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初出现在瑞士的苏黎世。瑞士是当时战争的中立国家,一群交战国的青年因躲避战
乱而云集苏黎世从事艺术活动,借以发泄和抚慰紧张不安的心灵,其中有德国的雨果·巴尔(1871-1958年)、汉斯·里赫
特尔(1888-1976年)和理查德·胡森贝克(1890-1963年);有法国人汉斯·阿尔浦(1887-1966年);还有罗马尼亚人特
里斯坦·扎拉和马塞尔·扬科以及一些其他国籍的艺术家。
这些流亡的艺术家们有着强烈的反战情绪,他们看到人类文明惨遭践踏,深感前途渺茫,于是在他们中间滋长了无政
府主义和虚无主义,他们要组织起一个国际性的文艺团体,创造出符合他们新的理想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于1916年2月举行
成立大会时,歌唱家罗瓦夫人随意在法文字典中发现“达达”一词,意即孩子不明确的呀语,没有什么意义,人们认为这个
名称很怪诞有趣,用着他们团体名称很好,不久他们发表了达达宣言,大意是:
“达达--意思就是无所畏,我们需要的著作是勇往直前的、勇敢的,
切实的,而且是永远不能懂的,
逻辑是错误的,道德永远是罪恶的,
我们所视为神圣的,是非人的动作的觉醒......”
“达达什么都不相信,恋爱、工作。”
“达达不求什么,达达就是达达。”
“达达的反感,
消灭记忆:达达
消灭考古:达达
消灭未来:达达
绝对的,无可争辩的一切,
上帝,立刻的,自然性的产品。”
达达主义信奉的是流行的巴枯宁哲学,打倒一切,排斥一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达达主义艺术思想的狂热和对传统的
决裂。在当时达达主义影响很大,扩及到德国、西班牙、法国、甚至远到美国,似乎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文艺团体,达达之
所以造成如此强烈反响,其原因如里德所说:“达达主义开始时,实际上的意思是企图摆脱一切古代传说的重荷,无论是社
会的还是艺术的,而不是要创造一种新的艺术风格。这种运动的背景,是普遍的社会的不安,战争狂热和战争本身,以及俄
国革命,达达主义分子是无政府主义者,在某些情况下是原始法西斯分子,他们采用巴枯宁的口号:破坏就是创造!他们全
力摇撼资产阶级(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应付战争责任),而且他们准备在恐怖的想象范围内运用任何手段——用垃圾制造绘画
(拼贴画),或者把酒瓶架或小便盆之类的东西抬到艺术的高贵地位。”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有马克斯·杜桑(
1887-1968年)和马克斯·恩斯特。
恩斯特 (1891-1976年)
马克斯·恩斯特出生于德国科隆附近的勃鲁尔,18岁入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尔后自学绘画。他喜欢毕加索的画和德国
表现主义新潮,先后参加过“青骑士社”和柏林达达主义。
1922年恩斯特移居巴黎,成为一名坚定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并与布雷东等人结交。由于他总是追求新的思想和赋予新的
表现方法,因此对超现实主义派中正统观念和缺乏想像力风格厌倦,于1938年离开这个运动,移居美国直到1949年重返欧洲
,积极从事他的艺术活动。
恩斯特在6岁时的一天里,他最心爱的一只鹦鹉死了,同时他的妹妹诞生,这是他终生难忘的事件,这个印象牢固地埋
在他的潜意识之中,成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中想像创造的灵感。
恩斯特在艺术创作手法上很少受传统制约,具有极大的创造能动性,敢于突破陈规,他常采用拓印法、粘贴法、转印
法、拼贴法等塑造形象。他笔下的形像想象力极为丰富,常以写实和想像创造形象和空间,为人们展现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
《青春期》
《波兰骑士》
杜桑 (1887-1968年)
马塞尔·杜桑出生于法国卢昂附近的布兰维尔,他的外祖父、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是美术家。
杜桑15岁时就已掌握熟练的绘画技巧。在17岁赴巴黎入朱利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8岁时曾短期入伍,一年后重回巴黎“独
立美术家沙龙”和“秋季沙龙”。
杜桑在画风上受多方面影响,他曾喜欢纳比派画家和野兽派、立体派。24岁以后画风大变,他宣称要对传统的绘画题
材进行彻底革新,他认为绘画题材不应仅仅局限于人物、风景和静物,而应大加扩充,使作品具有真正的“现代感”。他开
始热衷于新的题材:机器和活动中的形体。他画过《咖啡研磨机》,还有引进立体派和未来派技法的《走下楼梯的裸女》,
它描绘了一个人物走下楼梯活动的重叠形象。但他和立体派不一致,他说过:“我来到美国之前是沿着立体派开创的道路前
进,力求打破形体、瓦解形体,这便是我那时作品的出发点,可是我比立体派走得更远。立体派美术家所描绘的形象是禁止
不动的,而我却要表现活动着的对象。
1915年杜桑来到美国纽约,他对美国的“机器文明”很感兴趣,他说:“纽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此后他往返于
美国和法国之间,宣扬达达主义,创立了美国达达主义艺术,不久他创立了一个新的美术品种,即现成品美术。他于1913年
制作了一件作品《自行车的车轮》,将现在的自行车车轮固定在凳子上,题名《陷井》。不久又作巨著《泉》。1919年在巴
黎买了一幅《蒙娜丽莎》印刷品,用笔在她的嘴上画了山羊胡子,并题上《I·H·O·O·Q》几个字母。这种作法本质上是
对传统文明的否定。1965年他又买了一幅《蒙娜丽莎》印刷品,未作任何加工,只题上“她的胡子剃掉了”字样。
杜桑一直梦想使自己的艺术直接与人民接触,可悲的是当人们看了他的艺术品后无动于衷,最后他承认自己错了。
《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