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物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

    生物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中生物学科领域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生物教学大纲改为生物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也标志着我国中学生物课程改革进入了新阶段。为便于广大生物教师更好地理解生物课程标准,下面将生物课程标准与现行生物教学大纲作一比较。

第一节  生物课程标准的新功能

一.构建了新课程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学习苏联模式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越来越显出刚性太强、统得过死等弊端,它的界定范围主要是知识点的罗列,解决的是“学什么”的问题,而对“为什么学”、“怎样学”等问题缺乏指导。 国家在新世纪初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中,正式决定用“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生物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成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体现了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但是,生物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的指导作用并不等于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生物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课程的灵魂,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怎样开展,只要围绕基本素质要求服务即可。

事实上,生物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方式,诠释了课程的新内涵,提出了新的课程观。课程包括学生所受教育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方式。不仅包括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和认知,也包括其他间接影响学生的因素,如教师的语言、社区的环境和资源、家庭教育等,并且这些课程内容和方式有机联系起来构成一种大教育主题网络,从而体现课程的整体性。课程正成为一种育人媒体,这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充分体现了“关注人”的理念

我国现行生物教学大纲由于受科学主义课程观影响较大,在课程方面追求知识、工具的效率,关心手段的适用性,而精神、情感、动机、人性等被淡化了,这虽然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增大,但同时也使人成了“经济动物”,不再是历史、传统和文化的创造者,不再是具有超越意识的主体。所以素质教育在强调培养科学精神的同时更强调人文精神的加强。生物课程标准也十分关注人的主体价值和提升人文精神。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服务。注重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和身心发展的平衡 等。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热爱学生,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兴趣,讲究教学方法,提倡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出对人的主体价值的终极关怀。

三.注重了全面发展的目标

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的内涵,教学大纲规定学什么内容,考试就考什么内容,教师就教什么内容,所谓的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增加或熟练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要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生物课程标准在强调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同时,更强调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即“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目标。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的真正内涵,才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和人格。

四.突出了弹性化的管理

我国现行生物教学大纲对生物教学作出了具体规定,特别对知识点有细致要求,以便于对教师的教学真正起到直接具体的指导作用,也便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但是“刚”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没有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不利于教材多样化的实现,更无法适应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

    生物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及教材编写作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但与生物教学大纲相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特别是对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生物课程标准与生物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这样就为教 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本次课改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对加速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本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