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内容标准的特点

一.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

以往的生物课程内容注重的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主,教学与育人是割裂开的。而新的内容标准在重视学科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突出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重心。比如,在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不再是教师规划好的步骤让学生按部就班,而是由学生自主进行,从而提高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学生在不同活动中的体验也是多样的,教学不再教条地认为学生必须完成教学内容,而是允许学生失败,关键是看学生从活动中是否得到情感体验和探究经验。内容标准中涉及的环境教育、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关注社会的教育、关注人的健康的教育等均在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这种教学重心的转移具体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二.知识体系更科学

新的内容标准反映出全新的科学知识体系,表现在:

1知识系统性转向实用性:教学内容不再是围绕原有的“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卫生——细菌、真菌、病毒——遗传、进化、生态” 这样的知识系统发展线,而是将原有的系统知识分合有度,突出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实用知识。如生物技术主题的设立、对血型鉴定方法的了解等等。

2知识经典性转向现代性:保留部分必须的经典内容,如细胞的结构、光合作用、人体生理等等。注重现代生物知识的传递,如关注生物圈、遗传育种、转基因技术应用、生物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等等。

3知识“难、繁、偏、旧”转向适度、宽泛:传统知识体系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等情况。如动物学部分各类群的分门详解、植物类群的生活史等。新内容标准删除了部分复杂、重复的内容,保留的内容也降低了难度,实现了“最低标准”,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

   4间接性接受转向探究性获得:传统知识观使得学生只能去接受、存储前人已“发现”了的知识,知识成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客观存在物。而新的内容标准把握住知识是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观点,注重学生通过探究、选择、创造等主体活动去获取新知识、去掌握现成的知识。

.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的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表现出一种“走捷径”的形式。面向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学生只要能认真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学生的学习表现出只“学会”而不“会学”的特点。

生物课程内容标准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陈旧的学习模式,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在新的标准下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的重心重新定位在“学会”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再只是一个接受过程,它还包括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更需要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探求知识,进行一种发现新知识、搜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的创新性学习。

四.体现了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生物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国涌现出一大批站在生物科学前沿的创新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物课程一方面要使广大受教育者其有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又要为将来可能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学生,在态度观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打好生物学基础。内容标准真正突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淡化了学科概念,突出了知识概念的综合性,打破了旧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在新课程标准中大胆删除了一些重复的和一个普通公民不必具备 的专业知识,使学生既能掌握必要的生物学知识,又能减轻负担。

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也是生物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内容标准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机会:让他们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学生在研究型学习或实践活动中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为生物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它必然成为21世纪初的主导学科。在21世纪的学科群中,生命科学因其研究客体的极端精巧和复杂性,以及社会多种需求(人类生存环境、资源、食物、健康等)所产生的紧迫性,最可能出现革命性的变化,以至成为新的科技革命的中心,对其他学科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并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生物科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求中学生物课程的知识教育目标作出相应的变革,应当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而且了解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及其应用,还要了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内容标准对这些都有具体的规定,这充分体现了内容标准的发展性特点。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