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现在位置>第二章 大众文化的传播
第二节 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公众私人话语界限的消融

  一、公众话语

  中国的全球化、市场化进程是极其深刻的,它改变了中国社会,导致了高速的经济成长,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新问题。而在越来越市场化的社会舆论和大众文化的主导下的所谓“公共领域”已经迅速形成。 所谓 “公共领域” 是指话语的共识过程,人们彼此沟通、解释、商讨、争论,从而形成社会舆论,公众本身依循公共性的原则成为舆论的主体。

  公众相对于隐私而言,关系到意义和舆论可以或者应该在哪里形成。克鲁格指出:“一切非隐私的都是公众的。公众领域是一种价值的市场。在这个领域中,我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都受羞耻心的约束。羞耻心也表示了人的自信心。如果我相信我能被集体所理解,那就是公众的。如果我认为我的感受和经验不能为别人所理解,那它就是隐私的。”在过去的社会虽然也曾发生过公众领域无节度地浸入隐私领域这种现象(如在中世纪的欧洲,异教徒总是被人作为愤怒和恐怖的对象来看待,有些人则被处死)。但是,就总体而言,公众话语与私人话语之间还是有明确的界线的。在公众领域,人们“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既“受羞耻心的约束”,也受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人们对某些隐私的看重,有时甚至高于生命。

   二、公众私人话语界限的消融

  1.大众文化的市场化,适应了这个时代的消费要求,才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是否能够满足公众的口味?是否能够畅销?在现代文化经济体制下,消费者的欲望、喜怒哀乐等,确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实在在的关注与重视,但这种重视当然是出于文化工业的功利目的的。因此,只要人们有消费公众话题的需求,公众话题就会在经过大众化的包装制作以后,以一种文化消费品的面目推出,“隐私”也毫无例外的以一种文化消费品的方式出现。在市场的运作下,公众话语与私人话语的界线被无情地抹煞了。无论是公众话语还是私人话语,在市场化的运作下,都是一种商品,一种娱乐和一种消遣,而人们则是购买者、消费者。无论是公共事件,还是个人隐私,只要可能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就会被市场发掘出来,转化为商业性的文化消费品。

  2.公众话语侵入私人话语空间,私人话语向公众话语转换,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血缘关系和家庭群体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已经弱化,人们的生活经验已经不可能处于国家的全面控制中,这种全面控制的基础早已瓦解,而是明显地处于横向的联系之中,形成一种规范和价值观念冲突、衰弱、缺乏的社会状况。在这种情形下,私人话语和公众话语便有更可能相互越界逾限、彼此侵入。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