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物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
|
《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
|
第一节 教学建议 |
|
|
请阅读下面资料 [ 阅 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实施建议(朱正威) |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支撑,需要广大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教学规律。
一.加深对生物科学素养的认识 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生物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显而易见,这里的生物科学素养指的是一般公民所必需具备的素养,每一位生物学教师必须心领神会,否则,就会感到不适应、不舒坦,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回到过去教学的老路上去,削弱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和发展。 二.提高执行课程目标的自觉性 生物课程标准涵盖了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这个目标是要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特别要注意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于在知识范畴、难点和重点上反复掂量,总是围绕它考虑、教学过程如何展开,这样,就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因为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只要具备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新知识。 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果不参与探究,学生就无法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无法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科学家是怎样通过一次次的探究来解决问题的。参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 探究性学习是对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它是由过去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一种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当学生面临各种困惑和问题时,他就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资料,并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比较、统计、分析、归纳,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再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探究性学习,特别要重视探究的过程。许多问题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这个过程富含教育意义。因此,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即让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在教师指导下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检测、描述时实事求是,讨论时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 探究性学习一般有以下几种实施方式: 1.比较异同。即向学生提供内容上互相关联的一组学习材料,让学生探究其相同点、不同点。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探究性学习,在研讨、探究、辩驳中闪烁出许多可贵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评价鉴赏。即对课文中已有的结论、课外材料,让学生大胆地品头论足、评价鉴赏,阐明自己的观点,进行探究性学习。 3.观点争鸣。即对课本中或教师自己选择的课外材料中存在争议的观点,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4.焦点争论。即由教师提出焦点问题,或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有研究、讨论价值的焦点问题,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 5.质疑问难。即在学习中从学生的疑难问题起步,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大家讨论解决。 6.“专家”研讨。即让学生就某方面问题大量查阅资料、充分准备,撰写研究报告,在“专家研讨会”上,进入专家角色,展开探究学习。 7.实验操作。即对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8.社会调查。即采用“社会调查”的实践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就问题展开社会调查,进行研讨。 9.学科融合。即抓准本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融合点,让学生从这些融合点出发,大量涉猎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展开专题研究活动,撰写探究论文。 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做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 探究性学习要注意安排好课内外活动的结合。生物课程标准安排的主要探究活动,要求尽量完成,如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种子发芽率的测定,必须坚持一周,至于体验栽培管理一种植物的全过程,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从而使学生能亲自体验一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栽培管理的全过程。此外,调查、访问、参观等都要有计划地利用好课内外的时间,一个学期要早作统筹安排。 探究性学习还要重视探究活动的总结报告的撰写和交流,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有条件的还可通过摄影、摄像使报告更加生动,并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如课堂讨论交流、小型报告会、出墙报、办展览、制作网页,以及向家长、校友、学校的来宾展示。我们的学生可能会写一篇叙事或抒情的美文,却不会撰写一篇科学报告,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这是因为科学训练不够。而撰写一篇科学报告的过程,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继续,辩证的逻辑和严密的推理,是科学的思维品质,在撰写科学探究报告时会得到锻炼。 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目标。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都应该提倡。第三次全教会提出了“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这里讲的启发式和讨论式正是需要在探究性学习中体现的。要启发,教师就要说话;要讨论,教师和学生应当共同参与,而且教师的组织、引导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要一讲探究,教师就三缄其口,说不得,讲不得;更不要把探究式学习单一化、模式化。 |
|
|
[拓展阅读] 1、初中生物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欧艳梅) 2、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浅析(李 红) 3、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 (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