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10大主题的基本思路

(一)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生物学科发展的需要

过去的《大纲》规定了一个比较高的要求,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达到,否则就是学习失败。那是一种选拔、甄别式的教育。《标准》则关注整个学生群体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让每个学生个体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和环境。因而,《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删繁就简,确定了一个从学科上来说相对较低的基本要求,这是每个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都可以达到的。同时,《标准》有很大的灵活性,倡导对不同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可以这样认为,《标准》倡导的是“大众教育”,是“普通公民的素养教育”,是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的教育。

国际理科教学研究表明,精心挑选“重要的内容和积极的学习方式”是科学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标准》通过摒弃学科体系和构建“人与生物圈”教学新体系的方式,果断删除了许多过去认为不能不学但对学生未必非常有用的、比较繁琐和难以理解的学科知识。例如,考虑到原先从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一直讲到脊椎动物的5个纲等多个动物门类,这些门类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非常繁琐,其中很多生理学知识,如各门类动物的消化、呼吸、排泄、循环等,不仅在各门类之间反复重复,而且和人体生理学知识也有相似之处。因而,《标准》不再单设“动物学”主题,而是把相关知识融入其他有关的主题中。再如,过去的《大纲》在确定基本实验技能时,考虑更多的是该技能是不是生物学科的基本实验技能,而《标准》在确定基本技能时考虑更多的是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对他们成为普通公民有什么价值。因而《标准》不再强调专业化的动植物解剖技能,不再强调专业化的动植物标本采集和制作技能等。在此基础上,《标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确定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等主题。

(二)《标准》强调联系社会,贴近学生生活

过去《大纲》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关注的主要是传统的学科内容,对当代生命科学的进展与社会、学生的生活实际关系的内容关注不够。学生反映,在课堂里“听到”的生物科学是一个样子,回到家里从电视中和报纸上“看到”的生物科学又是一个样子。《标准》则在减少传统的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对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和对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例如,将“生物技术”单列为一个一级主题,设有“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等二级主题。考虑到让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课程的重要任务,又单列“健康地生活”一级主题等。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说,这些内容重视联系社会和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

(三)《标准》突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具体内容标准”的一个主题,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为此,《标准》中插入了若干科学探究的案例,提出了相当数量的具体活动建议(其中许多就是科学探究活动)供教师选用。例如,《标准》提供了“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酸雨的危害”、“探究蚂蚁的行为”、“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等案例,也提出“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变化”、“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等70项活动建议。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