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案例比较

 

案例举例

案 例 分 析

侧重观察

1.观察家蚕的生殖与发育

2.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分析

通过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探究家蚕的一生,就应侧重于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数据的记录、分析;运用一定的实验方法,着重观察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并比较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侧重实验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通过对鼠妇生活环境的观察以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该案例展示了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基本过程,意在揭示掌握基本过程的重要性。

侧重调查

1.设计校园绿化方案

2.探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该案例中对校园的调查和勘察是应重点把握的,基于此才能分析讨论出最佳的校园绿化方案;而我国人口的现状资料,可以由教材提供,也可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如上网)来获取,所以资料的调查、收集是得出最终结论的重要依据,应在活动中重点体现。

部分教学案例

1.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教学目标:举例说出果实或种子与传播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让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成熟的果实(如碗豆、油菜、凤仙花、苍耳、械、枫杨、蒲公英、莲蓬等),教师准备用于解剖的刀、剪等器具。

活动指导:

1)学生4人一组,交流自己比较熟悉的某些植物的果实或种子,提出有关植物果实或种子的结构适应传播的问题。

2)小组讨论,针对其中2种果实或种子的结构,提出这些果实或种子的结构适应传播的假设。

3)通过解剖、实验等方法,搜集植物的果实或种子的结构适应传播的证据或资料。

4)全事举行“植物果实或种子传播的奥秘”交流会,图丈并茂的方式,每组1-2人汇报本组的探究结果。

评析:本案例的特点是果实、种子是学生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探究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和传播的关系的问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难易运中,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好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探究之后举行交流会,可提高学生探究的热情。

2.探究蜒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主爬得快

教学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说出影响蜒蚓运动的因素。

教学准备:购买或上课前让兴趣小姐的学生准备一定数量的蚯蚓,并为蚯蚓|准备“温馨的家”;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白纸、纸板、木板、玻璃板等。

背景知识: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湿润,近前端有一个粗大的指坏,身体表面有许多粗糙的刚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刚毛运动。

活动指导:

(1)学生4人一组,用手指在蚯蚓的身上来回抚摸,感知则毛的存在。围绕“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土爬得快”的问题讨论并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尝试探究:

 ①探究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实验:分工合作,实验和搜集实验的证据。

 ④得出结论:各抒己见,分析证据,得出结论。

(3)小组间交流探究过程及结论。

注意:活动结束后,把拉蚓放回大自然。

(4)讨论:蚯蚓运动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活动结束后要把蜒蚓放回大自然?

评析:蚯蚓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物。本案例的特点是不像许多生物学教学案例那样,让学生探究学科性比较强的“刚毛在蚯蚓运动中作用”的问题。本案例提出的“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爬得快”的问题更加“趣味化”。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患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一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学生也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本案例还充分体现了《标准》提出的“关爱生物的情感教育”。

3.调查疫苗接种率

教学目标:关注计划免疫。

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准备自己的预防接种卡(证)。

背景知识:我国卫生部规定,对一岁以内的儿童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称为四苗免疫。对一个地区的免疫接种的建卡率、单项疫苗接种率、四苗接种率的统计可以评价该地区的计划免疫工作。

建卡率=(具有免疫接种卡的人数/全体人数)×100%

单项疫苗接种率=(某种疫苗接种人数/该种疫苗应接种的人数)×100%

四苗接种率=(四种疫苗都按规定接种的人数/应接种四种疫苗的人数)×100%

活动指导:

(1)学生6人一组,阅读和讨论自己带来的预防接种卡(证)上的信息。

(2)按上述公式分别统计建卡率、单项疫苗接种率、四苗接种率。

(3)全班交流调查情况。

(4)讨论:本地计划免疫的实施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行改进?

评析:计划免疫的知识是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和学生的健康生存有重要关系,但也是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本案例采用联系学生自己的计划免疫实施情况,将教学内容的“生物学问题”生活化,表现出对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给以关注,学生也就更容易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4.探讨生男生女的奥秘

教学目标:说明生男生女的奥秘。 教学准备:准备剪刀、彩色纸、信封等。

活动指导:

(1)学生2人一组,制作观察器具。

(2)用红色纸代表女性,剪成圆形纸片10片。每片纸上书写英文字母“X”,代表卵细胞,放入一个写有“女”字的信封中。用蓝色纸代表男性,剪成矩形纸片20张,其中10张纸纸片书写英文字母“X”,10张纸片土书写英文字母“Y”,分别代表两种精子。将两种纸片混合均匀后放入另一个写有“男”字的信封中。注意:使用剪刀时应注意安全。

(3)2人分别拿起一个信封,随机地从信封中各抽取出一张纸片。若分别是“X”和“X”,则为“生女”;若分别是“X”和“Y”,则为生“男”。一共抽取10次,分别统计“生男”和“生女”的比例。

(4)全班汇总数据,统计一共“生”了多少“男孩”,“生”了丁多少“女孩”。比较“生男”和“生女”的比例是不是基本相同?

(5)讨论:这一活动的原理和生男生女的奥秘有什么关系?

评析:生男生女的奥秘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重要的生物学问题,这关系到认同计划生育的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简单易行的游戏活动既充满乐趣,又道出了规律,比理论说教的效果妥好得多。

5.探究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说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准备各种垃圾和花盆等。

活动指导:

(1)学生6人一组说出平常家庭垃圾的种类。

(2)尝试提出“垃圾有没有进行分类处理的必要性”等问题。

(3)根据问题作出假设。

(4)根据假设,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考虑:如何采用花盆等简易器具探究哪些废弃物可以被自然降解,哪些废弃物不能被自然降解?如何设直对照实验?

(5)引进行实验并汇总实验结果。

(6)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7)讨论:垃圾为什么要进行分类处理?你能为此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评析:垃圾分类处理有赖于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对垃圾的分类放置,尽管可能带来一点不便,但垃圾分类处理和保护环境密切相关。本案例通过普通的器具,探究垃圾分类处理的必要性,这就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必要的知识、技能,尝试了问题探究,也理解了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价值,这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以上只是部分案例。在围绕内容标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科学探究的总体原则,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根据实际内容的需要,突出某些侧重点,反复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探究活动不是呆板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是多样化的,不应局限于内容标准所提供的案例。比如,设置一些相应的活动类型:观察与思考、探究、设计、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技能训练等,使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活动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