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标准》与《在纲》课程内容体系及其特色比较
    与《大纲》相比,《标准》教学内容体系的特色表现在多方面。

突破点

现行大纲内容框架

新标准内容框架

    改变了沿用多年的以“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院士及专家对此评价为“是重大突破”。

植物的形态、结构、分类

细菌、真菌、病毒

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

人体生理卫生

遗传、进化、生态

科学探究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与环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生物圈中的人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技术

健康地生活

具体地说,《标准》与《大纲》确定的课程内容体系有诸多不同。例如,《大纲》中的植物学部分的内容体系主要是学科体系,教学难度也比较大。通常分为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根的结构和功能、叶的结构和功能、茎的结构和功能、花的结构和功能、果实的结构和功能及植物的类群(包括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分类)等。《标准》则将重点放在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的一生、绿色开花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四部分,植物的类群和分类知识放在“生物的多样性”里。院士及专家对此评价为“适当降低教学难度,面向全体学生,果断删除过去认为不能不学但对学生未必非常有用的知识。步子迈得较大,应该肯定”。

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生物学教学大纲一直试图解决而又未能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构建起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对统一的体系。课程目标体现了国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具体要求,课程内容应该为完成课程目标服务。50多年来,虽然我国的生物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一直制定得比较全面,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能力、思想道德、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但是,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常常仅仅体现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例如,2000年新《大纲》全面而明确地提出了“知识方面、能力方面、思想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明确提出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的教学目标等。但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则仅有“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保护鸟类的多样性”、“保护哺乳动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保护植被的意义”等知识性内容以及部分实验和实践活动。如果说上述内容确实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内容的话,那么,其中含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则明显地缺乏必要的教学内容的支撑。

《标准》则在构建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对统一的新体系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标准》将知识要求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都列入课程标准的“具全内容标准”,真正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统一于一体。例如,《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一个一级主题,将能力要求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落实到实处。又如,《标准》在各主题中分别列入“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参加绿化家园的活动”、“设计一分营养合理的食谱”、“关注食品安全”、“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认同优生优育”、“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关注癌症的危害”、“拒绝毒品”、“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等融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内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再如,《标准》制定的“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课程目标也得到充分全现,《标准》制定的“具体内容目标”删除了过去教学大纲中较多的解剖动物、采集植物标本的内容,代之以观察、栽培、饲养、保护动植物的内容,并通过案例的形式,明确而具体地传递这一信息。例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案例中,明确提出“活动完成后将鼠妇放回大自然”。我们认为,通过上述处理,可以具体地体现“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思想。

    《标准》就是这样较好地把教学目标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有机地进行融合。同时,还强调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保证教学目标全面达成。

[本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