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提纲

    模块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
二、综合实践活动类型和方案设计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策略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队伍建设

【课堂实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课程计划,进入了学校的课时安排,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然而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还必须作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十几年来活动课程的研究实践告诉我们,努力开发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资源,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设计,认真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策略,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师资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这些切切实实的工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想,就只能是一片空中楼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

    古今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任何教育思想的实施,都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任何教育功能的实现,都要依靠一定的教育资源。课程的实施,最终要解决三个问题:要帮助受教育者学习什么?采用哪些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怎样组织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所有这些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内容、形式、方法等等就属于课程资源的范畴。换言之,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为了实现课程的教育目标就必须认真研究有关课程的教育资源问题,为了有效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就必须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资源开发工作。

    (一)课程资源及其重要性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课程资源,理解课程资源对课程的重要意义。

    任何课程的设计与目标的达成,都要以一定的实施素材为基础,以一定的实施条件为转移。例如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知识,技能,经验,某些事物的事实材料或某些事物的发展过程等等,都可以做为活动开展的素材。对这些素材加以组织和运畴,便形成活动的形式和方法,这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要素。课程的进行又要借助于时间、地点、环境、人、财、物等条件,以及人们对该课程的认识水平和理解程度,这些虽不属于课程的素材要素但它们对课程的实施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被认为是课程的条件要素,课程素材要素和条件要素的总和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资源。换言之,课程资源也就是学校课程设计和实施全部条件的总和。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

    课程与课程资源虽然是两回事,但它们的关系却十分密切,课程资源既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又是课程赖以实施的重要条件,课程资源的性质及其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教育方向和教育功能的实现。毫无疑问课程资源就是课程得以成功的基础条件,对于教育的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的作者才告诫老师们:课程实施的范围与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度。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既然如此重要,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承担者,特别是各级教研员和一线广大教师,就没有理由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给予充分的重视,事实也证明,作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工作,恰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对于学科课程而言已然是不可争辩辩的事实,对于像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由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和学校实施的课程来说,其重要性同样是不自待言的事情。综合实践活动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中是一类全新的课程,就课程资源而论,可以说是没的任何前期积累,一切都必须从头做起。对于一线教师,他们既没有像学科课程教师那样,有部颁的教材可以利用,也没有别人的系统经验可资借鉴,目前就连必要的教学指导纲要也还没有正式颁布。就是将来有了课程指导纲要,也总不能要求老师们仅仅拿上一纸纲要就走上课堂,或到课外、校外去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吧!倘若到了那样一步田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只有付诸东流了。鉴于这样一种情况,要把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就有必要为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就必须努力开发学生和教师适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资源。

    提到教育资源,囿于传统的认识,就以为是编写有关学生活动的指导用书(或资料),而说到活动指导用书(或资料),又会将其与传统的课程的系统教材等同起来。如此演绎的结果,课程资源开发就变成了为学生编写人手一册的教材,就成了为学生统一订书、买书。这是一种极其狭隘的认识。倘若再把这样一种认识和敏感的经济问题联系起来,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便常常会成为一些人一拥而上的闹市或沦为另外一些人不顾企及的禁区。这是障碍综合实践活动健康发展的极不正常的现象。

    实际上,从课程资源开发和使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看,课程资源的多元化正在成为一种取向,虽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以纸张印刷品为介质的教材,还会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内占有重要地位,但包括了活动材料、教学设施、活动阵地、媒体和网络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的呈现形式正初露端倪,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走向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情况而论,它本来就不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主,活动课程强调地区特点和学校特色,更无必要编制供全国统一使用的系统化、学科性的教材或教学用书。但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程的教育目标的要求出发,当前为教师和学生研制指导性的活动资料供各地选用则是完全必要的。以这样的资料为平台教师可以比较便捷地获得相关的教育资源。资料不像教科书那么严格,而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便为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教学留有较宽的余地。我们认为,组织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以集体力量,研制和开发用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资源,容易保证资源具有较高的质量和经验的实用性,这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从近年来实施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看,课程的实施是需要教育资源的。教师和学生也欢迎提供教育资源。一些比较优秀的教育资源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的促进作用,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从现实情况看,各地区集中优势力量,认真研究已有的教育资源,去粗取精,取优劣汰,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研制和开发具有地区特点的教育资源的条件也已经日臻成熟了,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各地教委和教研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目前多数人将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大类,每一类别之下又区别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实际上人们认可了的课程资源,都只属于现实性教育资源范畴。除此之外,教育资源还存在虚拟性课程资源和历史性课程资源两种类别,前者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对人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开发却颇有裨益,一些常见的思维训练类的活动,常常取自于这一方面的内容;后者则是虽然在目前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然而在历史的现实中却是曾经存在过的事实,例如许多科学史的故事和技术形成的思路等等就常常被改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如此看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至少可以分作三种类别:现实性课程资源,历史性课程资源和虚拟性课程资源,在每一类别之下,又可以进一步做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划分。

    从宏观上考虑课程资源的开发,当然应对课程资源的各个方面给予全面关注,不仅要考虑课程的素材,从素材中选定活动的内容,确定活动的形式和方法,还要考虑课程的实施条件,例如综合实践活动专用教室的建设,校内外活动基地的建设和相应的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研发等等。从课程实施的教学层面,人们更多地则是考虑课程资源内容的撷取和形式、方法的确定等等。当然课程资源的素材性和条件性,永远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给予明确划分,在活动实施中做这样的划分,只不过是依人们考虑问题的习惯,常常是先研究事物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再考虑内容的呈现条件的缘故,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在下面分析课程资源的特点的时候,我们会特别关注它的素材性特征,然后才考虑它们的条件性特点的。

    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素材而论,大体上可以讲具有丰富性、区域性和等价性这样一些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是指可以用于课程资源开发的素材类型和数量颇多。前面已经谈到,综合实践活动是循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三条线索展开的,那么有关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知识、经验、技能、方法、事件等等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加以开发和利用,在现实中还可以把上述每一条线索的具体化为几个相关的领域的内容,即:

    自然与科学领域包括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各种要素的内容,如水文,土壤、气象、生物、粮食、能源、资源以及人类生活的整体环境和常见的各种自然现象等等。

    社会与文化领域包括有关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等问题。

    人的身心发展领域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和思维等相关的问题。

    上述内容本来已经十分庞杂,兼之对这些素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会受到时间,地点、人力、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等条件的制约,就会使课程资源的开发显示出千差万别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差异性,是说课程资源因地而异,常常会反映出地域性特点。这首先是因为各种地理要素如气候、植被、土壤等的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地形、地质等因素虽不具地带性分布,然而在各个地区却仍然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使人类的生活环境总体上形成了区域性特征。再加上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形成的条件和历史不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各异,自然和社会条件又会深刻地影响当地教育的发展和需求,从而使不同地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便会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和区间的差异性。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适应区域发展的需要,不能搞千篇一律,那些与当地生活脱节、缺乏地方特色的。

    所谓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不受欢迎的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等价性,则是指尽管不同地区课程资源各俱特色,千差万别,但是从课程要素的角度看,不同的教育资源在实现教育目标,体现教育价值方面却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例如:海南学生研究热带植物和内陆干旱区的孩子们研究芨芨草,同样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理解,它们对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感受研究过程和成功的欢乐,以及对自然美的感受有着同质等价的教育效果。这就告诉我们,无需整齐划一的课程资源,只要坚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并提供适用的课程资源,每一个地区都可以独具特色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确定课程内容的出发点,在实施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从有利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出发,努力开发丰富而适用的教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验表明,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特别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从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出发,开发基本的教育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新型课程,它有自己特定的教育目标,也有自己特定的活动领域,课程实施无疑应该从这一基本要求出发,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内容开发成教育资源,供学生活动时使用。为此,需要对课程的目标进行深入研究,从课程需要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选择切适性的主题开发成活动资源。为保证每一项资源都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还应对其进行必要的评估,以便正确无误地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在儿童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有一种观点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无需为学生编写任何材料,如果说需要给学生开发教育资源的话,也只是各个教师自己的事,只要校本开发就足够了,这无疑是一种有失偏颇的见解。诚如前面曾经提到的那样,综合实践活动,如果像学科教学那样编写全国通用的以知识的体系化为特征的教材的确没有必要,然而从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效能出发,从学生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学生精选和优化必备的教育资源,开发和提供高质量、可操作的活动平台,则是完全必要的。需知,开发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满足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达到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组织国内有关专家,认真总结多年来实施活动课程的经验,并借鉴国外有用的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编创适用各学段学生的,包括文本、材料、软件在内的基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供各地参考,不失为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2、从地方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一般讲,基本教育资源通常只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而难以反映各个学校的特殊要求和适应各地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需求的实际变化。为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各地学校还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着力开发学校适用的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由学校组织的对适合当地需要的活动方案进行计划、设计、创编、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是学校师生自行建设独具特色学校课程的自主行动,它尊重学校师生的首创精神和学校环境的独特性。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但为学校实现自己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提供了教育资源支持,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是教师个人或教师群体对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研发,也可以是对已有资源的选择和改造,既可以通过长期计划加以实施,也可以是对单独的具体项目的研制,其形式和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基于学校和教师自主的行动,搞好这一开发工作,首先应对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有准确的把握,并对学校的人力和物质资源以及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历史和教育理念等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课程来源确定开发的主题。一般讲,对一个学校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最有用武之地的领域,是与地方和社区现状发展相关联的方面,例如山西阳泉的小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将当地煤矸石堆积造成的污染纳入了课程资源建设的视野,湖南一所学校师生因为一起丧事对学校教学秩序的干挠引起了对当地髌葬改革的关注,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六年级学生对困扰学生的“网吧”现象做了许多深入的调查,在分组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班级汇报,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提高了认识,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学习,这些都可以称得上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绝佳的案例。因此,认真研究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地收集和积累相关的材料,并能够经常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就有可能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来。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水平如何,常常可以视作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理应引起各地学校的高度重视。

    注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第211页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类型和方案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四个指定领域的划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确定了基本范畴,可以作为开发课程资源,选择活动内容的依据,客观上为综合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但它并没有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具体的办法,要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校有效推展起来,还必须对综合实践活动各个领域的问题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并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将四大领域整合起来,形成学校可以操作的,具体的活动类型或活动项目。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类型

    依据活动的教育目标、内容、形式和操作方法的不同,常可以将不同领域的活动项目,细化为一些基本的活动类型,如与学生发展相关的思维训练活动、心理健康训练活动,与自然和科技相关的科学探索活动、设计与制作活动、创造发明活动,及与他人和社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文化探索活动等,此外还有与上述三者都紧密相关的综合研究型活动等等,每一类型的活动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远远不止于这样几种活动类型,这里只不过是择其要者加以说明罢了。下面仅就见诸学校的主要活动类型,给予简要的说明:

    1、思维训练活动

    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结构的核心,人的思维能力的高低是人的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思维是人脑的活动,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按一定的规律,依一定的途径进行的。思维训练类的活动,即是为引导学生了解思维的规律,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思维的方法,进而掌握思维的技巧而设计的。

    综合实践活动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自然就离不开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时候,要把握提高创造思维能力这样一个重点。

    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训练,也是可以训练的。针对影响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努力形成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入手,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从而培养和形成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完全可能的。

    经验证明,思维不是教出来的,教师的说教很难形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采用智力美术、棋类活动、科学益智游戏和数学思维训练等方式常常能够得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这一类活动通常是创设某种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思维训练,发展创造思维能力。下面是几个思维训练活动的案例:

    ·《圆是什么?》在黑板上画一个园圈,要求学生发挥想像力,回答圆是什么?也可以要求学生一口气说出自己想像中“圆”的东西,看谁说的多,说的新奇。

    ·《巧辩轻球》有8个形状、大小、颜色一样的球,其中一个球比其它球的重量都轻,要求使用天平将轻球挑出来,最少要使用几次天平?

    ·《组画命题》设有两条直线,两个圆形和两个三角形(即 ——、——、 )试用这些图形组成一幅画,并为组画起一个贴切的名字。

    ·《五巧方拼图》按图剪制一幅“五巧方”,组织学生做图案拼搭游戏,看谁拼搭的图案花样多,立意奇。(见下图)

【优秀课例】 奇思妙想
【案例】 九宫棋
    奇思妙想
    体育拼板
    五巧方
    摆方阵
    安排餐桌
    找规律
    想想,做做,拼拼
    比比谁的记忆力好

    2、科学探索活动

    人类科学探索活动的核心是探索未知,组织儿童和青少年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目的在于引导他们接触自然、科技和社会实践,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亲身获得科学研究酸、甜、苦、辣的各种体验,享受科学研究的快乐。

    青少年和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方式本质上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从小就是科学家,他们可以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未知。但孩子的知识和经验毕竟有限,以至他们的认识过程自然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又需要引导。组织他们有意识,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探索活动,常能加速他们的成长过程,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的经验表明,依探索对象不同,采取步骤和使用方法各异,适用于儿童青少年的科学探索活动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观察——考查型科学探索活动。这是一类置研究对象于自然状态,主要通过观察、访问等形式获得研究材料,进而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到对事物的认识的科学探索活动。例如对自然现象的调查,对社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考查等都属于这种性质的活动,此外社会人文科学调查类的活动也可以归于这一类。

    实验研究型科学探索活动。这一类活动以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通过实验研究收集数据为特点。所谓实验研究即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有效控制,使受控对象的现象得以反复出现,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观察和分析其呈现条件及其规律性。例如许多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内容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多数于这一类型的活动。

    综合研究型科学探索活动。这是一类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科学探索活动,它常常综合了文献收集、调查研究、科学实验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因而真正可以称得上是综合研究,但对于小学生来讲,这种综合多是初步和有限的综合,研究探索的性质也仅只是某种意义上的模拟,是不能要求过高的。

    下面,参考几项科学探索活动的案例,体会这一类活动的特点。

    ·《用气球做游戏》

    气球火箭:选一支气球,将气球吹满气,用手紧紧捏住气口。将手放开,看气球是怎么运动的,再想办法用气球做一个保持一定运动方向的火箭。

     气球大力士:取一只气球,用两只一次性塑料碗将气球轻轻夹住,再把气球吹鼓,捏住气口,将气球下垂,看塑料碗是否会掉下来?再用较重的塘磁碗或磁碗代替较轻的塑料碗,看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想想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气球起重机:把一只空气球平铺在桌面上,上面平放上几本书,将气球吹豉起来,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将书本的数量逐渐增多,反复进行试验,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联想一下我们周围的生活中,有什么与此类似的现象。

     做上面的三组实验,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收获,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立木研究》

    树高的测量:树高是指树木从地面到树顶的高度。假如有一株足够高大的树,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它的高度吗?(可以使用1/2目估法和相似三角形法,当然也可以用其它的方法进行测算)

     胸径的测量:树的胸径是指距地面1.3米处的树干的直径。测量胸径是树木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想想看,树木调查为什么要测胸径,用什么办法可以测知树木的胸径呢?

     盖度的测量:盖度是指树木遮盖地面的面积,也就是树冠部分在地面上垂直投影的面积。你能想办法测量出一株树的盖度吗?

     在室外选一株足够高的树,分别测量树高、胸径和盖度,在测量的时候要尽量使用课堂已经学到的知识,测后要进行总结,交流收获和体会。

    ·《做个环境小卫士》

    对住地或学校周围的“白色污染”的状况进行一番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治理对策和建议。

【优秀课例】 反冲玩具
【案例】 人类遗传性状观察
    蜡烛燃烧实验
    架桥比赛
    雪的认识
    用气球做游戏
    由学生掉牙引出的探究活动
    小学生牙齿状况的调查
    制作小火箭
    关于废电池危害的研究
    我们吃掉的森林有多少
    社区鸟市调查报告
    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治理
    我当小小气象员
    蚂蚁王国
    纸梁吊重比赛
    眼睛的奥秘
    喷泉游戏
    无形的助手
    奇特的现象
    蜡烛游戏
    烛火小帆船

    3、设计与制作活动

    这是对应于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的要求提出来的一类综合实践活动类型,它以设计和制作实物成品为基本特征,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设计与制作活动以活动项目为载体,用作品引导学生从事劳动和技术的学习,强调动手动脑相结合,立足学生所处的环境,从现实生活中撷取设计与制作的原型,随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积累逐渐提高活动的技术含量,努力实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发展价值的统一。

    依活动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不同,可以将设计与制作活动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照图施工式的设计与制作。是指依据现成图纸和制作说明,使用简单工具进行操作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其成品可以是工艺作品,也可以是科技作品,活动主要施于中低年级的学生,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工具使用能力。

    有所改革式的设计与制作。这一类活动虽然也有现成的设计图和说明书,或者仅提供基本的活动器材和参考用图,但都留有供学生发挥的余地,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对原设计进行改革,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设想,使最终成品不具有唯一性。这一类活动多适用于中高年级,不但有利于操用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有所创造式的设计与制作。这是介于制作活动和发明活动之间的一种活动类型,它提供设计要求,并提出一定的限制条件,要求学生按要求自行设计并制出一定的实物成品来,例如可以要求学生用方便筷子搭建一座塔或一座桥等等。这一类活动为学生活动留有更大的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泛受到学生的欢迎,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十分有利。

    适用中小学生的设计与制作的内容很多,下面举几个实例供参考:

    ·《用牙签造大厦》

     尝试用牙签搭一座高楼大厦。

     给定的条件一共有三样:50根牙签,5 根塑料吸管及30 克橡皮泥,看谁搭的大厦结实,稳当,设计独特。

     当向全班展示制作的牙签大厦时,别忘了给大厦起一个合适的名子,并说明它有什么特殊的用途。

     在动手之前,几个同学可以商量一下,出主意,献高招,争取拿出自己的精品来。

    ·《竹青蜓和直升机》

    竹青蜓玩具在中国流传很广,小小玩具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现代直升机的‘旋翼’,从其基本原理看,就是一个大的竹青蜓。

     这次活动就是要设计和制作一个竹青蜓,并想办法利用竹青蜓制作直升机模型。

     制作竹青蜓:选择一块长16厘米,宽1.5厘米,厚0.2厘米的小竹片和一根细木棍或竹棍(可用一次性筷子替代)把竹片上、下两面用刀刮平,沿上底两端用刀削成对称相反的斜面,在竹片中心处钻一个小孔,将准备好的竹棍一端紧紧地插到孔里,竹青蜓就做好了。

     玩竹青蜓:用两手夹住竹青蜓的木棍来回搓动,看看有什么感觉,当挫动木棍时同时把手放开,观察竹青蜓是怎样运动的,是飞高了呢还是直接落到地上了呢,想想看,这是为什么?怎样能使它飞的更高?

     用竹青蜓制作直升机模型:自己想办法完成这个活动项目。

    ·《自制小车比赛》

    制作要求:用橡皮筋做动力作一辆小车,材料不限,可选木板,竹片,塑料板等。要求上面安置一个乒乓球,乒乓球上方开一个5分硬币大小的园孔。

     比赛办法:比赛时要求将乒乓球里注满水,将小车置于起跑线后待发,跑道要求平坦光滑,起跑线前2 米处横放一木板作为终点线。

     听口令,小车起跑,以小车撞上前方终点挡板,乒乓球中的水余存最多者为胜。

【案例】 做纸风车
    装装配配
    风斗车
    小鸟咯咯叫
    百宝箱
    喷气小车
    喷水小火箭
    听话的小鸭
    高空侦察机模型
    立体台灯模型

    4、创造发明活动

    技术的本质是发明,发明创造是技术教育的核心,在技术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习发明创造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从当前国际竞争的实际情况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除有一批一流的创新人才外,更需要有全民族的科学素质的提高作基础。因为要解决社会生活和生产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既要有科学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的努力,更需要有较高科技素质的全体公众力量的配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对全体学生进行创造发明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敏感,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一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事情。

    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讲,实施创造教育,不能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经验表明,通过活动学习掌握一定的创造技法和以典型案例的模仿激发创造的灵感,常会得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创造技法是人们在对创造发明活动实践的总结中提炼出来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技巧和方法,熟练地掌握这些技法,即可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创造力。近年来,上海“和田创造十二技法”的提出,以及以这些技法为指导开发的许多活动项目,深受学生的欢迎,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

    所谓典型案例模仿,常常是选择在全国和地方青少年创新大赛或其它赛事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案例为蓝本,创编为活动方案设计,供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青少年心理特点相仿,知识经验类同,心灵更容易沟通,这样的学习自然也容易产生良好的效果。

【优秀课例】 简易天平
【案例】 竹蜻蜓和直升机
    从小材料到大发明
    变一变,效果好
    设计新型飞机
    “搬”出来的新用

    5、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小学生走出教室和学校,融入社会生活实际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它要求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人,进入实际的社会活动,在直接参与各项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开展力所能及的公益性、义务性的服务活动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实践性,体验性的学习活动。

    社区服务活动是学校统一组织的,也可以是由学生自行联系的,主要包括家政服务,社区管理服务和各种公益性的义务劳动。

    社会实践活动则是在特定的社区背景下,为着一定的目标而组织学生参加的参观、考察、调查和宣传等活动。

    通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熟悉社区的生活环境,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社区的发展变化,通过活动的实践掌握志愿服务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服务社区的本领,在了解和服务社区的实际活动中,所获得的实际感受和体会还很容易自然地生发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下面举二项社区服务与社会活动的实例:

    ·《社区环境调查与治理对策研究》

    调查社区的环境状况:了解所在社区的环境状况,注意其中有无环境问题,如空气,水源、噪声和垃圾造成的污染等,使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下来,组织班会进行情况汇报。

     分析社区环境存在的问题,并组织主题会议围绕下述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建议或行动措施:

     所在社区存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怎样解决现有环境问题,使社会环境得以优化。

     就社区环境建设,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组织社区环境宣传活动。

     保护社区环境,从我做起,组织公益劳动,美化环境,植树种草。

     绘制社区环境规划图,并开展竞赛活动竞。

     《假日小队走向社区》(根据北京市海淀区培星小学“假日小队走向社区”活动方案整理)

     (1)目的意义:充分利用学校与各大院相邻的优势,挖掘丰富的教育资源,使之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为学生在双休日期间走向社会、参与实践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组织机构:以学校为主,牵头在校外建立假日活动辅导站,聘请校内外活动辅导员辅导假日小队活动。

     (3)组织模式:打破班级和年级界限,以居住地区远近混合编组,建立中队,行使具体管理职责。中队人员组成要兼顾兴趣爱好,中队下设小队,每小队5人左右。

     (4)活动内容:假日小队要开展文明有益的活动,通过活动使队员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与做事,学会过集体生活。

     (5)活动原则

     组织原则:假日小队要接受大队和中队的领导,完成上级组织交给的任务,并开展有意义的小队活动,假日小队要接受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监护,学习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自主性原则:假日小队在少先队大队和中队领导下,由队员自主决定小队事物,开展活动;每个队员在小队中都应负有不同责任,队员有权对小队工作提出批评,或向大队和中队反映问题和意见。

     (6)活动组织:小队每月要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每次活动不超过1.5小时,活动时不能影响家长和邻居休息,小队应设立各自的社会服务岗,定期开展搞卫生,绿化和送温暖活动,假日小队要自己选举队长,自己定队名,自己制定队徵、队旗、队规、活动计划和行动口号,自己记录小队日志,每月出一张小队“特快专递”,报导和宣传小队的活动情况。

     (7)安全措施:各小队外出 活动或需用火、电、煤气时,必须有家长或辅导员在埸辅导,活动中守时守纪,注意安全,准时开始和结束,校内外辅导员要掌握各小队每月和每周活动计划和活动情况,并落实好小队志愿辅导员。

【优秀课例】 节约用水
【案例】 城市交通
    社区环境调查与设计
    我家小院
    爱护动物
    我们身边的交通标志
    拾起废纸 净化校园
    部分酒店食用海洋、野生动物情况调查
    车祸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西苑公园建设调查报告
    家养盆花调查报告
    关于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
    揭开网吧的神秘面纱
    磁卡引出的课题
    小学生压岁钱和零花钱的消费研究
    《今日说法》伴我行活动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矸石的危害及其治理利用

    6、文化探究活动

    这是一类以研究地方的文化特点及其形成因素的一类活动,对于提升人们的文化水准,培养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先人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许多文化瑰宝就以地上和地下遗存的形式散布于城乡各地。中华民族的“根”深扎在中华大地上,许多看似普通的风土人情和历史陈迹,很可能就是炎黄子孙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创造并留给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身在宝中不知宝几乎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组织学生进行文化探究活动,对于从文化层次上认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发掘民族文化遗产以及发扬和振兴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探究活动说得上是丰富多彩。举凡历史沿革、文物古遗、民俗民风、城乡环境、人口状况、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可列入这一探究活动的范围。活动组织可以地域为范围,也可以主题做对象,既可做现场访问了解,也可以做文献调查,还可以用口头或书面汇报的形式分享探究的结果,因而可以全方位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类活动。

【案例】 走近花卉世界
    山西面食的魅力
    大同地区春节风俗调查
    联英荟萃

    7、综合能力训练活动

    这一活动类型的基本特点是“综合”,它可以是刻意为学生设计的以综合办法解决特定问题的活动,也可以是组织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研究课题。既然是综合,就需要利用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办法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活动既会涉及科学探索的方法,又可能涉及设计与制作的内容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而问题本身又可能恰恰属于社区服务的范围,因此这一类型的活动常常最能体现四大领域的整合,从整体上反映了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的方向,所以更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优秀课例】 社区调查与环境设计
【案例】 认方向
    回收废电池
    百变陀螺
    收发电子邮件
    关于食物垃圾的产生及再利用的研究
    关于学生买零食情况的调查
    保护绿色植物 保持生态平衡
    桃河的污染与环境治理
    大同市用水现状调查研究
    创建校内小花园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指导纲要所规定的必修课程,既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就一定要把课上好。活动课程又不同于学科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经验的学习,提倡自主活动。为使学生通过活动确有收获,就要切实加强对活动的设计。

    1、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设计

    人们要办好一件事情,事先就要制定一项明确周详的计划。教师要上好一节学科课,也要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制教学的教案。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教师就要学会活动设计。

    所谓活动设计,就是要把活动目标、活动内容以及活动过程中师生的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按着一定的原则组织成一个合理的结构,从而形成一种使综合实践活动得以运行的程式,根据目前各地的经验看,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设计,大体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活动选题;

    ② 活动目标;

    ③ 活动的形式和方法;

    ④ 活动的过程;

  ⑤ 活动的准备;

    ⑥ 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

    ⑦ 活动的评估

    上述各项中活动选题是活动设计的核心,活动的目标、内容的形式方法都将依这一核心的需要而决定弃取,从一定意义上讲,选题即表明了活动的内容。活动目标即表示学生通过活动应该取得的收获,目标的确定应明确具体。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是指活动将采取怎样的形态和方式进行。一般讲在活动内容和形式这一对矛盾中,形式是活动内容的外在表现,同一个内容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必有优劣之分,这便为活动设计提供了选择的余地。至于活动方法则是指设计者将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整合为一体的运筹方式,自然也有好坏优劣的区别。活动过程是将活动自始至终形成几个环节,以及每一个环节上师生双方可能采取的措施、做法,特别是教师需要使用的策略。活动的准备则是特指教师为顺利组织活动需要进行的精神的和物质的准备工作。最后的注意事项,是说为使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和学生都要引以为戒的事项。

    活动方案设计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绝不能掉以轻心。为了搞好这一设计工作,在有现成的活动方案可以借鉴的时候,教师应认真研究活动方案,潜心体会已有方案的设计意图,并根据学生的特点,作出自己的活动实施方案;在没有现成方案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则需要从调查研究入手,开发课程资源,选则适宜的研究课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恰当的活动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活动程序。好的活动方案的设计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成果。

    2、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设计

    每一项活动都是围绕着一个特定中心进行设计的,活动内容不同,活动的目标也不一样,课题找到后,恰当地确定活动目标,是实现活动教育价值的关键所在。
那么,怎样确定活动的目标呢?

    首先,目标确定要准确。要从活动特定的要求出发为活动确定明确具体的目标。活动的目标实际上就是通过该活动学生可能取得的收获,而不是教师从观念出发想当然地为学生制定的活动要求,它是从活动中生发出来的,是活动过程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应该是任人任意“拔高”的产物。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在确定某项具体活动的目标时,总是方方面面地罗列许多条条,却了无重点,不得要领。实际上,任何具体活动学生从中可以取得的收获总是有限的,教师对活动的目标的确定应以明确具体恰如其分才好。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则是怕人家说“不全面”,或则本人缺乏提炼的能力,结果便林林总总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自己也说不明白活动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这种情况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其次,活动目标的确定要具体。也就是说目标设计要实实在在,切实可行。有些教师常笼统地把“提高分析能力”,“培养创造能力”等作为具体活动的目标,殊不知分析能力也好,创造能力也好,都不是一日之功,都不是用一两次活动就可以奏效的。这样泛泛的提法到不如从活动的实际出发,将目标分解细化,如“学习某一具体分析方法”,“了解某种创造技法”来的具体,结果也容易评估检查。

    再次,目标的确定要恰当。须要从活动主体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确定恰如其分的活动目标。小学生总体上处在儿童时期,他们的心智发育稚嫩,对知识了解得有限,针对他们的活动设计更要照顾这一特点,不便于提出过高的要求。就思维特点看,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正处于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其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大约在小学4年级。因此小学三年级以下的活动应以游戏和制作为主,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加强手指小肌肉群的训练,学习简单的创造技法。四年级以上的学生,知识学习有了较多的积累,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时,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从观察中发现问题,也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组织他们学习一些初步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了。

    最后,活动目标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注重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世界观的全面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相比,虽然并不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但也不排斥知识的学习,只是把知识作为完成活动目标的工具,当没有某项知识就难于完成确定的活动目标时,也是需要将知识的学习纳入活动目标的。

    活动课程更强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意识作为人们高级的心理活动,将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提高到自觉的程度,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广泛交往创设了适宜的情景,极有利于各项意识品质的培养,在活动中尤其应该注意儿童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培养。

    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除了一般的心理能力之外,综合实践活动更应关注学生对知识检索和处理、实践操作、社会交往、交流表达等各项能力的培养。

    3、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设计

    活动的过程设计也称为活动的程序设计,为达到预期的活动目的,需要通过对活动目标的分析,将活动过程分解为几个基本阶段,预先设计好活动的过程,再组织学生按步就班地开展活动。活动过程有如施工的步骤,它是活动目标达成的措施和保证。

    一般讲,一项完整的活动过程应包括:激发兴趣、研究探索、汇报交流、进行评价等几个基本的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它的选题是开放的,活动是主动进行的,但这并不排除对学生活动的组织工作,相反,更提倡对活动过程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组织的,如何引发学生对研究问题的关注是活动成败的关键之一。活动之初,教师应采取有效的办法,引导学生对选择的课题产生研究和探索的欲望,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去。

    综合实践活动的类型有多种,每一种活动常有恰当的导入方法,例如思维训练活动可以用激疑导入法;设计与制作活动,可以用实物演示导入法等。对活动导入的总的要求是通过营造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活动进行“预热”,将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出来,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去。

    活动的研究探索阶段是活动实施的主要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类型不同,其探索研究的方式方法和具体要求也是不同的,但要形成研究的过程,组织者就要把活动涉及的各种因素(如人员、材料、设备、工具等)合理地组织起来,构成一种便于操作、探索和研究事物的条件。一个好的过程,关键是要能够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切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并使活动获得实效的办法,都是应该提倡的好办法,切忌刻意追求所谓方法的多样,机械堆积,表演式的强拉硬扯,将简单的问题人为地复杂化,作虚功而不见实效。

    我们强调活动过程的设计,目的所在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使他们能够切切实实地获得探索问题的感受,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动的类型和方法各异,某些方法对于某些活动内容具有某种专属性,指导教师要力争把每一具体活动都搞成解决相应问题的范例,这样活动多了,学生积累的经验也就多了,掌握的方法也就多了。经验和方法是有迁移性的。学会了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经验和方法的不断积累,就会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形成。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个完整的活动要有汇报交流和总结评估。汇报和交流是活动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具体表现,通过交流分享收获乐趣,将个人的经验所得变成大家的宝贵财富,可以拓展活动的教育效果。积极的评价是激发人们奋进的催化剂。活动最后,一般讲应进行评估,但是这种评估不应是老师的“一言堂”,它应建立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之上,教师的结论性的评价应从学生活动中自然引出,水到渠成,画龙点晴,教师也可以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结论,但是绝不可越俎代疱,更不能强加于人。

    (三)活动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能力和水平是表征教师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能否进行活动设计应该成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何进行活动设计,前面已经谈到了一般的要求,此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提出来供老师们参考:

    1、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的实践性学习,只有能够引起儿童兴趣的活动,才能吸引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儿童都有与同龄人一起活动的需求,都有徒手或使用工具折折弄弄的建设动机,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引起的探索欲望,以及渴望自我表现的表演动机。依据儿童的这些心理需求,设计他们喜欢的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自然容易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问题是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动机水平是不同的,他们的知识水平亦不一样,怎样才能设计出适应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活动项目呢?这就要求人们具体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从他们的实际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例如:小学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低年级学生大都处于认识“空间联系”和“因果联系”的阶段,中年级大部分进入“因果联系”阶段,到了高年级才进入“对象总体”阶段;儿童的注意随年龄增长,有意注意不断代替无意注意,到高年级有意注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对抽象材料的注意逐步地得到发展。

    基于上述认识,在为儿童设计活动项目时,低年级活动重点应把制作、游戏、表演的内容结合起来,逐步增加研究问题的难度。具体单个项目的活动时间不易过长。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引入观察思考活动的项目,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当然这里只是提出了一些考虑问题的思路,具体操作时,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行。

    2、活动设计要体现基本的教育目的,又要具有恰当,可以达到的具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无疑应该按着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方位地寻找活动的切入点。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当然还有活动课程以外的教育教学内容)整体的要求,这并不意味着每一项具体活动都要“全面”。这似乎说起来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实际作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许多初步接触活动设计的人常常就是因为过于追求目标的“全面”,致使设计归于失败。例如,理论上讲活动要着重学生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世界观的形成,于是在具体活动设计时,就面面俱到,想用一个活动达到所有的目标,结果或者是这样的理想设计难以达到,或者勉强地拼凑出来,儿童未必喜欢,教育效果也就很难如人愿。恰当地确定活动的目标是实现活动教育价值的关键所在,每一个致力于活动设计的人,对此都应有清醒的认识,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把对学生的培养落到实处。

    有一种观点认为活动设计一定要“大主题、长周期、慢节奏”,每一项活动都要形成一个系列,因而活动设计的很大。当然这也不失为一种活动设计的思路,在有较强师资的条件下,也可能会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我们更主张“课题要小,立意要巧,开掘要深,效果要好”的“四要”原则。这样可能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更便于在实现教育目标大原则下,在具体活动中将培养目标进行分解,从学生可望可及的最近发展区选择切入点,提出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把活动激活。例如,学会从广泛领域用不同的方法检索知识,是活动课的培养目标之一,在不同的年龄段就可以设计不同的活动,分别训练学生从报刊、索引、百科全书和因特网上检索知识的方法。又如为培养小学生的交往和交流能力,就可以分别创设不同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独立采访、咨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对既定对象进行调查,组织专题会议由学生汇报和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等等。总之每一次活动设计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每一活动都要尽可能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收获。

    3、活动设计要注意过程和方法的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过程学习,它追求的不仅是过程的结论而且是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科学结论的方法。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十分重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的设计。

    这里讲的过程,即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活动的设计者要善于把活动涉及的各项因素(如人员、材料、设备、工具)合理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便于操作的探索问题,研究事物的程序或步骤。一般讲,这样一个研究过程,应该包括①、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发求知欲望;②、解决问题,即采用与问题相关的科学方法收集信息、编码资料、提炼结论,使问题得到解决;③、进行交流,使用文字或口头的方法,交流研究所得,互相分享成果和研究过程带来的各种感受;④、评价检验,通过自评和互评,比较自己的成果与别人成果的异同,分析哪一个更符合实际情况,必要时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已有成果付诸实施,接受实践检验。对过程的设计尽可能抓住主要环节,帮助和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解决主要矛盾方面。我们讲注意过程,是要将学生引导到能够导致问题解决的科学的过程上来,我们讲学生通过过程取得的体验,追求的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奋进的积极体验。需要说明的是,并非只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活动才会产生积极的体验,活动失败了,能够找到失败的原因,从失败汲取了教训,产生了进一步夺取胜利的信心等等,自然也应归于值得鼓励的积极体验。

    活动实践充满着各种科学方法的学习和使用的过程,科学方法是科学过程取得成功的保证,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科学方法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活动过程强调学生应以探索者的身份主动进行探索,绝不是不要方法的指导,主动的探索不是盲目的行动,更需要正确的方法予以保证。这里所说的方法既包括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操作等一般方法,也包括调查、实验、测量、统计以及模型设计等具体方法,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要求也不同。前面曾谈到,活动的设计者应力求把每一项施于学生的活动都搞成解决相应问题的范例。当然这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然而有志于综合实践活动资源设计和开发的人们,都应该深入系统地研究科学方法问题,将那些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迁移到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来。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明显具有自主性特点,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无疑应鼓励鼓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等。较之学科学习,学生当然表现了更强的独立性。但是,这绝不是说教师对活动实施就没有责任,就可以退避三舍,游离于活动之外,更不能听之任之。相反,学生的主动性愈强,对教师的要求也越高,愈是要求教师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研究各种类型的活动内在的规律性。教师的指导艺术就在于充分激发和持久地维持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掌握活动规律,科学地进行指导,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从活动中受益,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

    下面仅就几种常见的活动类型,谈谈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

    (一)思维训练活动的指导策略

    对这一类活动的指导策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着眼于“有创造力的人”的培养

    思维训练活动,无疑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结构体系包括综合、比较、概括、演绎和抽象五种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思维训练,应着眼于这些能力的有机协调,综合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思维训练,归根到底是要培养“有创造力的人”,因此,通过活动进行的思维训练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被称之为操作层面的技能、技巧上,而是要从促进学生创造性认识、个性品质和技能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在重点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又着眼于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和创造性表现能力的全面发展。

    2、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为重点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想过程。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正如段继扬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它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形象思维(含想象与联想)与逻辑思维的结合,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互补,潜意识思维和显意识思维的融合”。①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端性(广度)、独特性(深度)、和变通性或流畅性(灵活度)三种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般可以从流畅性入手,抓住思维的变通这一中心环节,引导思维换向,促成新颖、独特的观念、设想和构思。

    当然思维训练活动,并不是只有创造思维一个主题,具体到每一个活动,其目标设定都是具体的,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审时度势有重点的予以区别对待。

    3、抓住“训练”这一环节,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

    思维训练活动,不是以教师的讲述为基础,而是应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础。首先要鼓励学生多想、多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想出来的东西就要说,用语言反映思维的过程,交流思维的心得。活动中更要鼓励学生动手,用操作辅助和实现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例如前述“巧辨轻球”的活动,就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使用天平或平衡杆,挂上几个砝码,真正地试一试,把一个轻球从8个相似的球中分辨出来最低需要分几次,允许“尝试”和比较,这样把思维过程具体化了,更能加深对思维规律的理解。

    4、以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为重点

    思维训练活动设置的情境,有些没有答案如“圆是什么?”就没有答案,“组图命题”和“五巧方”也没有标准答案,然而比较各种答案却会有优劣之分。另外有些活动可以有确定的答案,如“巧辨轻球”,答案是隐藏在许多常规性答案后面的优秀的答案,是人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结果。

    思维训练活动不以问题的常规性解决为归宿,而是以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为重点,为此,活动中就要有意识地运用“求异求优”原则,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 、‘新办法’,尽可能从“异”中求“优”。这是创造思维训练中最具有可操作性的一条原则。

    5、以学科知识的运用为载体

    思维训练,虽然不以系统的知识的运用为主,从整体上讲它更侧重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然而空洞的头脑无法进行思想,正如形式和内容永远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样,思维活动不可能完全脱离知识这一载体。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将课上课下习得的各种知识,主动地用到思维训练的过程当中去,用充满在知识体系中的逻辑关系,去丰富和充实思维的逻辑内容,这样做,实质上也就是“知识运用”。这样,就在这一环节上将综合实践活动和各种知识的学习整合起来了,其结果必将会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

    (二)科学探索活动的指导策略

    科学探索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科学探索活动目的在于引导青少年从小就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关注身边出现的问题,并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未知,体验科学的过程,培养探索的欲望,初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对于这一类活动的指导,应特别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依活动内容不同,确定恰当的目标

    施于小学生的科学探索活动,大多属于启蒙性的科学教育的范畴,因此不能有不适当的过高要求。活动的内容大多属于观察(考查)型和实验性的活动,如果是综合型活动的话,也多是题目较小,内容比较简单的项目。因此,搞好活动的指导,首先要根据活动不同内容,确定恰当的目标。所谓恰当,就是说要恰如其分,适切中肯,对每一项活动都应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以便活动中师生双方都能有所遵循。

  首先,活动类型不同,要求亦应不同。例如观察活动是利用感官,或借助辅助器材对自然状态下的事物进行连续的考察、分析、记录以获取事实材料的一种研究方法,一般实施常可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目标;

    (2)制定观察计划,确定内容方法;

    (3)实施现场观察,多方收集材料;

    (4)整理已有材料,提炼研究结论;

    (5)撰写观察报告,进行交流分享。

    探索活动以观察为先导,指导中自应对观察的方法、观察的内容、以及记录和分析的方法等给予特别的关注;实验法是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和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运用观察、测量、比较、分析等办法探索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一类活动的实施过程一般应包括实验准备,实施和总结等三个先后承接的环节,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对实验控制条件的设计和实施,尽管对施于小学生的实验类活动常常只具有准实验控制条件的设计水平,也要使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研究”的过程。

    其次,在同一类的活动中,内容不同,对目标的确定也应做具体的分析,例如前面提到的“立木研究”和“做个环境小卫士”两个活动方案,虽然同是以观察(或调查)为主的活动,前者的目标可以锁定在“训练学生掌握几种树木的调查的具体方法”上,后者则可以确定为“学习制定调查研究的计划,学会观察和记录的方法”上,两者都不宜将目标设定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上,因为那样,将目标制定的过于空泛,活动就不便于具体操作了。

    2、依据具体情况,关注科学方法的学习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无论研究自然,还是探究社会问题,都不宜就事论事,而要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

    人们常说,活动课程“重在过程”,我们理解的“过程”应该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对过程的体验,也既是人们对活动过程带来的身经亲历的酸甜苦辣各种经验的体会和感受,这是任何具体的结果都难以补偿的,将作为人们一种精神财富伴其一生;第二则是指活动过程中能够产生积极成果的科学方法的习得和积累。探索的过程处处贯穿着方法,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实现科学过程的保证,是正确的方法导致了正确的结果,要使科学探索能够开花结果,就不能不注意科学方法的选择,也不能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探索活动涉及的方法是丰富多采的,举凡观察、调查、取样、测量、记录、统计、分析,实验等等,都是科学探索过程中经常会使用的具体方法,学习和正确使用这些方法也是科学探索活动的目的所在。为达此目的,活动过程中对涉及方法的训练就一定要严格要求,例如观察是科学探索过程中有目的、有选择的积极主动的反映过程,常要借助一些工具或手段,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就要结合活动训练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具体的观察,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自制力弱的特点,确定明确的观察目标和方法,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掌握对事物进行具体观察的方法和要领。在活动中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是和活动过程的进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方法的就是重视过程的体现,只有重视方法,才能真正地重视过程。

    3、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

    科学探索活动,不只是组织学生摸拟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的科学活动,从更深远目标看,要引导学生能够像负责任的科学家那样,对待科学事物,对待人类的前途。因此,活动不仅要培养学生能够从方法层面理解科学,更要从精神层面着重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使他们从小就既崇高科学,又崇高人文,促进他们全面成长。

    科学必须以事实为基础,求实是科学的真谛,要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从小教育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要敢于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坚持从获得的真实材料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任何条件下都不做假,不骗人,实事求是,光明磊落。指导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要经得住任何功利的诱惑,实实在在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失时机地,踏踏实实地,逐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任何时候都不能做拔苗助长,越俎代庖的蠢事。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不断冲破已有的结论是科学前进的规律,要鼓励学生大胆而合理的怀疑,在活动中,要注意保护少数,倡导“追求成功,又容忍失败”的氛围,鼓励学生在确认和怀疑之间建立健康的平衡。

    科学的高速度,高水平的发展,已经使科学成为人类共同的事业,当今的科学已然告别了偶然的个人天才表演的时代,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具有勇于合作、善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要鼓励信息共享,反对人为封锁,提倡互相支持与协作。

    科学的问题不能仅靠科学的办法去解决,科学从来是一把双韧剑,驾驭人类的未来的航船,科学是浆,人文是舵,只有二者的平衡和整合才能到达光辉的彼岸。

    (三)设计与制作活动的指导策略

    小学生的设计与制作活动是从学生生活实际、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选择有利学生发展,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有关联的内容,运用已有知识开展的以设计和制作实物成品为特征的活动。它以培养学生爱劳动,会技术,能创造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施于小学生的设计与制作活动,可以有多种情况,如工艺类的设计与制作,智力类的设计与制作和科技类的设计与制作等。

    设计与制作活动与其它综合实践活动类型不同,它是以实物成品的设计与制作为载体的学习活动。活动内容和方式的不同,使对活动的指导策略也便产生了特殊的要求。

    1、实现工具价值和发展价值的统一

    设计与制作活动,从根本上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爱劳动、会技术、能创造”这样一个大目标。活动过程在拓展学生劳动技术的经验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实现劳动技术教育对学生教育目标的工具价值和发展价值的统一。

    设计与制作活动作为对学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掌握劳动技能和设计的本领,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将来发展无疑具有工具的意义,对学生潜能开发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更具有发展价值。因而,活动指导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珍惜劳动的成果、养成劳动的习惯和形成尊重劳动群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勤劳、俭朴、负责、守法的美德。要注意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和投入技术实践的兴趣,并在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耐心细致、有始有终、自信自强、 坚忍不拔等非智力品质,使之得到健康的发展,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的陶冶下,潜移默化的得到提升。

    活动的指导要依学生实际,选择恰当内容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常用材料的性质和用处,如前面谈到的几项活动设计就是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竹木,橡皮筋等材料的性质和用处,通过活动学习一些常用工具的使方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手工劳动的技能。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们将观察、分析、想象和创造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与制作的实践中去。例如前述“自制小车比赛活动”的活动设计,就是将当代对汽车研究中的“速度、制动和安全”三大问题溶于学生的游戏活动之中的,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实现设计与制作活动的整体目标,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发展价值统一起来,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2、将技术设计的指导和操作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设计与制作活动,虽然也融入了以往小学中的“手工课”和“劳技课”的一些成分,但它毕竟从传统课程中走了出来,与传统课程有了本质的区别。它的主体的内容是设计和制作,已经将动手动脑在更高层次上,更加有机地整合起来了,因而在确定对活动的指导策略时,应特别注意将对技术设计的指导和操作能力的训练密切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又学设计,又学操作,在设计与操作的实践中,达到“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的要求。

    设计与制作活动,本质要求是强调在“做中学”,提倡在研究中做,在创造中做,通过设计和活动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加强对学生设计活动的指导,应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在选择和确定活动项目时,就应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技术要求,有进行设计的余地的活动项目,例如前面介绍的几项活动就都是属于这一类性质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设计方法的学习,如活动中引导学生了解诸如三视图、组装图、结构图等简单图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图件进行简单作品的设计。在活动时,可以明确要求先设计,后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改善原有设计,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活动过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和别人的实物成品进行自评或互评,通过讨论发展学生对科技作品的鉴尝能力。

    将设计意图变为现实的成品需要操作,操作能力是实践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设计与制作活动重要的培养目标。从小培养学生掌握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正确地使用剪刀、刻刀、钳子、手锤、手锥、锉刀、扳子、镊子以及电烙铁等常规工具和尺子、园规、铅笔、乳胶、焊锡等辅助工具和材料进行设计和操作活动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农村学校应将栽培,动物养殖和农副产品生产工艺作为活动的内容,适应现代技术的需要,各地都应将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分析与处理作为重要的活动内容。

    3、在具体指导中应注意良好工作习惯的培养

    “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设计与制作活动中要注意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为此,应坚持如下要求:

    第一、坚持要求“看懂了再做”。即使对于最初级的模仿和照图施工的活动,也要先搞清楚其中的道理,切忌匆匆忙忙,草率从事;

    第二、坚持要求“想清楚再做”。即是说要认真研究活动项目的环节和要领,首先要对整个活动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再确定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切忌走一步,算一步,心中无数;

    第三、坚持要求“准备好了再做”。即先要作好有关的物质准备,如工具、材料等,各项工具材料还应摆放在适当的位置,以方便使用,并确保工作的安全,切忌丢三落四,以至忙中出错,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此外,还应要求对所设计和制作的成品具有负责的态度,努力提高制品的工艺水平。

    (四)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策略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领域,主要体现在活动的社会性方面,也就是说,是在社区或社会情境中展开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最常见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是社会调查和考查活动以及社区公益性服务活动等。对这一类活动的指导应特别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与其它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域相比,最重要的特点是其活动内容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这就决定了开发这一类活动不可直接使用现成的材料,必须结合当地社区的实际,挖掘适用的教育资源,即便是借助已有现成的方案设计,也只能是利用已有方案的设计思路,真正活动起来必须充实本地区的内容,前述《社区环境调查和治理的对策研究》就属于这样一种情况。

    实际上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这一领域,可供选择的活动主题是十分丰富的,如了解社区的参观,考察和调查活动,服务社区的公益服务、义务劳动和施于特殊人群的家政服务以及对学校和社区公共设施的管理服务等。至于社会实践内容的选择,更可以涉及社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的内容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广大学生都是会感兴趣的,只要活动的组织者迈开双脚,静下心来倾听社会的呼声,总是不难发现活动的切入点的。前面介绍的北京市海淀区培星小学的假日小队活动的思路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该小学近年来借助假日小队的形式,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受到各方面的好评,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2、活动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设置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领域,目的在于增进学校和社会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在了解社区,服务社会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归根到底是个人对现实社会生活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认同,是人作为个体生活主体和社会生活主体的高度统一。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即是人的主人翁精神的张扬,这样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的形成,说教和灌输都是很难成功的,而活动和交往则可能是一条必要的途径,通过深入社区的实践和交往,通过对活动内容中发现问题的探究、反思和批判,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的交往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所在,进而将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就能够促进学生崇高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激发学生自觉的亲社会行为。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当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时,在组织学生深入了解社区的同时,要帮助他们对了解到的问题进行要辩证的分析,既看到现状,又要看到历史和将来,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并注意不失时机地挖掘活动中积极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以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3、在活动中加强安全措施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另一特点是活动经常要到校外进行,因此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某种安全的隐患,在有些时候,安全成了搞好活动的第一要素,具有“一票否决”权。必须给予特别的关注。一般讲,活动开始就要注意安全问题,凡是不符合学生安全要求的地点和现场,例如某些化工企业和採掘现场都应列入不宜活动范围,对任何外出的现场和路线,教师事先都应予踏察,以发现和杜绝隐患。凡外出活动都应建立小组活动制度,进行严密组织,明确安全要求,活动中凡涉及明火,用电和使用煤气炉灶等,都应有教师或辅导员在现场辅导。总之,要把安全做为保障活动成功的头等大事,一定要作好。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环节,没有广大教师的认同和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改革就不可能实现。教师素质直接影响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为保证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进行,就要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水平,这是一个不证自明,任何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出现在学校教育的计划中,大家都认为这一课程的构想很好,很有新意;另一方面作为课程的实施者的广大教师,对这一课程却知之甚少,甚至毫无所知。一方面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却极不适应,这就造成了学校管理上的一对矛盾,毫无疑问,这是需要人们认真对待,也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素质的挑战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体系中的新型课程,与以往教师已经十分熟悉的学科课程确实有着本质的区别,与旧有的学科课程相比,在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和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他们的作用也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他们的教学艺术,将主要表现在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指导学生自己去进行科学探索,科技制作,创造发明和社会调查。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善于在这些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中巧妙地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活动过程中,掌握“自主、探究、合作”的要义,实现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于业已熟悉了传统教学的真谛,对旧有的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早以“驾轻就熟”的教师们来讲,自然还要有一个熟悉了解新课程的过程,特别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个熟悉和了解的过程可能会更长些,每一个有志于新课程改革,有志于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的教师,都应以力争朝夕的精神,加快这个过程。我们认为,教师们要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

    1、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传统教育把传授知识和技能当做重点,教师从备课到评课都离不开学科的“双基”或“三基”,综合实践活动却着眼于学生的全面素质,把活动的重点落实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落实到完善学生人格,培养社会责任感上,落实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上,教师只在有反思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教育行为的基础上,才能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进而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教育行为的转变。还应该指出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自然,教师应该时刻保持进取的心态,积极乐观,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

    2、要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今后学习化的社会,需要用研究性的学习去应对。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和灵魂,要指导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教师首先应保持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善于从直接经验中提出问题,要熟悉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调查、观察、实验、测量等手段收集信息,善于通过研究和分析,处理信息,提炼结论,能够针对现实的的问题提出创见,要能以积极的态度与同观点或不同观点的人进行交流和交往,虚心善纳,不断提高研究水平,还应具有对研究成果进行表达的能力。

    3、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我发展中提练课题,自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较广阔的基础知识的储备。综合实践活动要不断给学生以及时的信息,要实现和当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教师就应自觉地了解当代科技前沿的发展动向,自然也就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尤其在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形势下,学会计算机操作,会上网提取信息,会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和进行教学,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实现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更应该成为广大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4、要学会活动设计

    传统教学法和学科教育学的研究重点,都是要求教师怎样把书本知识讲清楚,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要求也只是吃透课本,提高学生优秀率和升学率。综合实践活动却要求教师会针对学生的情况和活动的环境,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课题,进行活动设计,组织学生按设计要求独立地或以合作的方式开展活动。按照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和依据指导纲要的要求设计活动是两种不同的基本功,进行活动设计无疑比“照纲教学”有更高的要求,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要具备驾驭活动课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就应该具备活动设计的能力。

    5、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首先就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能力育能力,以素质育素质”是教育的普遍规律。

    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具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优势,然而目前教师队伍由于种种原因创新精神低迷,实践能力落弱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这种状况的存在,极不适应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要搞好这一新课程的建设,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摆在教育日程上的当务之急。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已经提到了基础教育的日程上来,“综合实践活动谁来教?”,便成了人们必需解决的问题。

    1、“团结指导,协同教学”发挥教师群体作用

    实现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基本保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的课程进入了学校的课程计划,由谁来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活动行使指导呢?当然,从理想出发,最好就是由学校的全体教师来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工作。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在现实的学校中,没有哪一位教师或哪一科的教师能够完全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任务完全包下来。在这样的条件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动员全体教师都来承担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任务,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势,实现“团体指导、协同教学”。据说在日本的综合学习活动中,就是采用“教师小队”的办法解决师资问题的。这种办法就是将学校中不同学科背景和课程背景的教师们组织起来,形成若干指导小组,以教师指导小组面对各自班级的学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的学校可以这样做,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做。学校可以鼓励学校的教师、班主任,甚至聘请学生家长和校外有经验的人担任兼职教师,负责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任务。其实,这种做法在我们以往的课内、课外的教学中都已经是履试不爽的经验了,在新的条件下,当然可以经过改造后继续使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必定是新的课程,其中含有许多新的理念,也有与以往课程不同的要求,对任何获得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资格的人员都应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精神给以必要的培训,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2、建设“专兼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队伍

    “团体指导、协同教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初期,为解燃眉之急,是一种解决课程师资问题的好设想和好措施,将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了,也仍然会对课程的师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学校应该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注重相关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研究,注意加强适应课程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

    从以往的教育经验看,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门好的课程,特别是对技术性、专业性强的课程尤其如此;在重视教师专业化的今天,过分强调全体教师的参与,如果没有必要的政策导向和措施保证,其结果很可能会是“都要搞、都不搞”,都不下苦功夫钻研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结果只能是效果平平;或者是教师都只教自己会的东西,对课程核心的东西却无人问津,以至作为一门课程必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却没有达到,这就违背了设课的初衷。这里这样提出问题,绝非是危言耸听,所以如此提出问题,是基于我国教育中的深刻教训的。比如我国的劳动技术课设课多年,由于对课程不重视,许多地区不重视专职教师的建设,以为任何人都可以教劳技,结果常常便是伎不能胜任其它课程的老师去作劳技教师,使课程如同虚设;又如信息技术课,没有专职教师再好的硬件条件也不能发挥课程的教育作用,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如今综合实践活动课将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都纳入了自己的课程领域,对课程的要求较之过去是大大提高了,倘若仍不认真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建设问题,其结果只能是釜底抽薪。这理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我们以为,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出发,诚然不能以培养全能特长的专职教师包打天下,但是从课程建设和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建立基于教师特长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乃是十分必要的。每一所像样的学校都能有一位甚至几位具有某些特长的专业教师,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再加上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综合实践活动生动活泼的局面才有可能形成起来。

    (三)努力提高教师驾驶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没有对教师进行任何前期培养的基础上推出的新型课程,为使课程能够健康实施,并不断地提高课程的教育功能,就要加强对师资的培训,以便提高教师驾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1、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兼及对综合实践能力和方法的训练。

    经验表明,任课教师是否积极投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关系极大,其教学质量高低则主要受制于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综合素质条件,因而要提高教师驾驭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应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兼及对能力和方法的训练

    转变教育观念,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出发,重点应树立“三重理念”,达到“三重理解”,即:第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理解新课程改革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的深远意义;第二,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重要性;第三,树立动态科学观的理念,理解科学过程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教师应具备的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素质,涉及方方面面,既包括教师的观察、思维、想象等心理能力;也包括制作、设计,组织、交往等外在的技能和技巧以及一些行之有效的驾驭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当前,应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为重点。将观念的转变和方法的学习整合起来,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并将对教育观念的理解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行为,帮助教师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2、采用“培训——教学——研究”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在计划经济模式和“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师继续教育的最大的弊端就是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离,理论认识和教学实践不同步,甚至根本不搭界,这极大地挫伤了教师投身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近年来,我们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过程中,大胆地突破了以往教师培训的陈规,变“讲师团”或“学院式”的模式为“培训——教学——研究”三结合的模式,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坚持“边培训、边教学、边科研”的办法,培训过程充分利用案例分析,坚持师生互动,运用亲身实践、现场观摩、小组研讨、现身说法,组织教师对自己和他人的实际教育行为、教育实践进行分析和研讨。坚持从现场的研讨中,总结和引申出有关的结论,又鼓励学员将培训的收获转化成自己新的教育行为,到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和验证,然后总结新的经验再研讨。这套办法的核心,实质上就是毛泽东早年曾经反复强调过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思想。实践证明,许多受训教师观念的转化和教学方法的习得,主要就是在培训见习和亲自教学的实践中获得的,对这种“培训——教学——研究”三结合的培训模式,受训教师本人和教师所在单位的领导的反映都超乎想象的强烈,得到普遍认同,称赞这是一种突破了传统教师培训灌输模式,实现高效培训在职教师的有效途径。

    实行“培训——教学——研究”三结合的培训模式所以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还在于调动了参与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真正意识到主体积极参与对转变自身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重要性,意识到参加培训最终将促进自我成长,就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性回顾和研究,主动审视和评价自己的教育行为及其效果,寻找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先进的教育观念之间的差距,从而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采取调整和提高的措施。

    3、当务之急是加强培训者的培训

    从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出发,从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的现状出发,当前教师培训的重点,都应该是培训者的培训,尽快在全国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素质,能够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理论和实践研究和指导工作的培训者队伍,对课程的实施和健康发展关系极大。各地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单位都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参与讨论】 为什么一定要把综合实践活动放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当中来研究它的教育功能?
    课程资源开发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什么重要性,应该怎样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设计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在进行活动方案设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对不同类型的活动的指导,有哪些共同的要求?
    现有在职教师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1

3、郭治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2.1

4、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