而他们学习的地方就是一堆一堆的桌子。

4. 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作出一些对学生不公平的举动。如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一个老师一堂课从头自尾是叫举手的孩子回答,就缺失了一些教育公平。设想一个班里总有那么一些孩子,他缺乏自信,在犹豫和彷徨,又始终不举手。你始终叫举手的孩子回答问题,实际上就是抛弃了这一部分孩子。所以有一些问题应该是不许学生举手的,是点答的,这个行为就涉及到公平与不公平。有的老师把目光始终投在离自己所处位置较近的区域内的学生,现在在中小学里,按照成绩排座的现象还大有存在,好学生坐在前面,老师认为差的或者是有些个性的学生坐在后面。这样公平吗?所以我们这些不经意间的或者是刻意的不公平的举动,肯定会影响某些学生对学习和教师的态度,甚至是对整个人生的态度。有的学生始终坐在最后边那个放打扫用具的墙角上,他能对老师和学校有好感吗?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他的父母也期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老师想没想到这一点?这些行动的结果显然是与我们的初衷,与基础教育的初衷违背,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当然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要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反思,并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
  下面这个图片还是某中学的。



  这个图片所显示的教育公平,就是老师已经退到了学生的背后,让学生在前面表演、在前面讲、在前面学。这些学生的状态是很关注的,在这个教学中,学生是参与的、关注的,而且老师是在后面支持的。学生这样主动,这样参与,我觉得这个课堂确实是实现了公平。

第三讲 学业评价的新理念(二)
   

二、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学思结合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学思结合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关于这一点,我们古人都有很多的精辟的论述。孔老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光学不思考,那你就始终糊涂;你光想不学也不行,那你肯定进步得慢。王夫之也说过“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也”。这是说,思考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所以读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和不断认知的过程。人与人学习的差距,并不在资质上,而是花在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上。因此,我们的学业评价,应该促进学生通过思考反思和审视自己的学习中的成与败、得与失、闪光点及遗憾处,在回顾反思基础上,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从而使认识不断提高,知识不断更新,能力不断增强。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下面的案例。

  这个案例的名称叫板书因谁而精彩。小学中课堂上的板书,是因谁而精彩。下面描述的是我们实地拍到的一个场面,这堂课是一位语文老师上阅读课,学习的内容是人教社的小学语文四年级的《翠鸟》一课。这是阅读课的第二节,大家读完之后,老师就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文里是怎样写翠鸟的?”实际上就是研究写作方法。接着她又组织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学生读了几分钟,教师请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举手回答问题。当然学生的回答是各种各样的,老师在学生回答时就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学生回答完了,老师的板书也写完了,就是这么一个教学过程。这个教学过程,也是我们常规的一般的老师,在学生回答和共同讨论时板书的过程。我经历过很多课都是这么上的,最后出现的照片中给的这么一个板书,这就是老师的板书。一看这个老师板书公正、准确、有条理,而且这个条理和课文是相符的,课文的写作顺序就是这样的。但是它不是孩子说的,孩子说的不会这么有条理,不会这么准确。这个教师的板书,是老师在备课时就已经设计好了。学生的回答,是被老师用他设计的这种板书的框框过滤了之后写上去的。在评课中,有的教师就提出,大伙思想都放开了,老师写板书该怎么写呢?如果说是按照事先设计的板书用学生的答案填空,这样就没有尊重学生,也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说对了老师写上了,学生说得不对,老师就不往板书上写。和老师顺序一样的就按照顺序写,不一样的老师给你颠倒过来,所以学生始终觉得,我还要受老师的一次筛选、修正,所以有了第二节课。在这一节课上,老师这个做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看这个图片,老师提出课文是怎样写出翠鸟这个问题后,就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前,老师明确规定了讨论的规则。第一是轮流说,一人说一条,后人不重复前人的观点,那么学生就每个人都得参与。第二是大家说一人记,不然说完的都忘了。第三是记录要简短,一般不超过五个字,不然的话记录不过来。第四是在讨论完以后,大家给这个记录加一个序号。第五是第1组和第4组这个两个组在黑板前面讨论,直接把记录写在黑板上。采取这五项措施,然后就出现了下面的情形:孩子们上黑板上讨论去了,在黑板上写完后还加了序号。当然这种办法,对以后小组之间汇报有好处,它节省了时间,另外也锻炼了孩子。孩子写字都是非常认真的,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板书。当然这个板书是孩子写的一部分,两节课出现了两种板书,这两种板书孰优孰劣呢?在接下来的一刻钟,大家经过讨论,得到这样的公式:看下面那个表,第一节课是学生的思考,因为学生需要回答思考,然后老师总结。学生的思维是零散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就想学生学会了回答。他在回答这个时,想到了怎么和老师的意,什么是老师需要的,这是为教服务的。第二节课,大家认为是学生的思考和总结。学生说完以后,大伙得按序号排序,还不许超过五个字,那必须得归纳。学生的思维是系统的,这么归纳之后,学生形成了系统思维,学会了总结,学起来管用,所以这种教学方式是更好的为学习而服务的。通过这样一个板书,得到一个什么结论呢?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甚至于细节。最后的结论,教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板书格式,过滤学生的答案,符合老师设计的就写上,不符合的就舍弃,顺序不对的就调整过来。这样的板书,看似工整美观,实际上藐视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这样的观念:不管你如何想,最后还是由老师决定。于是学生就会拼命地猜老师的答案,试问这样的教学如何完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历史使命?可能有人会说,板书上面的知识有道理而且结论都是正确的。目前的确有很多老师是填板书,而不是写板书;是教师教的板书,而不是学生学的板书。尤其是在PPT充斥课堂的情况下,教师根本不用现场写板书了,更不要说学生写板书了。学生只有紧跟PPT,被自主、被过程、被思考,这样下去,后果不是很可怕吗?这里有一个图片,这是我们一些比较好的教室的装备,所有东西都可以事先操作好。



  当然有人问,这个问题和学生学业评价有什么关系呢?咱们讲这些东西不是有点儿跑题了?我认为有关系。比如说第二位老师,在讨论学习之前,就和学生们达成共识,怎样发言、怎样记录、怎样交流,就有这样的约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是就按照这个约定去做?没有按照这个约定做,是不是有一个自我评价调整的机会,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这种约定,有没有评价功能,能不能叫做预约评价,现在这个词儿还真没有人说过。是不是有好多评价东西,我事先把道路具体指给你让你评,就是过程性、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形式,现在我们还没有解决。就算是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究竟怎么搞?除了档案袋记录之外,这种预约评价,是不是也是一种形式?我们现在人的头脑里,评价还总是有秋后算帐的思想,认为评价是教学过程结束后的事儿,至于春天怎么计划、夏天怎么耕耘,都不是评价,只有到秋天才是评价。要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的评价怎么能够跳出过分强调选拔和甄别功能的窠臼呢?这是学生评价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计划与评价不是完全对立的两回事,计划就是预约的评价,评价就是终结的计划,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计划和评价融合在一起的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过程性评价的真谛。

  注重学思结合,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措施。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学生学习评价,无论是预约的还是终结的,都要为促进学生的学思结合服务。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要有利于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

  实现学思结合,就要改变侧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被动接受的这种学习方式,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评价要有利于把学习的过程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其中的核心是启发式教学,其主要形式是探究和讨论,其主要表现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这是一种形式。对学校来说,这个图片反映的是一种形式的教学,这种形式它的参与程度怎么样,学生究竟情感投入怎么样,这是这个考虑。大家看下面这个图片,学生的参与怎么样?你看小脑瓜都挤到一起去了,他们在研究一个问题。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就是要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要把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使师生之间双向互动。它需要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知识的灌输,学生则不论是否理解接受,是否感兴趣,都要死记硬背,按教师要求的格式和程序去学习,去完成作业。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和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广泛调动学生主体的兴趣,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启发式教学实施的效果,可以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表现出来。因此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要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参与。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个是个体的方面,一个是群体的方面。从个体的角度看,参与是指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状态,即个体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投入情况,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互动情况,个体受群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影响群体的方式和程度。从群体的角度看,参与指的是所有参加活动人的总体投入情况,即他们所形成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角色的分工和分配,组织的动力机制和合作竞争策略,组织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等等。下面展示的这个图片,跟刚才第一个展示的图片差不多。在这个比较公开的课堂上,你可以看到孩子的参与程度,参与的人不到三分之一,溜号的人恐怕得是三分之二。

2.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鲜事物,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新性、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是学业评价的重要任务。学生在好奇心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在某些学生身上会激发好奇心的教学内容,在另外一些学生身上,则可能诱发焦虑。因此,教师通常要考虑各种激发好奇心的方法,照顾到各类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策略。

  一是适当增加提问作业考试,以及教学的意外性,要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出乎他们的意料,这些教学内容容易引起他的好奇心。二是适当地利用认知冲突与学生的经验态度不一致的内容,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三是适当地增加任务的复杂性。复杂的材料,通常比简单的材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四是适当增加问题的开放性。五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究时间。六是不要过分地注重结论。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是非常珍贵的,它比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练一些技能更重要。最后,对于学生的好奇心要给予适当的欣赏和奖励。

3.评价要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也叫兴致,是人们对于事物喜好和关注的情绪,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非常重要,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可以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在这个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专注的情况,这就是认识图形。老师把各种各样的图形甚至于把采集来的树叶都交给学生,学生去画去写,那么学生他的兴趣就非常高,目不斜视,认真操作。



  培养学习兴趣的策略。一是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的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身临其境,欲罢不能的学习境界,就像刚才那个小孩似的。二要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三是建立灵活多样的课堂,建立多种多样的评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学校应该开展各类活动课程,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这还是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这个课程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按照知识体系编排,它的兴趣很难发挥起来,但是活动课程按照生活、生产这个程序编排,和学生的实践、心里结合得非常的紧密,这样的活动孩子容易感兴趣。五要恰当运用评价方式。

三、推进学生评价改革,促进知行统一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知行统一,既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也是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总的来说,教学是一个引领学生求知的过程,即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的这个过程。但是掌握知识不是唯一的目的,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而且掌握知识的过程,也要求既动脑又动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知识学习的有效。现实中知行脱节,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比比皆是,读死书、死读书的典型案例时有发生。提高教学质量,贯彻知行统一的观念,是重要的前提保障。知行统一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这里我们还提供一个背景资料,这个背景资料是罗兴凯先生发表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他的题目叫做《学生面对情境性试题为何如此失常》。看视频中的这个图片,平静的水面上有一个石桥,石桥的孔和下面映衬的影子一看是圆形的。当水面上升时,这个桥孔会怎么变化?下面有四个备选答案。那么怎么选?当然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太多了,下边我给一个图片,这就是一种倒影。这不就是一种真实的楼房和水面的倒影吗?中间的马路,不就是一个法线吗?最后不就是镜面反射的原理吗?平常生活中这样的事物很多,但是由于对现实情境和生活经验的缺乏,所以学生就这样回答这个问题。有40728名学生参加答题,答对的只有46.3%,一多半没答对。就是这种考小学生都能答对的问题,为什么放在科学的学科里头,初中生解答就成了难题了呢?以上资料展示的是所谓情境性试题,情境性试题是具有创设实际问题情境特点的试题,它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激发他们答题的积极性,能使他们把所学知识和所积累的能力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这类问题,能很好地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探究的能力。情境式试题,在近几年的高考和中考中越来越多,考验学生能把自己学习的知识、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能把学习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这种问题是很好的。资料中呈现的这种情境很真实,也富有挑战性,这是考验平面镜物体成像原理的,学生要是解答平面镜物体成像原理画图的话,或者是课本上的图的话,都会回答。但是一把平面换成水面,把物体换成桥洞,学生就不知所措了。学习知识不能与已有经验相结合,不能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这种现象被称作脆弱的知识综合症。由于我们的教育和评价,过分看重知识的获得和记忆,过分看重考试答题的分数,使得我们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脱离生活脱离实践的倾向,成为知识考试的机器,害了严重的知识脆弱综合症。病在学生身上,病根还在老师的身上。我们现实中一些老师,就是就教材教教材,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实践,忽视把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评价时,教师常常重视知识获得的结果,忽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过程,这就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他们对促进学生理解向深层次发展缺乏足够的耐心,吝啬在探究上花费的时间,往往信奉精简多练,而且这里的练,并非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建构知识的练习,而是让学生完成大量的习题。

  下面这是一种习题的展览,有些学校把展示习题当作一种成绩展览。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形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从教师的视角看知行统一,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级,必须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不仅重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评价,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的评价。

  具体措施主要包括:第一,要尊重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有这么一个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第二,教学中不但要动脑还要动手,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更有利于创新,我们要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然而有些教师认为学生搞实践活动太耽误时间,所以目前实践活动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应该引起重视。有一次我去了一所学校,学校动手制作了一个小展览室,有很多作品在这里展览。这个学校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这个课程肯定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个照片是一个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去收白菜,这样的事情都很少见,很可贵。现在我们的学生太缺乏劳动实践了。第三,把学生科学实践,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列入评价内容。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现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校很多学科离不开科学探究,特别是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科学实验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一个基本途径。要充分认识实践课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科学精神方法的学习具有的特殊意义。不能随心所欲地取消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实验是由学生亲手动手做的,老师演示实验,代替不了学生亲自做实验,老师在PPT上做的实验,更代替不了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现在教师都把实验做到PPT上去了,鼠标一画,设备就成了,试剂就填加完了,结果就出现了,就分析了。这类实验,最后就走到荒谬的处境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