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和《大纲》课程内容体系的比较

1.《大纲》的课程内容及体系

2000年《大纲》在原有三项确定课程内容原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项原则。过去历年的《大纲》一般提出“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三项原则;而近期的《大纲》又增加了“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出发,选取有关观察、实验、参观、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从加强思想情感教育和建立生物学基本观点的要求出发,重视选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注意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等原则。

从要求层次上看,2000年大纲明确地提出选择“必需的、学生能够拉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明确提出“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基础性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知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

但是,有一个问题历次生物学教学大纲一直试图解决却未能解决好,即无论哪一次颁布的《大纲》,其具体的教学内容构成仍然大致沿袭分科体系,基本上都是分为“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卫生”和“细菌、真菌、病毒”以及“遗传、进化和生态”等五大部分。“学科中心”的课程设计思路痕迹很深。

2.《标准》的课程内容及体系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主体,不能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价值原则,是教育改革长期以来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缘由之一。正如杜威说的:“传统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或是在其他你的高兴的任何地方,惟独不在儿童的天性之中。”《标准》则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真正加以体现。

《标准》没有像《大纲》一样,提出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而是鲜明地提出三项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思路。

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标准》重视对初中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综合考虑初中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标准》选取了10个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考虑到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主线。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两类作用最大的生物,因此,将生物圈中的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各列为一个主题。动物和细菌、真菌等生物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各门类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比较繁多,其中很多生理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除了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单列为一个主题外,其他知识主要分散在相关主题中。

考虑到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每个普通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因而安排“生物技术”主题。

    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单列“健康地生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