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课程标准与数学大纲的比较

    课程标准在结构上有很大突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几个部分。这与现行生物教学大纲有显著的区别,在各部分的具体内容上也有重大突破。

《标准》和《大纲》课程目标的比较

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是在1992年大纲(试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则是在1996年大纲(试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同时,国家教育部也正式启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开始《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因此,和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现行的2000年《大纲》在很多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并成为由大纲向《标准》过渡的大纲。尽管如此,《标准》和《大纲》在课程目标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1.知识方面

《大纲》提出:“初步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等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初步获得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标准》则较为详细地提出:“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和《大纲》相比,《标准》不仅要求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知识”,还要求“生物技术”等基础知识;不仅要求知道知识的应用,而且要求知道“可能产生的影响”;不仅提出“促进生理健康发展”,还提出“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不仅提出“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提出“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这些变化表明,《标准》比《大纲》更加关注知识的更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充分体现出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价值。

2.能力方面

《大纲》要求:能够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能够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的常用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标准》则强调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和《大纲》相比,《标准》不仅首次提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而且明确而完整地提出“科学探究”的内涵,并进一步提出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要求“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而且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这些变化表明,《标准》比《大纲》更加强调科学探究在生物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力图切实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以此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标准》不象《大纲》那样,仅仅关注学生解决“身边生物学问题”,仍然未能摆脱学科中心的束缚;《标准》则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强调了学科间的综合,强调了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际问题。

3.思想情感方面

《大纲》要求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标准》将“思想情感”改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对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出具体要求:“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

和《大纲》相比,《标准》明确提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明确提出“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明确提出“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

    这些变化表明,《标准》比《大纲》更加强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的重要性突出“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是培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义务教育性质决定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学会健康生活的必要前提,是义务教育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