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强调实践与创新 |
|
教学过程注重开放与建构。 现行教学大纲是教学过程实施的“刚”性文件,在大家的意识中,教学大纲预先规定了课程的计划、目标、具体内容、进度、课时等,在实施时按目标要求制定出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并根据计划详尽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个步骤和环节,然后写成详细的教学方案。在此,教师的作用就是严格执行计划,根据既定教案,“引导”学生像计划中预想的学习者那样,“参与”一番,“活动”一番。这种程式化、机械性的教学计划易于执行,但却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也不利于教师随机灵活地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于是,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十分奇怪且有些尴尬的角色:一方面,经常要采用置之不理、转移注意或许空愿留悬念(“这个问题以后再……”)的策略,压下学生们已经表现出来的探究欲望和热情;另一方面,又要时常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对另一个问题或事物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生物课程标准注重课程的开放和达成。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
|
同时,对学生而言,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没有成为主体建构过程,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是被动的“容器”。生物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间,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在整个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技能,体验情感等。
|
|
[本章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