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五节  园林建筑及设施在园林中的设计原则

 
 

  琉璃瓦--琉璃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上等材料,专用于皇家建筑和达官贵人的住宅。
  
琉璃瓦一般分为黄、绿、蓝、黑四种。中国古建筑对瓦、墙的彩色十分讲究,它不仅反映了外观之美,而且具有强烈的封建政治色彩。
黄色琉璃瓦专用于中国宫殿、陵墓、园林、庙宇等皇家建筑的瓦顶。这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河为黄色之河;传说中国最早的部落联盟长称黄帝,中国人自称是黄帝的子孙;中国古代就有"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而土为黄色,居于宇宙的中央。因此,黄色成了中央正色,为帝王专用色。即使在同一座皇家园林--颐和园内,帝王活动的政治、生活建筑群,均采用黄色琉璃瓦顶,而大臣的住所则为绿色瓦顶。至于园内的风景区建筑群或无官衔的百姓住宅,均采用一般黑色瓦顶。非皇家建筑采用黄色琉璃瓦的也有,例如孔庙、关公庙也用黄色瓦顶,这是因为中国封建帝王把孔子奉为"文宣王",清代加封"关公""关帝"的缘故。
  
中国古建筑的装饰颜色,有时还有某些特定的象征意义。北京故宫是明、清的宫殿,这座建筑群应该都采用黄色瓦顶,然而宫中的国家藏书建筑--文渊阁采用黑瓦顶,这是因为黑色代表水色,藏书楼容易失火,采用"黑色"含有"水压火"之意。天坛的建筑采用蓝色琉璃瓦顶,因为蓝色象征着天色。此外,与黄色琉璃瓦顶相配合的是红墙。红色是中国传统的喜庆之色。直至今日,中国每逢节日,便张灯结彩,常采用红色。黄瓦红墙便成了皇家建筑、庙宇的专用色,寓庄严幸福之意。
 

  铺首--铺首是安装在大门上衔门环的一种底座,它是中国传统的大门装饰,又称门铺。
  
民用的铺首一般安装在最主要的大门上,这种门比较高大、厚实。铺首造型简单,呈圆形,多为铁制或铜制,客人来访,可用门环轻击铺首,发出清脆的金属之声。户主闻之,便开门迎客。主人出门,还能把一付门环锁住,十分安全。
  
最讲究的要数帝王宫殿大门上的铺首,铜制鎏金,形象多为虎、螭、龟、蛇,据说这种图案的寓意是星宿守门,能预知凶吉,也有用瞪目张口的狮头作为铺首的,这与殿前一对狮子的寓意相同,既有守门之意,又显示了皇家建筑的伟岸与壮肃。中国早在汉代便已使用铺首,距今已逾2000年。目前,某些农村的新房,还用铺首装饰大门。但城市现代化的建筑,已很少见到这一传统的装饰了。
 

  门钉--中国古建筑中,尤其在北京的宫殿、坛庙、府邸这些古建筑的大门上,都有纵横排列的门钉。这些门钉不仅是装饰品,而且体现着封建的等级制度。
  
门钉的起源久远。中国古代为防御外侵,城门制作十分坚厚,在大门上包有铁板,且用戴帽的门钉钉住。这种方法一直沿用了数千年。
北京故宫里的大门钉都是铜制的,外镀一层馏金,光彩夺目,更显得皇宫的华丽雄伟。皇帝进出的大门均有纵九横九共八十一个门钉。取""这个数字,表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而其他帝王、郡王、公侯等官府的门钉数则依次递减,例如纵九横七、纵横皆七、皆五等,地位低者其门钉是铁制的。有趣的是,北京故宫东华门的门钉为何只有七十二个,比西华门、午门等都少九个 这里有个故事: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攻下北京,明思宗就是由东华门仓皇出逃,自缢于煤山的,因此清皇室认为东华门不吉利,决定由此门进出皇家灵抠,同时将其门钉减为阴数七十二个,而其余宫门的门钉则仍为阳数八十一个。
  皇家建筑与""的越闻:每当你参观皇家宫殿、园林时,常会听到""的趣闻。""是一个奇数,古代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而""是最大的奇数,故视""为极阳数。因此,用""来装饰皇家建筑,象征着封建帝王的至高无上。在皇帝出入的宫廷的大门上,常常有纵""""共八十一个门钉装饰。即便是北京定陵地宫的石门,也雕刻了"九九"大石钉。若到洛阳参观关帝庙,便会发现那大红庙门上,也饰有"九九"木钉。关羽何曾当过皇帝,其庙门为何能用"九九门钉"?这是由于后人对关羽的尊敬,追尊他为""的缘故。
  
古代的皇宫一般建有九进院落,然而山东曲阜孔庙也是一座九进院落、规模宏伟的建筑群,可见封建帝王对孔于这位大圣人的崇敬和抬举了。据统计,北京的故宫建有9900多间房,也有人喜欢夸张,说故宫有9999间房。据说""""两个奇数结合在一起又象征着帝王的尊严。因此,天安门的城楼就是宽""间,进深""间。故宫角楼的九梁十八柱的建筑结构和大同、北海、故宫的""龙壁,也是表示吉祥和威严之极的。
  
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园内有一座十七孔石桥,也与""结下了姻缘。任你从桥的那一端数向桥正中的大石孔,这个孔正巧是第""孔。
  
天坛里的圜丘坛,可算是一座""的奇特建筑。圜丘坛是明清皇帝祭天的场所。坛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由九个石板同心圆组成。第一圈(即最里的一个圈)由九块扇形石组成,第二圈为18(即九乘二);第三圈为27(即九乘三)……直至第九层为81(九乘九)。此外,""除了用于皇家建筑之外,还用于其他场合。如清代宫廷年节大宴,需上九十九品。帝王生日,举行娱乐也要有"九九"81个节目,以示吉祥长寿等等。
 

  龙与凤--龙凤是中国皇家建筑、衣物、用具上的重要装饰图案。皇宫被称为"风阙",宫里有鎏金蟠龙大柱,御道上铺有龙凤石雕,照壁上有彩色琉璃九龙。皇帝坐"龙座",穿"龙袍",寝"龙床",其所乘之车为"风辇""凤凰车",其仪仗中有"凤盖",皇家使用的日用品、装饰品等往往饰以龙凤图案,……后来,人们便以"龙颜""龙凤之姿"喻帝王之貌,以"龙飞"喻帝王即位等等。推而广之,"大清帝国"之国旗则是龙旗,1878年,中国历史上发行的第一张邮票,票面也印着龙的图案,所以过去曾称邮票为"龙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难怪外国举办的中国展览及其出版的中国书籍,常以龙作标志,以象征中国的古老文明,甚至称中国为"东方巨龙"
  
关于龙的传说和图志在中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中国的先民借用某种神奇的生物作为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龙就是其中之一。中国早期出土的殷商青铜器(奴隶主的礼器)上有的就用龙作饰纹,不过,那时的龙造型比较简外。在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有鳞、有须、能够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以后在人们的想象中,形象更加丰富起来。除此之外,又有鹿角、马鬣和鹰爪,可谓集动物优美、有力之大成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其形有九: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免、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也。
  
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龙。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倒有过恐龙、鱼龙等巨大动物。据说当考古学家最初发现这种巨大动物的遗骸时,一时不知叫它们什么名字。后来人们就借用""来命名。所谓"恐龙"也就是"恐惧之龙"了。
  
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即鸟中之王。其形象则另具特色,它由锦鸡头、鹦鹉嘴、鸳鸯身、大鹏翅、孔雀羽和仙鹤足组成(也有的是由鸡头、蛇项、燕领和龟尾等组成),五彩斑调,仪态万方。在中国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长沙马王堆楚墓中的帛画里,可以看到凤凰的图案。
  
中国人民对于龙风艺术的爱好,有很悠久的历史,古时常以凤凰比喻道德高尚者,以龙风喻才能优异之士,以"龙跃风鸣"喻才华出众,以"风鸣朝阳"喻高才逢良时,以"凤凰于飞"喻夫妻相爱、婚姻美满。民间的龙灯、龙舟、龙舞、风舞等流传至今。
 

  坐狮--中国的宫殿和许多府第衙门以及一些讲究住宅的大门两例,常看到一对座狮,多数是石制的,也有的是铜铸、铁铸的。如仔细看一下,这对狮子一雌一雄,分列左右。雄狮左蹄下踏着一球,即"狮子滚绣球"。雌的右蹄下抚着一只小狮,即"太狮少师"
  
狮子是百兽之王,把它们置放在宫殿、府第、衙门前,具有威镇四方,群兽慑服之意,以象征封建帝王之尊荣与权势。那雄狮蹄下踏球又象征着寰宇的统一,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雌雄抚小狮还象征着子嗣的昌盛繁衍。也有人认为双狮之口呈45度对视状,寓意快乐与和平。此外,石狮的头上所刻之疙瘩,以其数之多寡,显示其主人地位之高低,以十三为最高,即一品宫衙门前的石狮头上刻有13个疙瘩,称为"十三大保";一品官以下,每低一级,递减一个疙瘩;七品官以下其门前不放置石狮。可见,为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
  
狮子主要产于非洲及西亚。中国自古无狮子,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诸国才有正式往来。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安息国王献狮子。翌年,月氏王献狮子。
  
中国石狮的出现可能早于真狮。相传中国最早的石狮为东汉所造,这可能与佛教传入中国较早有关。传说释迦佛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之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又认为"佛为人中狮子"。又说"释家以狮子勇敢精进,为文殊菩萨骑者",认为它是高贵尊严的"灵兽",有护法辟邪的作用等等。
  
总之,狮子被认为是一种威严吉祥的动物,因此,民间常用石狮来装饰桥梁,最著名的可算北京卢沟桥(即马可波罗桥)柱头上雕有大大小小神态各异的石狮501(据《旅游报》)。此外,老百姓还在图章上也雕上个"狮子纽"。早在汉代即已流行的狮子舞延至如今,可见人民对狮子的喜爱程度了。
 

  吻兽--中国宫殿、庙宇、园林、官邸等古代建筑屋面上有一种特殊的饰件--吻兽。它们有的在屋顶的正脊,有的在垂脊和岔脊上。
  
正脊上的那个怪物古代称鸱("")吻,形似鱼尾,它张牙舞爪,似乎要吞下整个屋脊,故又名"吞脊兽"。传说这种正吻是海龙王的九子之一,它属水,能激浪成雨,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当作灭火消灾的"镇物";但又怕它吞下整条屋脊,故用宝剑将它牢牢扎住。
  
在垂脊和岔脊的末端,常有一排整齐的小兽,按照封建时代房主地位的高低来确定殿堂上小兽的大小和数目。这是封建等级制度在建筑规格上的体现。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最多,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其后依次为龙、风、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当然,在建筑上,吻兽还有其实用价值。在鸱吻和小兽的身下,都有很长的钉子与屋脊相连,从而大大加固了殿顶。
  1960
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距今已近2100年。可见中国建筑上出现吻兽,至迟在西汉时期就比较完备了。
 

  花石子路--漫步在中国园林里,常常可以看到路面上有彩色石子组成的各种新图称为花石子路。它是中国园林建筑的特色之一。
  
花石子路出自民间巧匠之手。路石铺设颇为精细复杂。首先用灰土垫基,然后根据设计的图案用筒瓦和板瓦在灰土上勾勒出图案的基本轮廓,轮廓里填入由石灰、白面、桐油拌制的油灰,再在油灰上嵌入大小适当的天然色彩卵石,例如选用绿色卵石作花的叶子,选用黑石作动物眼珠等等。图案选题一般为中国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历史掌故、民间传说等。
  
北京故宫里御花园的花石子路,其图案设计,路面铺设,均为全国之首。有"喜鹊报春""龙凤呈样""云鹤团寿""关公斩将""二老观棋"等,象征吉样、喜庆、幸福和长寿之意。
  
民用的花石子路在江南园林中屡见不鲜。如苏州园林里的花石子路主题丰富,寓意谐趣。有的采用"外圆内方"之古币为图案,意为"天圆地方";有的以蝙蝠和仙鹤象征幸福与长寿;有的则以鱼网构图,大概是暗示"吉庆有余"吧。
 

  金砖--中国从2000年以前的春秋时期,已用砖铺地,这一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已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传统方式。
  
中国封建帝王所居琼楼玉宇,金砖遍地。当我们参观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和明十三陵等处,到处可见大方砖铺地,这种方砖,被称为金砖,当然,它并非真正的金质砖。但因它质量高,敲之能发出金属般的铿锵之声,故称金砖。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明清烧制的这种方砖,专运北京供皇家建筑之用,故称京砖。汉语中的谐音,所以就叫金砖了。不管金砖的由来如何,这种砖确实造价高,烧制难,当时称为金砖,也是不过分的。
  
中国南方苏州地区是烧制"金砖"的故乡。那里靠近大运河,有取之不尽的细腻土质,正是烧制质地密实"金砖"的好泥料。制砖工序极为严格,从选土开始,经过炼泥、澄浆、制坯、阴干,然后入窑锻烧。据明代《造砖图说》解释:"入窑后要以糠草熏一月,片柴烧一月,棵柴烧一月,松枝柴四十天,凡百三十日而窨水出窑"。一块"金砖"的造价,工本银九钱六分,相当于当时一石米的代价。据记载,明朝嘉靖年间烧了这样的砖共5万块,花了3年时间,平均每天只能造5块。"金砖"制成后,全部船装,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往北京。
  
在宫殿里金砖墁地也要求极严,一个瓦工,加上二个助手,每天只能墁5"金砖"。块块方砖铺地必须做到"磨砖对缝",丝毫不能有半点差错,最后还用生桐油泡浸,使金砖发出乌黑的光泽,有如墨玉。
几百年过去,"金砖"被千千万万名中外游人所踩磨,但由于砖质坚硬如顽石,大多保存完好。如今,为了保护"金砖",常用名贵的植物油拖撩,为中国独有的金砖增辉。
 

  太湖石--中国园林里。常见一座座奇形异状的石头,小则有1米多,高的达5-6米。有的立在道旁,有的圈于池中,有些石头上还长有奇花异卉,自成佳景。这种石头称为太湖石。
  
太湖石因盛产于江苏太湖一带而得名,属碳酸盐类石灰岩。由于那里雨水充足,石灰岩经长年累月的风化和雨水的自蚀,形成湖石多孔,形似石钟乳、石笋等玲珑剔透的石料。这种石块一般具有瘦、皱、透、漏的特点。所谓瘦,是指石型苗条细长;皱,指的是石的纹理呈古老分化状;透,是指岩石多洞而透光;漏,则是石块内外有坑洼,轮廓线条丰富,雨水能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地渗透。因此,中国很多公园里常用太湖石来装饰,瑰丽玲珑,耐人寻味。苏州留园里有一石高达6.5米,清瘦挺拔,重约5吨,命名为"冠云峰",是湖石的典型代表作。
  
太湖石既是天工之造化,又出于石匠艺术之手。中国自宋代起,住在太湖畔的石匠就从事开采湖石生产。他们先把石块从山上凿挖下来,然后根据其形状、大小以及园林建筑的需要,凿为千姿百态,再放到太湖里,让湖水冲击,若干年后,湖水把它们琢磨得又光又滑。上海豫园里有一块湖石,被人们称呼为"玉玲珑",乃是十分贴切的。
  
中国自古以来,还常用湖石在公园里堆成假山。北京故宫御花园里的"堆秀"和被誉为"假山王国"的苏州"狮子林"(因湖石酷似干姿百态的狮子,故名)等就是用石块堆叠而成的。北京颐和园夕佳楼东面的一座假山,就是仿照苏州狮子林而建造的。从前讲究的假山,都用糯米汁掺入适当的石灰,作为胶合材料。现在都用水泥,施工更方便。假山里往往多石洞,洞内套洞,弯弯曲曲,忽上忽下,忽明忽暗,造成很多迷洞,变幻莫测,扑朔迷离。假山上则植以翠柏苍松,奇丽花草,山峰建立游亭,游人登高,可俯视公园全景或远眺园外景色。这种建筑可扩大园林的空间感,同时又是阻挡视线、分隔空间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独立的石峰或群石堆叠的假山,都平添了园林的幽静之美,令人身居闹市而享有山林之趣,这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特色之一。

 

  其它学习内容

  [] [] [入口] [花架] [园桥] [园路] [桌、椅] [栏杆] [厕所] [其它建筑]

  [注:点击上面括号中的文字可以学习相关内容或点击右下角的可以按顺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