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求和类型
(一)实施的基本要求
1、全员参与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要强调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有的老师认为,成绩好的同学学有余力,当然应该让他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成绩差的同学主要任务是打基础,要好好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不是搞什么探究。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其实,某些学科课程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他们的探究欲望,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一定差。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他们身上原先未被发现和开发的许多潜能,有了被发现和表现的机会。对于这些同学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的极好机会。再说时代不同了,我们需要建立起新的基础观,学好语、数、外是打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态度,提高他们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意识等,也是打基础的重要内容。
2、任务驱动
要向学生提出有明确具体要求的任务,发挥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老师所布置的任务一般可包括开展一项什么活动,这项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需要用多长时间,具体要完成哪些工作,最后要形成怎样的结果,怎样发表和交流、展示探究的结果等。可以通过范例介绍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任务;也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老师提出的要求,并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3、多种形式
研究性学习具有充分的开放性,活动的开展也没有规定的、固定的模式,允许并需要学校、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特别要注意从学生、学校和区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注意适应学生的差异和地区的差异。提倡将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领域,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或校、班、团、队活动相结合加以实施。
4、课内外结合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利用一部分课内时间,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或由学生进行交流研讨等;也需要利用较多的课外时间,包括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由学生进行集体的或个人的研究活动。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需要家庭的关心和支持,家长可以利用自己在专业知识、技能和办事经验、人际关系等等方面的优势,协助孩子对一个问题做深入的探究。学生和家长一起学习、探究,也有助于形成家庭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型家庭的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
研究性学习活动强调充分的开放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并不是不需要教师进行组织和管理。小学生兴趣广泛、探究欲望强烈,但他们的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与外界交往的经验缺乏,进行开放性活动时,特别需要成人的关心、指导,以保证活动的有效展开,防止意外发生。因此,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应该注意以下要求。
第一、中低年级学生的活动范围应以校内、家庭为主,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活动的范围可以逐渐扩大到所在社区和邻近社区。
比如一所小学指导学生开展《家庭环保小能手》活动,内容包括统计家中一周废报纸和废纸的产出量、家中生活垃圾的分类实验等,取得研究结果以后,再在小队、中队里开展交流、讨论。此项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探究能力,也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第二、活动应在教师、家长带领下进行,或在教师、家长能有效控制的范围内由学生自主进行。这时师长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学生的安全,在学生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以及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而不是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是包办代替。
上海一所小学组织低年级小朋友到孙桥高科技农业园区体验“无土栽培”。教师设计了“种豆豆”的实验。教师为队员提供实验所需的材料,却不告诉孩子怎么用这些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小朋友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实验。虽然实验的结果不同,但是小朋友能各显神通,从不同的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来完成任务,感到了发现的乐趣。
第三、探究活动有多种组织形式,可以是全班的集体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或个别活动,主要应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这样既为能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又容易有比较多的人际互动、交流分享,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同时有助于安全管理。
(三)实施的操作程序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尊重和鼓励师生创造性的活动,它的实施并没有固定的程式,操作的程序应依活动的不同途径和类型而异。一般可以包括四个阶段:
1、提出问题阶段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这时,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进行信息交流活动、介绍已有的研究性学习案例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
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处处留心皆学问;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课题就在我身边。还要指导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学生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
2、解决问题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通过动手动脑、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学生要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探究,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认真态度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凝聚了自己劳动创造的“作品”。教师则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一些方法指导和思路点拨,不失时机地发现和发扬学生的创意和其它闪光点。
3、表达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探究结果和真实体会,重在通过交流、研讨,别人分享学习的成果,千万不要把写论文作为对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4、拓展延伸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表达交流,大体构成了一个探究项目的操作过程。由于知识、能力的局限,小学生的探究往往是非常初步的。同时,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热情,在项目结束时常常会产生继续探究的愿望和要求。教师需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延伸到新的领域或更高的水平层次。
下面是上海一所小学“‘学校的午餐’探究活动”的步骤:
(1)启发与引导
①教师根据学生对学校午餐的议论,启发学生观察食堂用餐及剩余饭菜情况;②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探索与展开 ①学习调查问卷和统计图表的设计;②分组实施调查,整理交流信息;③学习有关营养与健康的知识。
(3)应用与深化 ①再一次分组,展开第二次调查;②提出对学校午餐改进建议。
5、反思与拓展
一次题为“我学会了研究”的主题活动;②思考的任务——寻找身边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