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第五章 套曲体裁>第二节 室内乐
  第二节 室内乐
 
 
 

  乐章的中间部分(B部)由大提琴拨弦奏出固定动面作为背景,造成一种阴郁的气氛:

  例9:

 
 

  同时,处于中声部的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每小节发出一个叹息般的切分音,在这个背景上,由第一小提琴奏出诉说性的主题:

  例10: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不完全的再现,篇幅紧缩了,情绪随着第一主题一次一次的反复而不断发展,表现出激动和愤懑。紧接着乐曲突然收住,两次出现一小节的休止,音乐被割断成忽断忽续的名句,仿佛是对情绪的克制,又仿佛是激动的抽泣,更加表现了作者心中难于排遣的郁结心情。

 
 

  《a小调弦乐四重室》(“感恩”,作品132)是贝多芬最后创作的六首弦乐四重奏中的第四首。完成于1825年7月,同年11月6日在维也纳初次演出。这首被列为第十五的弦乐四重奏有五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在慢的引子中,各个乐器由低及高依次进入,构成一幅迷惘的和声背景。随即引出一泻千里般奔腾的主部主题:

  例11:

 
 

  与之对比的副部主题则由第二小提琴奏出一曲温柔秀美的歌谣。第二乐章,不过分的快板,复三部曲式。颇具特色的是三声中部,第一小提琴在A大调主音持续音的背景上,同时用E弦奏出极具歌唱性的主题:

  例12

 
 

  与活跃、诙谐的两端部分恰成鲜明对照。第三乐章,很慢的慢板,用三部——五部曲式。这一慢板乐章是这部四重奏的特征。乐章前的谱子上写着:“一个病愈者对于上帝的感谢之歌,利第亚调式”,故这首乐曲也被称为“感恩”四重奏。乐章用严格的利第亚调式写成,配以奇异、严肃的和声和错综复杂的复调织体,主部运用合唱的形式,它的两次再现是两个变奏,结构、调性调式均保持不变,而将声部加以装饰并变幻织体。穿插于其间的两个相同的插部则是优美而充满生气的行板。第四乐章,进行曲风格,十分活跃的快板,三部曲式和宣叙调。这是慢乐章和末乐章之间的一个短小的中间乐章,具有自由、即兴的特点,尤其是在三部曲式之后纯粹宣叙调式的过渡中。第五乐章,热情的快板,奏鸣回旋曲式。这一乐章的主题写于1823年,本来准备作为《第九交响曲》的主题。第一主题富于激情:

  例13:

 
 

  第二主题则充满舞蹈性:

  例14: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