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Language="C#" AutoEventWireup="true" CodeFile="7108.aspx.cs" Inherits="_Default" %>
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是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活动的国际社会的重要行为主体,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全球化日益发展,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现,中国作为国际社会日益崛起的一员,其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对国际组织的参与。国际组织和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是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关国际组织的含义、类型、发展历程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问题我们在必修课程《政治生活》的第四单元中已经有过专题介绍,这里不再赘述。以下,我们围绕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分别介绍中国与东盟、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联合国、中国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与世贸组织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与东盟 (一)关于东盟及其主要合作机制 东盟的前身是1961年7月31日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布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的成立。 东盟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个创始成员国外,文莱在1984年独立后即加入东盟,越南于1995年加入东盟,1997年缅甸和老挝加入东盟,1999年4月,柬埔寨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后一个加入东盟的国家。东盟的成员有: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10个国家。东盟10国的总面积有4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3亿(1998年统计数字)。东盟10个对话伙伴国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和美国。 东盟的宗旨是在平等和协作基础上共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同国际和地区组织进行紧密和互利的合作。东盟秘书处设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出版有《东盟常务委员会报告》、《东盟通讯》等刊物。 成立30多年来,东盟已日益成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 东盟首脑会议自1995年召开首次会议以来每年举行一次,已成为东盟国家商讨区域合作大计的最主要机制。为了早日实现东盟内部的经济一体化,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内贸易的零关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6国已于2002年将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降至0-5%。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4国将于2015年实现这一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东盟国家逐步认识到启动新的合作层次、构筑全方位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并决定开展“外向型”经济合作。“10+3”和“10+1”合作机制应运而生。 1997年12月15日,首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10+3)在马来西亚举行。东盟各国和中日韩3国领导人就21世纪东亚地区的前景、发展与合作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并取得广泛共识。在10+3合作进程中,外交、财政、经济、农林、旅游和劳动等6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已经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合作。 与10+3并行的是东盟分别与中日韩领导人(10+1)会议,即三个10+1合作机制。 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5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10+1)会议上,双方领导人达成共识,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授权经济部长和高官尽早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大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成为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资料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2003年02月22日) (二)东盟与中国关系:中国—东盟(10+1) 中国已同东盟所有成员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于1996年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 2000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中国—东盟10+1”会议上,各国一致同意成立专家组,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 经过一年认真全面的研究,专家组提出在今后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了双方经济部长的认可,并且提交2001年的“中国—东盟10+1”会议讨论。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和东盟领导人批准了专家组的建议,一致同意确定今后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并授权各国的部长和高官尽快就此开始谈判。 2002年11月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东盟10国领导人在出席东盟与中国 领导人会议后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是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里程碑,它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根据《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内容。其中货物贸易是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内容,除涉及国家安全、人类健康、公共道德、文化艺术保护等世贸组织允许例外的产品以及少数敏感产品外,其它全部产品的关税和贸易限制措施都应逐步取消。关于货物贸易的谈判将从2003年初开始,2004年6月30日前结束。同时,服务贸易和投资也将逐步实现自由化,关于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谈判将从2003年开始。在经济合作方面,双方商定将以农业、信息通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促进和湄公河流域开发为重点,并逐步向其它领域拓展。协议还对未来自由贸易区涉及的贸易规则,如原产地规则、争端解决机制等内容做出了原则规定。(资料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2003年02月22日) 二、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 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举行会晤,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布在“上海五国”机制基础上建立新的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等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各方决定在北京设立组织秘书处。 作为上海合作组织的首倡国之一和积极推动者,中方积极参与了组织框架内的各项活动,为其发展和壮大提出不少建设性主张和原则,做出重要贡献。 三、中国与联合国 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6月25日,通过了《联合国宪章》。6月26日,中、法、苏、英、美和其他多数签订国递交批准书后,宪章自动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1947年,联合国大会决定,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义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于全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到2002年9月,联合国共有会员国191个,其中创始会员国49个。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在瑞士日内瓦、奥地利维也纳、肯尼亚内罗毕、泰国曼谷设立办事处。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一贯坚持原则,主持正义,在联合国和国际舞台上享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当前,联合国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什么作用,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反对霸权的主张,强调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协调与合作,以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四、中国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 APEC)是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因冷战结束而趋向缓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渐成潮流。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显雏形和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等背景下,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1989年1月提出召开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相互间经济合作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东盟的积极响应。 1989年11月6日至7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这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1991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韩国汉城通过了《汉城宣言》,正式确立该组织的宗旨与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 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APEC。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为官方论坛,秘书处对其活动起辅助作用。其议事采取协商一致的做法,合作集中于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等经济领域。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的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5%,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5%,贸易额占46%。这一组织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到目前为止,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和越南。其中,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美国等12个成员是于1989年11月APEC成立时加入的;1991年11月,中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加入;1993年11月,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加入;1994年智利加入;1998年11月,秘鲁、俄罗斯、越南加入。东盟秘书处、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和太平洋岛国论坛为该组织观察员,可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及其以下各层次的会议和活动。APEC接纳新成员需全部成员的协商一致。1997年温哥华领导人会议宣布APEC进入十年巩固期,暂不接纳新成员。 亚太经合组织的正式工作语言是英语。经过多年的发展,亚太经合组织形成了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级会议、高官会及其下属委员会和专题工作组、秘书处等多个层次的工作机制,涉及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宏观经济政策对话等广泛的合作领域。其中最重要的是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会议形成的领导人宣言是指导亚太经合组织各项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亚太经合组织会标于1991年起开始启用,呈绿、蓝、白三色的地球状。会标不仅代表亚太经合组织这一重要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也代表着亚太地区的希望和期待。会标的含义:地球用太平洋这一半代表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绿色和蓝色代表亚太人民期待着繁荣、健康和福利的生活,白色代表着和平与稳定;边缘阴影部分代表亚太地区发展和增长富有活力的前景;中间是白色的APEC四个英文字母。〔资料来源:新华网《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简介》2005年11月17日〕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自1991年加入APEC以来,积极参与APEC的各项活动,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APEC有关成员双边关系的发展。自1993年起,中国国家主席出席每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有针对性地在会上提出中国的主张和原则立场,为会议的成功发挥了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五、中国与世贸组织 1994年4月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在法律上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处于平等地位。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它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世贸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该组织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长;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大幅度削减和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并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总部设在日内瓦莱蒙湖畔的关贸总协定总部大楼内。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组织成员共140多个。 早在1947年7月举行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与会各国就已经设想在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时,成立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从而使它们成为二次大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货币-金融-贸易”三位一体的机构。1947年联合国贸易及就业会议签署的《哈瓦那宪章》同意成立世贸组织,后来由于美国的反对,世贸组织未能成立。同年,美国发起拟订了关贸总协定,作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临时契约。1986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启动后,欧共体和加拿大于1990年分别正式提出成立世贸组织的议案,1994年4月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才正式决定成立世贸组织。 该组织作为正式的国际贸易组织,它的职责范围除了关贸总协定原有的组织实施多边贸易协议以及提供多边贸易谈判场所和作为一个论坛外,还负责定期审议其成员的贸易政策和统一处理成员之间产生的贸易争端,并负责加强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作,以实现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 世贸组织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是部长会议,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下设总理事会和秘书处,负责世贸组织日常会议和工作。总理事会设有货物贸易、非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三个理事会和贸易与发展、预算二个委员会。总理事会还下设贸易政策核查机构,它监督着各个委员会并负责起草国家政策评估报告。对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每两年起草一份政策评估报告,对最发达的16个国家每4年一次,对发展中国家每6年一次。上诉法庭负责对成员间发生的分歧进行仲裁。 世贸组织成员资格分为两种,即创始成员和新加入成员。创始成员必须是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世贸组织在接纳新成员时,须在部长级大会上由三分之二多数成员投票表决通过。 自1986年中国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以来,中国为加入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做出了不懈努力。2001年1月到9月,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举行了4次会议,完成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多边谈判并通过了中国加入的法律文件。同年11月9日至14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率团出席会议,11日,中国签署了加入议定书。12月19-20日,中国作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国出席了世贸组织总理事会。
当前全球化日益发展,国际组织地位和作用愈加凸现,中国作为国际社会日益崛起的角色,其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对国际组织的参与。对中国来说,参与国际组织可谓风险与机遇同在,成功与失败共存。加入国际组织对中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它考验中国对各类国际组织的理解程度和认知水平;考验中国坚持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勇气和决心;考验中国处理多边国际关系的能力和实现多种利益的技巧。相对双边关系而言,这种考验更为集中,更为复杂,也更具有挑战性。 中国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实现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不仅需要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加大参与国际组织的力度,同时也需要以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当今国际组织有一个系统全面地认识,对自己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把握,对中国与国际组织之间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和理解,对未来国际组织的发展趋势及其走向做出合理的推测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完整系统的参与国际组织的战略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