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提纲

    模块十三:

参与式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

一、参与式教师培训及其理解
二、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教师培训的创新
三、新课程中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实施


    伴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正如《学会生存》所描述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教师角色、职能的扩展必然要求旨在促进教师成长、发展、提高的教师培训相应地更新和发展。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师培训?什么是教师所需要的培训?怎样开展适合教师的培训?这些问题成为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首要问题。

     我国的《教师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具体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行的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注重质量和实效”。

     现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如何使教师在理念和行动上适应、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是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主要任务。探讨、开发并实施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是研究和开展教师培训的重要课题。参与式教师培训以其关注课程实践和教师本体经验、强化思想与行动的共同体验与生成、注重形式与目标内容的统一等特点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师培训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引发着人们更多地思考、探索适合教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

    一、参与式培训及其理解

    (一)参与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学习状态

    “参与”是指由多个个体组成的群体的一种投入、融合的活动状态,是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影响、变化的动态表现。就个体而言,“参与”指的是每一个参加活动的个体在群体活动时,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投入,也包括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体受群体影响以及个体影响群体等外显行为的方式和程度。就群体而言,“参与”指的是所有参加活动的人的总体投入状况,他们在活动中所形成的小组类型以及小组内不同角色的分配和分工,小组的动力机制和合作——竞争的策略,小组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以及整个群体的知、情、意、行的活动意向。因此参与是主体的积极活动状态,也是活动主体变化发展的行动表现。而每个活动主体的积极参与,不仅使其个人在活动中发生变化,而且会对推进社会民主、发展社会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从社会民主发展的层面看,通过“参与”这一行动,促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发现、认识到自己具有足够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使每个人体验到自己拥有与他人平等的学习与表达的权利,拥有均等的与人对话的机会;真正的“参与”不是被动的、被给予的、被要求的,或受条件驱使的,而是参与者自己主动发起的、自愿的、平等互动的行为,这样,“参与”使每一个人获得发挥自身智慧和才能的机会,从而使个体之间的互动学习和群体动力的形成与影响所具有的最大潜能得以发挥。

    “参与”是个体的一种表达状态,使人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学习与转变。不少学习理论都强调了主体参与在学习中的作用。从人本主义的观点看,人具有求得发展的内在倾向,具有多种发展潜能。潜能的发挥就是人的价值实现。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潜能与价值,也有助于人主动实现自身的价值。为实现人的价值,主体人的学习是以人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的,面临真正的问题、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就像著名的人本主义思想家罗杰斯所说的那样,“惟一能对行为产生意味深长的学习是自己发现并把它化为己有的知识。”可见人的自主学习不是靠别人的传授、强迫,而是人的自主自发的学习。布鲁纳在其认知——发现的学习理论中也指出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知识的获得是受认知需求的驱使的,像从加快了的认知和理解中获得满足、发挥个人心理能力的要求、发展兴趣和专注、从与他人的认知一致中获得满足、从个人的认知优势中获得愉快、感觉到个人的成就、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发展等,因而人类的学习主要受认知需求的驱使,对其加以调动十分必要。正如保罗·弗莱雷所说:“人的本体使命就是要成为一个对世界做出反映并改造世界的主体,而且这样做有可能会进一步带来种种新的更完整、更丰富的集体和个体生活”。主体的积极参与,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发现和张扬,是对自我的发现与尊重,是“每个人赢得说出自己的话,即命名世界的权利”。主体参与到活动中,是对自身价值的尊重,对自身与他人、社会联系关系的理解,是人与人在活动、交往中互动、发展的真实反映。因而,参与对人的主体发展、个体的有效学习具有积极作用。

    (二)参与式培训的理解:实现教师的理解合作,在互动中生成新的思考

    1.当代教师教育的主流走向——基于教师实践的教师教育

    教师与教师教育历来是人们关注的主题,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就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

    1996年,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以“加强变化世界中教师的作用”为主题,再次强调教师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并建议从以下4个方面予以实施:通过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在教师的专业实践中运用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通过鉴定个人素质和在职培养提高其专业性;保证教师参与教育变革以及与社会各界保持合作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教育改革都面临着调整60年代“教育大爆炸”后扩大化的教育结构以及设计适应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的教育蓝图这一双重任务,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教育改革。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正是适应这场教育改革的需要而兴起的。首先,日益频繁、日益广泛、日渐深刻的教育改革,使得广大教师不得不经常面对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课程、教育手段与方法。这些“新事物”既要求教师知识结构上的不断更新,也要求教师情感和意志上的不断调适,而且,改革往往需要教师对这些“新生事物”做出评价与讨论。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话来说,这就意味着广大教师“从此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其次,世界教育改革的大量实践以雄辩的事实与根据证明了:教师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那种把教师只是作为别人思想的被动实施者的自上而下式的教育改革,是注定要失败的;教师应该在确定其教育工作的目的方面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教育改革必须置于教师掌握之中。有鉴于此,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发生了变化,从而使教师教学、课程等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帮助教师学会理解和把握自身的责任、权利并具备现代教育能力就成为教师教育的重心。

    据卡尔德希德和盖茨考察,反思型教师的教育计划经常追求的目标:

     (1)使教师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他们自己的实践,对教学持分析的态度;

     (2)促进教师重视其工作的社会与政治环境,帮助他们认识到教学是社会与政治情境性事业,教师的任务涉及对这些环境的重视与分析;

     (3)使教师能够评价课堂实践中内含的道德与伦理问题,包括对他们自己关于出色教学的信念的批判性考察;

     (4)鼓励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承担起更大的责任,鼓励其获得一定程度的专业自主权;

     (5)促进教师发展他们自己关于教育实践的理论,理解并发展他们自己课堂教学工作的原理性基础;

     (6)授权教师,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影响教育的未来方向和在教育决策中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也就是说,反思型教师教育聚焦在教师如何成功地思维上。按照这种模式,教师培养应该着重发展教师的观察、分析、解释和决策等反思能力。

    美国的教师教育的专家舒尔曼认为教师作为职业具有的一般性特点有六点:

    ①服务于社会的义务——追求重要的社会目的,将道德理性能力和他们的技能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服务于他人。

    ②学术性或理性的理解——在教师非常复杂、有难度的服务的背后,有赖于一定的理论、理解和研究体系评估的支持。

    ③实践技能或表现的领域——职业的知识基础由学者们发展起来,但职业最终归宿于实践。

    ④在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与判断——面对不确定性进行判断是教师和其他职业共有的品质标志。

    ⑤从经验中学习的必要性——这种经验反映了在机遇与不可预期的现实面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⑥每一种职业都应有积累知识和进行质量监控的职业团体。舒尔曼认为,教师的职业活动——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艺术的实现依赖于三种不同的认识:

    a.原理规划的知识;

    b.特殊案例的知识;

    c.运用适当规则于指定案例的策略知识。

    他认为,教学类似于医疗实践,教师教育缺少案例教学、实践反思两个环节,那么,优秀教师从哪里来?好的案例比间接经验和发现对课堂决策的影响更大。案例教学应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方式。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教师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们研究、实践多样化、更适合教师成长的教师培训模式。正如舒尔曼所分析的那样,现代教师的发展更多的需要不是来源于书本的原理性知识,而是需要丰富和发展教师的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而后两种知识不是靠谁讲、说,靠听、记就能获得的,必须靠教师在教育实际行动中、在教育情境化中的学习思考交流中积累、品悟。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及其理论研究推动着教师教育从观念到形式的改革,新型的、符合当代教师发展需求的教师培训模式成为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来看,国际上大致有六种教师培养范式:

     1) 知识范式。强调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因此,教师教育中非常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就是知识化。

     2)能力范式。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有一般的知识,而且更要有综合的能力,要有把知识表达出来,传递出去,教会学生的能力,要有与学生进行沟通,共同处理课堂事务的能力,于是由知识范式转向能力范式。

     3)情感范式。伴随许多学者大量的调查研究,人们发现,一个教师仅仅拥有知识和能力,也不足以成为好教师,“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是情感性因素”,因而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教师自身是否具备情感人格方面的条件等成为教师教育的重心。

     4)“建构论”范式。这是皮亚杰对人的认识发生机制的研究以及建构主义哲学思潮对教师培养取向的影响,强调教育是不固定的,是学习者和教学者之间互动共同建构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师是成长过程中的人,需要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知识变成完全个人化的而不是外在于自己的东西。

     5)“批判论”范式。强调教师不仅要关心书本知识,还要关心学科之外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合理性。教师应当对课程之外、学校制度之外的整个社会保持一种关心、兴趣和审视的眼光,应当主动地介入社会生活,并保持一种独立立场。因而主张培养教师的独立思考能力。

     6)“反思论”范式。主张教师的成长应具有“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这种培养范式正在逐渐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

    “反思论”范式逐渐成为教师教育、教师培训的主流,是与教师应具有的发展特征、与追求教师终身自主发展的教师教育思想分不开的。要使教师得到适宜的培训,就必须符合作为成人的教师学习特点。据美国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Knowles,M)的研究,成人教育的核心是自我指导,当一个人成熟的时候,他的自我概念从依赖的人变成自我指导的人。

    成人的学习特征有:

     1)“当成人感到需要和产生兴趣时,才会激发学习的动机”。因而需要和兴趣是组织成人学习活动的最好出发点。教师培训的内容应符合教师自身的发展需要,应走近教师的教育生活世界,才能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2)“成人的学习定向以生活为中心,合理的成人学习应以生活场景为基本单位”。成人从事任何事情都以他自身生活经验为背景,当他发现他的经验不被应用的时候,或它的价值被轻视的时侯,他就不仅感到经验被丢弃,而且感到自身也被抛弃。对于教师来说,远离教师教育实践的、空泛的教育理论学习不仅无助于教师的发展,还会削弱教师的学习积极性。现行的教师培训中脱离教师实际、“为培训而培训”、“为学分而培训”等培训令不少教师反感的原因就在于此。

     3)“经验是成人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培训应从经验出发展开学习,使培训基于教师的已有经验、现存问题引发教师思考。因此,培训教师宜采用对现实问题、个案等进行讨论与分析的方法来使教师的经验、思想得以凸现并重构。教师的学习不能仅限于原理式的事实性内容的传授,而要通过活动来促进他们对已有的认识和实践进行反思。

     4)“成人有强烈的自我引导学习的需要”。教师的教育培训应让教师参与到学习、探究、思考的活动过程中来,而不是向他们传递知识而后再评价他们的运用程度。应以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主动学习、自觉发展的新契机。

     5)“成人之间的个别差异随年龄而加大”。教师的培训应考虑其学习风格、学习时间、地点与速度的差异而提供有区别的培训活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也就成为教师培训的必然要求。

    正是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教师自己,教师自己对自己的专业发展需要的了解比其他任何人更直接、深入、具体,也能通过自己的反思、学习确定自己的发展取向。贴近教师生活、走近教育实际的教师培训成为近几年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也是教师最需要的帮助、支持。世界各国教师培训的新走向发生的重大改变,就是教师的重心开始下移,从以大学为基地走向以学校为基地,出现了校本师资培训模式。一是教师培训密切关注中小学校的实际需要,以中小学校为基地培训教师,培训的时间、场地、内容、效果都服从、服务于学校、教师、学生;二是建立大学、研究机构同中小学校之间的伙伴关系,使彼此共同参与教师培训的全过程,强调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以合作为前提,利用可得到的资源,对教师进行持续的在职教育。对教师的培训,理论的传授不应是唯一的方式。教师更需要把新知识与先前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和行动设计。反思式学习、参与式培训成为教师教育培训的核心思想与形式。

    2.参与式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主体性的张扬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教育已经成为教师培训的主流。基于教师参与、反思、合作、共享的教师培训是教师的主要学习模式。

    参与式培训是指在培训过程中促进个体在活动中积极参加并承担一定的义务,使之成为培训的合作者和参与者。通过鼓励每一个个体在群体活动中基于问题或专题开展研讨,以自己的认识、情感、身体动作的投入与分享,帮助参与者对正在讨论、思考的论题形成具有批判性的理解,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意识与认识能力,形成对不断出现的不同观点的评判能力,学习从不同的角色来感知事物的多样性变化,从而使每个参与者在培训中发展理解他人想法与情感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发展与人合作、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在参与式培训中,学习任务与活动规则明确真实,采取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基于彼此合作的学习环境,培训者是学习活动的推动者,要为参与者创造活动、合作、解决问题和执行任务的机会,使参与者在培训中成为主动探索与反思的实践者。

    参与式培训是一种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个体参与到群体活动中、与其他个体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通过为参加培训的人提供表达、感悟、训练和研修的机会,使他们将自身已有的经验、认识、思想与方法等在与他人的分享、学习中得到扩展与提升,群体成员则在彼此认识、情感、行为发生的合作、交流、碰撞中形成新的思考与认识,并不同程度地将学习的体验与感受在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加以迁移、运用。

    参与式培训活动的关键在于对参与者参加、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的调动,因此参与式培训活动的组织、设计和操作是没有固定、单一、模式化的形式,而是根据不同的参与对象、不同的学习主题、不同的活动场景等来因需、因地、因人、因时即兴创设实施的。一般来说,常见的方法有: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带、角色扮演、填表、画图、访谈、座谈、观察、辩论、排序、打分、制定行动方案、小讲座以及其他根据培训内容而设计的各种游戏、练习和活动。

    教师的培训是旨在激发教师的发展动力、促进教师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生活、提升教师生活品质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工作经验、教师的生活追求、教师的生活环境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发展,也是教师获得发展的资源所在。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正是要通过与教师间的沟通与了解、合作促使教师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优势与可能,使之形成自我发展的意识、探寻自身成长的个性化途径。而这一培训目标在传统的教师培训工作中是常常被忽略的。对教师的培训采用参与式的培训方式,能够使教师在培训中亲身体会主动、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方式变换带来的喜悦和困惑,引发自身观念、态度、知识和行为上的震动与改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在教育生活中实践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见,教师的培训是与教师的成长发展紧紧联系的。探索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实践目标。

【相关资料】 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二、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教师培训的创新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我国于2001年9月开始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体现为: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坚持先实验后推广,教育部和各地共同组织实验,逐步扩大实验范围,努力为全面推广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依照教育部的部署,2001年上半年,在各省教育厅(局)组织,各地自愿申报的基础上,教育部确定了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区(县、市)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6月份教育部已经进行了对实验区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各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实验教材将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试验;同时,探索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探索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2002年秋季,扩大实验范围,启动省级实验区的工作;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包括三级课程管理的运行机制、评价制度等)全面进入实验阶段,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原则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所属的每个地级市可确定一个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以县为单位),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15%。2003年秋季,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的改革方案;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在认真总结国家和省两级实验区的经验,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的工作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将正式颁布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文件,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左右。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使用新课程。

    为配合课程改革,《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强调:开展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工作是“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启动和实施培训者的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各年级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前都必须接受培训。培训工作分地区、分阶段展开。培训内容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各学科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为重点。培训模式和组织形式应多样化,提倡参与式培训,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采用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
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方式、评价以及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必然要求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方式也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师的课程理念、行为方式、思维方法通过教师主体的积极参与、相互借鉴、批判反思得到主动、自觉、动态的提升,从而实现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率先转变,实践教师与学生、个体与群体、主观与客观、认识与行动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整体发展。由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追求教师培训目标、内容、形式的新思路与新行动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适应课程新理念的一种从被动走向自觉的行动体验,是教师获得自主成长的新途径的探索与尝试(《在新课程与教师行为的变化》中有对教师教训方式的详尽论述)。

【相关资料】 新课程与教师行为的变化

    (二)参与式教师培训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初步应用——报道剪影

    1.新课程改革“参与式培训”掀起“头脑风暴”

    大课堂变成了五六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人,课桌上摆放着彩色笔、大白纸、胶带和剪刀。每个人都将自己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和困惑拿出来,在相互追问中不断碰撞出思想火花。热烈研讨之后,看着大白纸上详细的记录,学员们才忽然发现,带着不少关于课程改革的疑问而来,通过“头脑风暴”式讨论,大家共同为这些问题找到了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这是日前在北京举办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级研修班”上的一幕。1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官员、教研室负责人和教师感受到“参与式培训”的神奇魅力。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体验、探究性学习,而这些中小学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首批体验了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研修班上,没有传统意义的“教师”和“学员”,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课堂上,没有课程改革的标准答案,有的是每个参与者的提问、思考和建议,甚至是质疑。但是,许多参与者表示,这是一种“高层次学习”,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实学习到的东西更加丰富和深刻。

    据介绍,新一轮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4期培训,全国数千名教师成为“参与式培训”的参与者。每次培训过后,新课程改革就又多了一批积极支持者,同时也充实了不少新的有价值的建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说,过去给教师培训谈素质教育倡导体验式教学,但采取的方式多是灌输式的,即所谓的用“反皮亚杰方式”介绍皮亚杰的学习理论。现在,我们在一开始对老师的培训中就采取新的教学方式,让老师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掌握这种方式,今后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也能使用这类方式。

    其实,“头脑风暴”式研讨在这轮课程改革的酝酿阶段就开始了。1999年底,教育部将课程改革的研究课题列出目录,向全国相关单位公开招标,3000多位教育及学科专家参与了课题的申报和研究。每个课题组的专家经常围坐在一起,相互陈述、提问和追问,不断地进行思想碰撞,最后在2001年6月形成了新的各科课程标准。而这个课程标准也是开放式的,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改革不仅集中了专家“头脑风暴”产生的智慧,也向社会各界敞开大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说,基础教育改革牵涉到千家万户,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都有权利参与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不是简单地运用行政的手段向全国推行,而是走“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新路子,请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来当参谋。

    据了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参与式培训”将向几百万全国中小学教师以“滚雪球”方式展开。教育部有关官员则表示,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的战略大计,也期待社会上更多的人士参与进来,为课程改革建言献策。(这段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头脑风暴”曾被《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

    2.把“参与式讨论”教学模式引入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试行)的颁布实施,教育部中南师资培训中心近期把新课程所提倡的“参与式讨论”教学模式引入第三期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11月21日,教育部中南师资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吴伦敦副教授与小学数学专业的学员们一起开展了“实话实说,敞开我们的心声”的参与式讨论课,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与式讨论”教学摆脱了过去单一、固定的教师讲授唱独角戏的培训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和制造主动合作、自由交流的气氛,引导参与者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在交流和分享中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实现自我提高。“参与式讨论”教学以小组讨论为主要方式,以合作交流、平等参与为核心,培训者扮演引导者与启发者的角色。小组讨论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民主推选组长、记录员、计时员、噪音控制员等,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以“课程改革的意义以及我们的现实困惑”为主题的“参与式讨论”教学中,每个学员畅所欲言,对新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发散的、多维度的思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在碰撞中产生了许多可贵的思想火花。

    在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改变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这种问题情境下的“参与式讨论”, 是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出现的一种新方式,它不仅着眼于培训对象的需要,提高了培训效果和质量,还通过示范作用促使参与者在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

——www.spxx.ccnu.edu.cn教育部中南师资培训中心

    3.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师培训工作调查(节选)

图1:培训对教师的帮助

左边的三个图可使人看出,课改实验区开展的教师培训的总体效果是好的。培训主要使教师了解了新课程理念(占20.5%),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40.9%)。60%多的教师认为培训对自己帮助很大,其中74.2%的教师反映最有帮助、收获最大的培训方式是有指导的讨论与研讨,这说明参与式培训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一种重要方式。
图2:培训中最大的收获

图3:最佳的培训方式

——摘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评估报告》

    4.参与式教师培训在山西太原迎泽课改实验区开展

    迎泽区的参与式专题研究培训分了四个专题,例如:

    专题一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讨论题1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

    讨论题2 新课程新在哪里

    讨论题3 对三个教育案例的评析

    案例1 漫话《规矩》(网络,青蛙扑虫)

    案例2 陶行知的四块糖

    案例3 英国的课堂教学

    期间,参与人员要填写“新理念认识活动卡”(卡中附有若干问题)。这种参与式培训中最为突出、也最为吸引教师的是“根据资料(案例)联系实际讨论”这一形式。例:

  “一只麻雀飞进了教室怎么办?” 一次自然课上,上课铃响后教师刚走进教室,忽然,从窗外飞进一只麻雀,学生们立刻欢呼起来,发亮的眼睛紧紧盯着麻雀转。如果你是这堂课的教师,你会怎么办?并陈述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请思考并小组讨论: 我的方法反映了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不同的方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什么影响?

    参与式分组讨论给了教师一吐为快的机会,各组讨论热烈,研究气氛浓郁。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争论、辨析,不同意见在交流碰撞中产生出智慧的火花,有时候某个人的发言诱发出一个又一个奇思妙想,有时候某个人的几句话使困惑了几天的问题迎刃而解。几个月以后,老师们还对这样的培训方式记忆犹新。他们告诉我:“那几天的讨论经常高潮迭起,余兴未尽,引发了每一位参与者的激情,使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更加明朗清晰。”

——摘自《人民教育》2002(2)。

    综合以上围绕开展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实践,可以看出,无论从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趋势看,还是从我国正在层层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看,参与式教师培训都不失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师资水平提升的有效方式。可以说,参与式教师培训是新课程中教师感悟、体验、实践新理念的积极途径。

 
 

    三、新课程中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实施

    (一)参与式教师培训中的角色特点

    1.参加培训的教师是参与者、协作者、合作者

    参与式培训中的教师不再是只带着耳朵和笔记本的被动听众和记录者,不再是单纯的受训者、学员、学生,在培训中被动接受和消化信息;而是培训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协作者和合作者。这种主动的参与表现为教师有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研究起点和内容的权利,有权否定专家确定的研究内容,在培训开始自主制定活动主题;也表现为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已有的教育经验、案例和困惑都会成为培训中的宝贵资料和培训专题。作为培训的协作者和合作者,主要体现为每个培训中的教师不仅要学会倾听和观察,更要学会贡献和分享,要善于积极地想、说和做。要不断地调动自己的原有经验,通过反思与构想、实践与尝试,丰富和调整自己的原有认识,也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断迂回并螺旋式上升,进而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在大家合作、参与的氛围中,参与式培训对参与培训教师的影响作用可以体现在:

     ● 为所有人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发表意见,使每个人的心声都赢得意义的表达和理解,使每个人体会到了尊重与被尊重;

     ● 使教师之间能够了解到不同人、不同人群的看法和所关心的问题,增进了教师间的了解,学习从多方面思考问题;

     ●使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可以拥有相互交锋、辩论、认同的空间,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增强了教师对含糊或复杂的问题的关心度和容忍度;

     ● 为教师、校长、行政管理者、教研人员、学生、家长、媒体等多层面的人士的交流、合作、互动提供机会,在角色扮演、采访、对话等活动情境中了解彼此日常的互动状况,增加彼此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 平等参与的氛围使培训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人群有了表达自己、让别人倾听自己声音的权利与机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也使相关的上级人员听到来自下级人员的真实声音和要求。

     ● 使大家都拥有主人翁的感觉,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负责,体会彼此成为思想、观点方法与行动的共同创造者的感受;

     ● 使参与者有机会学会平和地对自己已有的资源进行梳理,学会反思、倾听,发展分析、综合的能力。

    2.组织培训的教师是主持者、协作者、促进者

    培训者在参与式的培训中不再高高在上地扮演二传手、信息提供者、标准答案的发布者和核实者的角色,而是培训过程的主持者、协作者与促进者。其作用在于支持、鼓励、引导和促进参与者的学习,要善于创设活动情境挖掘参与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促使教师在原有经验上反思、交流;要善于捕捉培训过程中的有效信息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关键问题,引发教师在思考和观点上相互碰撞与交锋;与教师一起通过主动建构获得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策略。

    在参与式教师培训活动中,无论是培训者还是学习者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变,而这种转变正是体现着现代教育所追求的平等、合作、互动、发展的理念,也促使所有参与培训的人员真实地体验着新课程整体改革在教育行为、教育过程、教育方法上的新感受。对教师实践新课程改革在观念、情感、行动上具有直接的示范作用。

    (二)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基本原则

    1.培训内容与方法的多元化

    参与式培训具有强烈的建构性、生成性,是因人员、目的、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而在培训内容、方式方法上有所不同。如:为了给参与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讲授的方式仍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为了使参与者加深对有关问题的认识理解,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为了增加参与者对教育行为、教育情境的体验,则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实际参与活动等方法;为了参与者今后在教育工作中学会应用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培训中完成一些小项目、设计行动方案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方法。

    2.平等合作,共同参与

    在参与式培训中,要将参与者作为发展中的人:通过对参与者进行培训,激发其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其职业的提高和个人的成长。参与者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参加培训,主动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与小组成员积极合作,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培训者的安排,或静听其他人的发言。同时培训者应该以平等的态度面对参与者,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与参与者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培训者不要居高临下地批判、揭露参与者的问题,也不要包办代替为参与者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应该引导、启发参与者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参与式培训是在参与中实现着参与者与培训者的共同发展。

    3.利用已有经验建构知识

    参与式培训不是对受训者进行现成答案或信息、知识的直接灌输,而是通过关注参与者自己的主动建构,鼓励参与者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经验;在培训过程中,激发参与者重新认识自己的经验,增强自信心;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增强合作意识。参与式培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每一个人原有经验的价值,看看已有的实践经验是什么,已经蕴涵着怎样的理论和观点,并以这些经验为依托,引导参与者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提高。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与式培训强调在问题情境下的高层次学习,激发参与者积极思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常常在培训中老师们会提出自己困惑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参与式培训研讨的起点和“切入点”。教师在实践中存在的消极行为也是培训中可利用的问题资源,通过提出问题,使参与者直面矛盾,在自我反思、同事间和与培训者间的交流中积极思考,建构自己的新认识,教师正是在互动式的解决矛盾和问题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的认识,获得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在体验中学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会。”参与式培训不仅使参与者在参与中学习和行动,从概念上理解参与式方法的有关理念和操作程序,而且应在自己的行为上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参与者在“做中学”是培训中多种活动内容与形式的主旨。同时应重视参与式培训方式本身对参与者的示范作用、生成性和迁移价值,通过平等参与的方式使参与者亲身体验参与式方法背后的理念,促进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使用此类方法。

    5.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培训

    参与式的培训通过“促进者”的引导,使每一个参与者的头脑不断思考问题,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教师需要怎样的培训、教师需要怎样的发展在不同地区、不同教师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参与式教师培训活动的设计、组织没有统一的方式、方法,而是需要教师培训的组织者、参与者共同思考、实施的参与。为了教师、来自教师、服务教师是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组织原则,也使得参与式教师培训具有不尽的创新功能。

    (三)参与式教师培训中的活动与方法

    1.热身活动:

    参与者的身心准备活动。在教师已有的培训经验中,往往培训就是教师像学生一样地接受培训者的讲座、报告,他们更多的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而参与式教师培训是将教师从被动引向主动,从服从要求走向自觉学习。因此当培训条件允许时,参与者教师培训的场地中桌椅的摆设都具有可随意移动、便于参与活动的开展和体现着每个人都能成为活动主角的特点。桌椅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摆放是较为常见的形式。为使走进参与式活动的教师适应活动场地、方式的变化,在培训开始,设计一个能够快速调动参与者进入参与状态的热身活动十分必要。像重新分组、自我介绍、小组起名、二人互访等活动均可使参与者有言行上的参与,有初步的参与感受,为正式培训活动的展开做好铺垫。可见,这一环节虽很短暂但却很必要,活动中参与者的情绪调动往往会对整个培训有影响。

    2.主体培训活动:

    参与者进入问题的思考、交锋、互动的重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培训的目标、内容指导着活动的进程。培训效果与这一阶段的活动设计直接联系。在设计活动时,对参与者的身份、经验、发展要求应有所了解从而使活动尽可能贴近他们。活动多是分层次、分问题、分任务一步一步地递进。一个培训单元中的主体活动可以有几个小活动组成,应根据培训时间、人数和培训进程灵活、随机地调整。正像“教无定法”一样,参与式培训因人员的不同而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一次培训都会因不同的情境、经验而有不同的思想生成与言行的互动。(可参考《新课程教师通识丛书》中设计的活动)

    3.参与式教师培训中常用的小组活动方法:

    1)“头脑风暴法”:也叫智力激励法、BS法,是一种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小组活动方法。通过小组会议的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励彼此的创意及灵感,以产生更多的思想火花与教育机智和方法。在参与式教师培训中,为了聚焦教师的问题、了解教师的需求、探究解决的方法、预见可能出现的情境等常运用这种方法。

    2)“问题——解决式法”:结合教育实际和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当教师面临某个具体问题或困难,感到自己想法有弊病希望了解他人的方法与建议时,就会产生加深已有经验、吸取他人经验、思想的倾向,教师们会在讲述自己、倾听他人的过程中,在观察、思考、领悟、争论中,经过共同交流、多向思考找出一个或多个解决方案,使问题在群体合作的智慧中解决。交流思想、填写问题接龙卡等都是具体的活动方式。

    3)“案例分析法”:为参与人员提供一个逼真的模拟情境或背景资料,让每个参与者都作为事件的主角来设想、分析问题,经过讨论、借鉴、调整,对相关的教育情境或问题有了更深刻、多维的理解“视界”,从而以不同教师之间交流、理解、学习的真实体验促进教师在实际教育情境中提升教育理论,提高合作共事、相互沟通的意识与能力,丰富教师的教育机智。故事续写、案例交流等是可采用的具体方式。

    4)“角色扮演法”:为使教师更多地理解教育工作中上级领导、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之间沟通、理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使有关问题从多方面加以分析、认识,在参与式培训中由参与教师分别置于不同角色的模拟情境中,扮演某一角色,处理某一教育问题或突发事件。通过教师自己对不同教育主体的角色扮演,能够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加深不同角色、位置人员间的理解与沟通,培养着教师组织协调、分析判断、决策授权等综合能力;同时角色扮演法能将教师的教育情感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唤起感情的升华,走向自觉发展、学会理解、学会宽容的更高教育境界。小组内的角色扮演、不同小组间的不同角色分担等是角色扮演时可以采取的具体方式。

    (四)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参与式教师培训目前还是我国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中的新事物,尽管体现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但从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状况来说,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适应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培训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的要求,参与式教师培训还难以在大范围、大规模的教师培训中普遍采纳。我们更多是要理解参与式教师培训对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观念的更新,它在可能的条件下为实现教师自主、合作的发展的教师培训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就当前我国教师培训的实际看,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开展受到来自培训活动的参与者、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培训活动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大致看来主要表现为:

    (1)来自参与者方面的问题

    结合我们的培训经验,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问题一:参与式培训中人们的最大担心是老师们不积极投入?

     其实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对策。以我们进行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为例。采取参与式的活动之始,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分析起来:原因一是一些教师现有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有实际困难尚未解决,多少存有对课程改革的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如自身生活条件不好、没有晋升机会、教学条件差、领导不重视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参与活动时他们内心的抱怨必然要流露出来、释放出来。对此,在组织参与式培训中我们首先要有对教师抱以理解、鼓励、肯定的态度,对之平等对待,设计调动教师内在动机的活动,营造宽松、安全的氛围,使其放掉防御;“真理越辩越明”。从这一角度看,使教师降低了抵触情绪就是参与式培训的最初成果。原因二是教师担心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领导和上级不支持,评价制度不配套等。应该说这是一种教师中常见的外归因心理,表明参与者对改革仍旧没有信心。培训者可提供改革的宏观背景和国家的相关政策,鼓励他们带头“吃螃蟹”;也可以通过大家提供成功案例等打消参与教师的心理顾虑。原因三是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参与式培训的重要性,认为把自己当小孩,“玩游戏”;或认为信息量太小,希望听“高深理论”。这是普遍存在的对参与式培训认识的一个误区。培训者应鼓励参与者回到童心,重新学会“玩”;体验“喻教于乐”。教师应认识到非正式学习、伴随式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而“隐性课程”、“缄默知识”等学习的途径与内容正是以往教师所忽视、欠缺的,参与式培训恰恰是为教师提供了感受“隐性课程”、“缄默知识”的机会。教师在参与中能够对“高深理论”逐渐去掉神秘化,增强对自身、对教育实践的信心。原因四是误认为培训者“偷懒”,认为参与式培训很容易做;只是一些花里胡哨的技术而已。其实要打消这一看法很简单,让这些人自己亲自组织参与式培训、尝试体验一下就可以了。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总之,教师的参与程度,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培训者的细致分析并在参与式培训过程中积极、友善、灵活地应对和解决。

    问题二:参与者对培训方式不适应怎么办?

     由于教师培训在很长一个时期都是以教师被动接受的单一形式进行的,教师在培训中已经习惯于单纯地听和记。教师对参与式培训的适应一定需要时间周期的保证。如果时间太短,参与者无法体验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习惯到习惯,从怀疑、观望到尝试、投入的过程,也就难以理解到参与的真谛。也许有的参与者在培训结束时可能仍旧对这种方式持怀疑态度。对此培训者和参与者双方都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任何改变都是需要时间的,需要进行多次类似的培训。在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组织时,具体培训时间长短与培训任务的类型以及参与者的需要,都应成为活动设计应考虑的因素进行通盘安排。

     问题三:参与者感到不安全,害怕暴露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当有领导在场时就更有顾虑。对此怎么办?

     教育改革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临着学习、发展的课题。在我们组织的围绕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参与式培训中,参与者往往是不同学科的教师、教育行政领导、学校校长等来自多方面的教育工作者。不同的教育角色、工作风格与特点使大家在参加活动之始容易有不安全感、有顾虑感。因此,设法使参与者在活动中建立信任感、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对于培训十分重要。在活动开始,培训者应首先交代活动规则。为使大家充分讲话,活动的角色分工和角色轮换很重要。如在小组活动时,先明确组内的分工,记录员、发言人、召集人等责任到人,尤其是计时员应严格控制组员的发言时间,使每个人都有表达见解的机会,使可能出现的“话语霸权”得到控制。再如以多样化的分组方式减少参与者固有的“地位感”、“权威感”或“自卑感”,在活动开始时可以先同质分组,等参与者适应了参与活动的方式后再重新组合小组,进行异质分组,使教师在活动中听到更多人的声音。在分组时小组不要太大,4~6人较为合适。在活动过程中,培训者应注意观察各组的活动情况,及时协助小组开展活动,鼓励最弱的人群先发言、让大家先做起来等,不要讲太多的理论;相信并期待参与者会在做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2)来自培训者方面的制约

    在参与式培训中来自培训方面的问题经常出现的问题有:

    问题一:培训者自己缺乏自信和能力怎么办?

     参与式培训是围绕参与者的积极活动、主体需要而开展的动态生成式的学习活动,非结构化、建构式、不确定性是其培训特点,也是难点。因此对于教师培训的组织者来讲是一个考验,也是培训者在参与中的一个“做中学”的过程。培训者不应过于希望圆满地控制培训的结构和进程,应对参与式培训的特点、难点有所认识并有一份宽容、理解。面对参与者的抱怨,应认识到对于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说获得表达、得到关注的机会并不多,他们正是由于珍视、重视这种机会才会真实地吐露自己的心声,才会说出内心的不满。这种抱怨正是说明培训进入到了参与者参与到活动之中的起始状态。对于每一位组织参与式培训的培训者来说,应认识到培训是对自身所具有的综合素质的检验和提高的机会。通过担当参与式培训的培训者,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的过程就是不断获得自信、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通过组织参与式培训真正诠释着“教学相长”这一古老而常新的教育原则。

     问题二:培训使参与者感到乏味时培训者该怎么办?

     参与式培训是参与者在活动中认识、行为甚至情感的投入过程,因此培训中每个参与者都十分辛苦。然而当活动主题的设计与参与者的需要、兴趣点有距离时,参与者的参与度就会降低,使培训活动流于形式。为此,培训者应从调动参与者深层次的学习愿望为切入点,使大家都加入进来,形成思想上的交锋,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还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搭配,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可穿插进行;为完成任务快的小组提供备用活动,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活动的兴奋状态中。总之,为了减少培训中的“乏味感”,培训者事先对参与者的需求了解、活动环节的反复推敲、活动过程的多种假设以及活动中的应变方案对策等工作的准备很重要。可以说,参与式培训活动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者的培训准备工作。

     问题三:培训过程中参与者意见出现不一致时怎么办?

     任何一个事物都能从其不同的角度使人获得不同的认识。参与式培训正是为教师从多方面理解教育、实践课程提供了相互借鉴的舞台。因此在参与式培训过程中出现参与者意见不一致是非常正常的,这正是以往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师培训难以达到的学习氛围。对此培训者不必担心,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让大家把所有的看法都说出来,能够使参与者同处于思考的空间里,认识到教育因具体情境的不同而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生成性与多元性,认识到教师应学会容忍、学会理解、学习思想。通过倾听多种思想,能够促使参与者在参与中体验彼此的平等、每个个体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存在意义,也促使参与者学习在相互冲突的动机、利益、观点、行动中一起参与、探究,感受和实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可见,参与式培训中出现的争论或矛盾也是参与式培训的活动成果,在这中间,每个参与者都会体验到文化的冲突与再造,使参与式培训具有生成新的教师文化、新的教育文化乃至推动新的社会文化的产生的深远影响。

    (3)来自客观条件对参与式培训的制约

    与以往的教师培训不同,参与式培训所要求的培训时间长、活动场地大、参与培训的人数也有限。而实际情况是,教师培训的任务急、时间紧、人数庞大。在组织培训时常有的问题是:

    问题一:培训班名额太多怎么办?

     参与式培训是通过每个参加培训的人员的积极行动来实现的,所以每次培训的参加人数不能太多,一般不要超过30人。如果人数超过30,就必须设计在培训中有更经常地分组活动,使大家在小组的氛围内有参与的机会。在培训人数很多时,培训所追求的参与应更多的是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思维,通过设置问题、发放活动卡、参与者的小范围短暂交流等活动情境促进参与者的参与。

     问题二:培训课程内容太多怎么办?

     培训的内容应如何确定?为什么会有这些内容?培训内容是否可以调整?不同的内容应以怎样的方式完成?这都是参与式培训过程中培训者与参与者共同不断反思的问题。面对大量的培训内容,培训的组织者应进行重新思考。毕竟教师是有文化、会思想的知识分子,教师的培训应是多样化的,集中与分散培训的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经验学习的结合是教师培训的组织策略。教师的参与式培训将培训的任务、目的明确,从而会使参与式培训摆脱内容的困扰。

     问题三:缺少培训设备怎么办?

     参与式培训是在培训中尽可能地发掘培训中的各种人力、物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参与式培训是培训的原则,也是培训中的问题。为了提高参与式培训的效果,利用音响设备、计算机及投影设备、录像设备等是必要的。但是参与式培训并不完全依赖于高新技术手段。在现有的条件下,传统的教育环境中的黑板、粉笔、墙壁、大白纸、水彩笔、剪刀、浆糊等都是能够进行参与式培训的有效条件。开动脑筋因地、因校、因人、因时、因设施制宜的设计和组织参与式教师培训是参与式培训的特点所在。

    总之,参与式教师培训是体现现代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一种培训理念,也是体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对教师培训要求的一种培训模式。作为一种教师发展的理念,参与式培训实践着促进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可持续发展者、自主学习者的目标;作为一种教师培训的模式,参与式培训表现为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培训方式方法。无论是教师的发展理念还是教师培训模式,参与式培训都实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教师的生活经验、教育行动为基础促进教师从教育的真实世界出发,多维度地体察、反思教育的本质,自觉走向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融合,从而使教师的生活品质在参与式培训的过程中、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得到提升,使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在培训中得以不断成长、发展、更新。

 
 

    主要参考文献: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张东操.新课程改革“参与式培训”掀起“头脑风暴”.www.5678edu.net

     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载: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3日第4版

     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刘占兰.让教师在参与式培训中主动发展与提高.载:学前教育2000年<3>

     李建平.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载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22日2版

     陈向明,傅道春,曾琦等.教育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教师通识培训”项目组培训资料(内部)

     www.ncct.gov.cn/,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网站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