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巧设主题和案例突出探究

一.突破学科中心

生物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 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的学科体系,不再按生物分类顺序编排,而是选取10个主题 。 特别是将“科学探究”作为一个主题内容,充分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注重“做科学”的基本理念,这与生物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也是相符合的。

二.强调探究过程

从教学的角度讲,所谓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显然,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是重要的,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探究、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难以理解和运用,更难以获得在过程中才能培养的科学技能和素养。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培养各种技能、形成独特个性与涌现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生物课程标准较现行生物大纲更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究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和创造的必经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财富,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值得付出的。

三.改变学习方式

    《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等,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因此生物课程标准加强了过程性和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同时,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教学、比学校生活更广大的社会实践中,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学生把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生活化,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

[本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