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实施
把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课程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小学阶段该课程的目标,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是实施与开发小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先决条件,然而要使课程从理想变为现实,还需要学校校长教师的精心组织具体实施。为了搞好小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则必须研究有关实施原则、活动资源开发和教师的指导策略等问题。
(一)、小学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原则。
任何课程的实施原则,都是人们从该课程的基本特征出发,为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实施这一课程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小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整个施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这一课程的一部分,它的实施原则理应与这一课程整体实施原则保持一致性。
一般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原则受制于两个基本因素:第一,要反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基本特征,即这一课程所具有的开放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开放性的课程特点,要求将学生从学校和教室引向社区和社会的广阔天地,应该把活动的组织放到历史的、社会的和道德的背景上进行,课程的社会性和公益性特征要求将学融入社会,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第二,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教育方针,通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效地发挥课程的教育作用。为此,学校应履行其超出课堂范围建设和服务社区的义务,发挥在社区中文化和教育优势。
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一般都倾向于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则确定为新历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和整合性原则。①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特点,在实施这些原则的时候,应该特别关注小学生的特殊性,例如在坚持亲历性原则的同时,应该对有损儿童健康的某些活动要给予必要的限制;在坚持自主性原则的同时,注意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从小学生知识特点出发,对活动的协同性和整合性更需多加关注等等。
(二)、小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资源开发
与综合实践活动其它各指定领域相比,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课程资源的特点是其所具有的强烈的地域性。普适性的资源既便是有,也只能是一些指导思想或操作规程之类的东西,虽然可以借鉴但决不能照搬,这就决定了开展这一类活动,不可能使用现成的教材,必须开发当地适用的教育资源。
实际上可以开发用于指导当地学业生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举凡围绕人类基本生活方式如生产、交流、消费各领域,围绕当前人类面临的各种难题,如环境、能源、人口、粮食;围绕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从身边的住房紧张、下岗待业到全球性战争与和平等问题都可以选作活动的主题,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真可谓是“环顾左右,处处有选题。”问题是活动的组织者要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善于把那些鲜活实际,又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推荐给学生们;或艺术地引导学生自行到现实世界中寻找和开发那些极富教育价值的课题。
一些时候以来,小学生迷恋网吧的情形相当普遍,有人甚至为此荒废了学业。怎样对待这种现象,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教师便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课题,组织学生对附近网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学生们通过调查对网吧的是是非非有了一个明确的说法,感到收获很大,还写出了调查报告。北京朝阳区劲松三小的学生发现小广告履禁不止,既不文明,又影响了市容环境,使组织学生对地处学校的一座过街天桥的小广告进行了现场调查,他们发现在一座过街天桥上居然层层叠叠地张贴了2万多张小广告的时候,既惊讶又气愤,纷纷表示要亲自动手清除这些城市中的“牛皮癣”,他们的行动得到社会各方的支持好评,当地政府还将这座过街天桥以学校的名字命了名。现在保持桥的清洁,以然成为学校师生对社会的承诺。
山西阳泉市的黄石板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居民以煤矿工人的新迁户为主,多数人家还与家乡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但这里交通闭塞,又没有邮局,学校便与居委会联系,90年代便挂起了“邮政代办所”的牌子,义务承揽了为居民发送信件的任务,十几年来,“雏鹰绿色邮递行动”坚持为矿工送信、送邮件累积达11万份。这11万份信,就是11万份情,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孩子们叙说送信过程中的辛酸苦辣,饱含着他们对活动实践的深刻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是获得一些邮政知识;更实实在在地培养了他们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正是这些无形的力量,支撑着他们以“老”带新,新“老”更替,从末间断,十几年如一日。如今这一活动已经成为学校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还是在山西阳泉,赛鱼小学的《雏鹰小银行》也已经开办了十余年,“银行”累积的零用钱存款已达到了30余万。小银行采取个人、集体、定期、活期存取的方法,各班级相应建立小会计、小出纳、小行长、分工负责,各尽其职,由老师任辅导员负责指导。学生们通过活动实践不但懂得了许多储蓄知识,金融知识,学会点钞技术,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养成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培养了爱国爱民的真挚情怀。他们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的时候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继承中发展的,课程资源也需要不断地积累。
上述案例充分证明,每个学校都可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开发出适用且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推动学校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和发展。
(三)小学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策略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是在社区和社会环境中展开的实践性学习活动。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对活动指导策略的特异性,从小学的活动特点来看,这种特异性的指导策略显得尤其突出,为了搞好小学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下几个问题应特别引起注意:
1、周密地调查学校可以用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资源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组织课程的实施。
在我国,一般讲来,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小学校的设置大多都是依地域设校的,学校与其所在的社区自然地便形成了某种天然的联系,学校的办学质量直接关系着社区的发展,关系着社区内众多家庭的生活,因此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措施极易得到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各地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有效地开发社区的教育资源。为此首先应对社区的教育资源作一番周密的调查,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调查内容包括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的一般情况,基本设施,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了解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学生开展活动的社会资源以及区内的加以利用,例如:就文化一项即可以调查社区内有没有图书馆、活动室、文化馆,它们有哪些设施和设备可以向学生开放,社区内有哪些历史文物,它们有什么研究和观赏价值;历史上有没有文化名人;为我们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社区内有无特殊的风土民俗,对今日文化发展有无借鉴意义;学生家长中有无俱一技之长的能人,可以聘为辅导学生活动的教师;等等。对其它领域的内容也可以作这样的调查。将调查到的情况归类存档以备用时之需,即是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宝贵资源。
2、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协同与整合
由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的开放性、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对课程实施不仅是学校面的事情,要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单位的协同作用,使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员的通力合作,真正做到齐抓共管,形成教育的合力。从北京的情况看,社区(街道)各有关单位对青少年的教育是十分关心的,他们对学校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普遍持欢迎态度,在社会单位中如基层共青团组织、少工委、街道妇联等,他们大多有自己对儿童少年的教育任务,在资金、设备方面也常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单位都找不到服务的途径,学校与这些单位主动联系,往往会一拍即合。北京朝阳区垂杨柳学区领导和教师,充分利用社区的这些教育资源和众多的校外教育单位联手合作,把学校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深得各方面赞许。
社区的科技领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单位,是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又一股力量,这些领站或中心,
有设备,有人力,有技术,由于和学校工作不搭界,常会感到有劲使不上,他们极愿意和学校联手,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学校的工作。学校如能与其联合,很容易取得双赢的效果。
此外如“地球村”等社会群团组织也可以作为协作单位,引进学校教育中来。
3、加强对活动的组织工作
小学生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其它三个指定领域相比,对活动的组织要求明显更高。就活动的一般程序而论,活动的组织程序大体包括了准备工作、方案拟定、活动实施和交流总结等几个环节,对每一环节的组织工作都不能掉意轻心,马虎从事。因为每一个环节失当,都可能造成活动的失误甚至功亏一篑。活动指导教师应本着“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的精神加强对活动的指导和监控。务使每一活动都能获得完满的结果。
强调要加强对活动组织工作的要求,除因组织工作是活动的保证,只有精心的组织,才能保证活动的质量,使获得满意的教育效果;还因课程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导致对活动安全应予特别的关注。在具体的活动中,常常是“安全具有一票否决权”,而只有精心的组织才能确保活动参与者的安全。
(四)小学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对教师的要求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育师指导下开展的社会性学习活动,与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其它指定领域的内容相比,这一领域内容与方法的独特性,也对教师提出相对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保持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和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1、必需更新教育观念:组织学生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不要求一定具备学科教师那样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也不强求像组织其它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那样的专业技能,看似对教师要求不高,其实不然。长期以来教师都是习惯于封闭式的教学,习惯于在教室环境下“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改革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更强调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拉进学校和社会的距离,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就将学生的教育从教室推向了社会,从教科书的传承转向了学生的自主体验,这一课程的教育观念与传统的教育思想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师只有树立“以人为本”和“终生学习”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自觉为之奋斗,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具体方法的学习整合起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并将之化为自己教育行为,才有可能作好自己的教育工作。
2、保持社会问题的敏感: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学习,具有极强的现实性,活动教育效果和质量常常取决于选题的社会意义和它的时效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应保持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善于从纷繁的社会现象中选择那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在我们课题组多年研究实践中就涌现了一批具有如此素质的青年教师,平谷山区的老师们,看到近年来山区果木业发展出现的“果贱轻农”的现象,便开展了“为农民致富支个招”的活动,带领学生对家乡的苹果生产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为拓宽苹果的销路出谋献策。朝阳区的一些老师结合维护消费者利益开展了《“3.15”进学校》的活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带领下搜集了辨别假冒伪劣产品的方法,在工商所执法人员的指导下学习了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办法,活动不仅增加了辨别假冒伪劣产品的具体知识,开洞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普及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使学生从小就树立了维权的意识。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教师能够保持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做到“见前人之所见,思前人之所未思”就容易从看似平常的事物中提炼出学生们乐于参与的活动项目,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教师较强的组织能力是使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学校活动组织的好,背后一定有“能人”,能人一般又分为两种情况:专业型和组织型,兼或有二者合一的情况。专业型的“能人”特指那些有一技之长或有多种技能的业务尖子;组织型“能人”虽不具备前者所具有的专业能力,但都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凭借自己的组织能力可以调动校内外的各种积极因素,将各种教育资源为我所用,通过其卓越的组织工作,把复杂的活动条理得井然有序,头头是道。这样的组织能力是引领学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时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智力资源,是任何愿意献身这一事业的教师都是应该具备的基体功。
教师的组织能力施于活动过程的始终,在前述活动的四个环节中都会有所表现,其中尤以活动实施和交流总结阶段的要求更高。要使教师获得这种组织能力,教师一方面应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则应该大胆实践,努力通过活动实践增长才干。
① 见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