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第五章 套曲体裁>第二节 室内乐
  第二节 室内乐
 
 
  下面十一个变奏,逐渐改变了主题的性格,同时也改变了它的体裁和形式。在第一变奏中,小组琴演奏主题的旋律,钢琴演奏流动音型,主题的歌曲风格保持不变。第二变奏大体上还保持者主题的旋律,由大提琴奏出,但节拍已从四拍子改变为三拍子,速度也加快了,节奏变得更为活泼。主题和第一、第二两个变奏都是二段式;从第三变奏起,结构起了变化。第三变奏是三段式的谐谑曲,由钢琴主奏,小提琴和大提琴拨弦演奏和弦,烘托着诙谐风生的气氛,音乐开始转向对鲁宾什坦生前的回忆中去了。

  第四变奏变成了小调,也是三段式,大提琴和小提琴在钢琴的支持下,进行复调式的对话,描写了作者和死者的亲密友谊。第五变奏缩短为乐段,再一次由钢琴主奏。高音区上清脆的旋律,有八音钟的效果。第六变奏的结构扩充为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音乐变成了一首生动优美的圆舞曲。第七变奏又是三段式,由钢琴主奏,变成了一首庄严宏伟的颂歌。第八变奏是一首赋格曲,主题依次由钢琴、大提琴、小提琴奏出,描写鲁宾什坦誊满艺坛,人们交相称颂。第九变奏回到第四变奏的小调式,好像是一首悲伤的二重唱,用三段式写成。

  小提琴和大提琴都加上了弱音器,先后奏出旋律,后来汇合成同声一哭的齐奏。钢琴上清澈如水的琶音,使悲伤的气氛得到了宽解。第十变奏是一首玛祖卡舞曲,用三段式写成,由钢琴独奏,最后才加进了小提琴和大提琴,作者的思绪又沉浸到回亿中去了。第十一变奏回复了主题的性格,但结构只是一个扩大的乐段。小提琴和钢琴先后发展主题的第一句旋律,大提琴拨弦演奏一个音型。最后陷入沉思,静静地结束。在终曲和尾声中,柴科夫斯基满怀深情地把变奏曲的主题发展成一首壮丽辉煌的颂歌,歌唱鲁宾什坦光辉的艺术生涯。

  尾声转入小调,用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寄托作者的哀思。最后用丧葬进行曲的节奏一再反复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第一句旋律,渐渐沉默地结束,表现无尽的悲痛和悼念。

  室内乐的演奏形式是非常多样的。除了钢琴和弦乐器外,还可以使用各种木管和铜管乐器。贝多芬的降E大调七重奏,就是由单簧管、大管、圆号、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的。全曲共分六个乐章,它和四乐章的室内乐不一样,有些像多乐章的小夜曲和娱乐曲。其中的第三乐章是一首小步舞曲,用复三段式写成。第一部分的主题淳朴优美,后来贝多芬曾把它借用到第二十首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中去。第二部分比较安静,是用对比主题作成的。第三部分原封不动地反复第一部分的音乐。

  例6:

 
 
  柴可夫斯基的另一个室内乐作品是《如歌的行板》。它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创作于1871年。由于作者在这个乐章中的天才创造,人们常把它当作独立的作品来演奏和欣赏。使它成为脍炙人口的世界名作。

  有人把它称为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词。

  《如歌的行板》作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社会经历重大的变革和动荡的时代。广大的知识分子生活在一个政治和文化统治最黑暗的时代,人人都感到压抑,空息得透不过气来。沙皇政府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和贵族等级制度,残酷地扼杀民主的文化和艺术。柴可夫斯基当时最不能容忍的是他的创作欲望受到各种粗暴的干涉和限制,使他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某种郁闷空气,这种感受必然的反映到他的作品中来。《如歌的行板))正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它表达了一种暗淡的、令人空息的气氛和难于排遣的郁结心情。正如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这部作品后,满脸泪花,并说:“作品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如歌的行板》采用的是复三部曲式。

  A部的第一主题取材于乌克兰民歌《万尼亚坐在沙发上》。这是—首无聊闲逸的小曲。但是柴可夫斯基以他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从这首歌中感受到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将它用于《如歌的行板》,做为这一乐章最主要的主题。

  例7:

 
 
 
  这种催人泪下的旋律是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的。再加上音乐织体上采用衬腔复调的多层次的密集手法.更加重了音乐的沉重、压抑之感。

  A部的第二主题,在音调和情节上与第一主题一脉相承,是从前面引伸、连贯厂来的。第一小提琴与小提琴的复调对住手法,交替奏出祈求、疑问的音调。

  例8: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