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第四章 --> 第一节 -->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国内普通人群高。这一结果推翻了我们研究前的假设。在研究前,我们曾假设,我国中小学教师目前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工作复杂、负担重,其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比较差。但结果却正相反。本研究的结果与Horrochs(注:H?O?Lingre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the classroom:Johnand wiley sons, 1976.)等人1970年的大样本研究结论一致, 也与国内学者自在(注:自在等:《基层中小学教师SCL-90 评定结果的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第7卷第2期。)等的小样本研究结论一致;但与王玲(注:王玲:《生活事件、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广州、澳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及高峰(注:高峰等:《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3期。 )等的研究结论相反。之所以如此,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首先,近几年,特别是近两年,国家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以及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则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教师法》的颁布,更使教师的一些权利得到法律的保护,使教师感到有法可依,获得了心理上的安全感。
  其次,可能与所选被试的地区不同有关。Horrochs等的大样本研究所选被试的地区属于何种类型,我们无法从其研究中得知,但自在等的研究所选的被试为江西、浙江等地的经济不甚发达地区,这与我们所选的被试所在地区基本一致。陕西省属全国经济欠发达省份,尽管铜川市经济发展在陕西省属中上水平,但就整体而言,它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类地区的教师的生活节奏,所面临的竞争受该类地区整体生活节奏和竞争的制约,而且这类地区的教师所面临的应激源相对较少,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王玲及高峰等的研究从反面支持了我们的观点。
  再次,可能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尽管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相对较低,物质生活状况较差,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使其有可能获得比其他职业更多的心理满足。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体验到痛苦烦恼,但更多的是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心理上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师劳动是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相结合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教师个体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而很少受他人的影响,工作中的压抑感也就较少。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的职业生活应愉快、健康、乐观,使教师不得不随时调节自己,并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此外,从知识层次上讲,教师是社会中知识层次较高的人,他们洞察个人和社会的能力较强,懂得利用心理卫生知识去调节、调整自己的心态,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
2.不同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尽管从总体上来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就教师内部而言,不同群体的教师心理健康有差异。
  ①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不如小学教师。这主要是由于中小学的任务及教育对象的特点不同造成的。例如小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师自尊的需要。中学教师面临升学率压力、中学生心理的闭锁性增强及形成逆反心理等,这就在无形中增强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很多教师为此忧心忡忡,欲罢不能,欲干无招。
  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比男教师差,这可能是传统的文化意识影响的结果。“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女教师承受着比男教师更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负担。她们既是学校中的主体力量,又是家庭中的主妇。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她们在心理上出现不良症状的机会较多,心理健康状况也比男教师差。
  ③不同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我们的研究显示出中师学历的教师心理健状况最好,这是因为,我们随机抽取的几所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均为中师,教师之间不存在学历上的比较和竞争,更不会因学历层次不同而产生心理压力。故而,我们在此仅就大专与大学两个学历层次加以分析和讨论。在中学,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有教师学历不同的问题,而学校在具体分工时,往往让学历层次高的教师给重点班上课,而让学历层次低的教师给普通班上课(尽管国家一再强调不应分快、慢班,但各学校都实际上存在着这样的班),而且直接把升学率与奖金、福利挂钩。这样,即使学历层次高的教师感到领导的信任和器重,又因升学的压力、工作负担太重而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同样,学历层次低的教师既为自己不能带重点班、领导不信任而产生烦恼、压抑,又在实际上减轻了自己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有些方面又较低的原因。从整体比较而言,大学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大专学历教师高的事实又说明,学历层次的高低确实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学历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层次和能力的高低,知识层次越高的教师,越能站在较高的层次上去看待社会、洞察人生,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的较准,不易产生心理障碍,而且,即使在心理状态不佳时,他们也能相应地采取措施,自觉地加以调整。
  ④担任过班主任与从未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不如没有担任过班主任的老师,但二者在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上并无显著差异。
  ⑤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随增龄而增高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加,社会阅历的扩大,个体在思想上、行动上逐渐接近社会的要求,对人生、社会、家庭以及社会上的其他问题都能产生比较正确的看法,看到社会的光明面多于黑暗面,并逐渐认同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随着个体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完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个体就会产生相应的社会顺从,自觉地按照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行动,感到心安理得,而不是压抑。
  25岁以下年龄组的教师刚参加工作,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模糊,心理上还未完全准备好,对教师角色的适应较差,又无教学经验,心理上难免犯怵,焦虑、恐怖等消极体验就应运而生;从社会化进程来看,此期正是个人解决婚姻问题的时期,恋爱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都有可能造成他们对人生、社会以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消极看法。我们不能不承认,由于教师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尚不够高,加之许多教师在较偏僻的学校工作,虽然对配偶的文化、性情等要求较高,但往往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26—35岁年龄组的教师经过前一阶段的短暂适应,对教师职业有了较正确的认识并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教师职业的情感体验,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学校中属挑大梁的人物;从社会化进程来看,此期他们的社会角色较多,具有温暖和睦的小家庭,生活比较稳定,孩子又小,不存在升学和就业的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师年富力强,志得其意,虽然学校对其委以重任,但他们感到的只是领导的器重和信任,而无工作的压力感。因此,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36—45岁年龄组的教师,虽然年富力强,但经过前一阶段的磨练,在体力和精力上已不如前一年龄段的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丰富,学校往往委以重任,使他们既感到领导的信任和器重,又感到体力精力不支,身心俱疲;从社会化进程看,这一阶段的教师面临的家庭问题较多,既要赡养老人,又担心子女的升学和就业问题;既要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又要应付家庭中的琐碎事务,心理压力较大。因此他们的心理问题较上一阶段的教师多,心理健康水平不如上一阶段的教师;  46岁以上年龄组的教师是学校中的老教师,经过前半生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经过岁月的蹉跎,他们的健康状况较差。他们处于既想承担重任,又担心身体不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心理中;从社会化进程来看,这是个体社会化的较高级阶段。同时人到黄昏,面临着退休,家庭、子女等一系列问题都不断地扰乱其平静的心态,尽管他们此时人在工作岗位上,但焦虑、抑郁等情绪都早已萌生。此外,更年期就处于这一阶段,更年期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使他们郁闷、烦躁等。因此,这一阶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尽管比第一阶段即青年组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高,但又次于中年阶段的教师。
结论
  1.本研究的 320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国内普通人群高,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被试所在地域的综合影响最大。
  2.不同群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或不显著的差异,说明不同群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一。
  3.要想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实现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你身边的老师是否出现过一些异常的行为?你了解他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吗?

 
 
<1><2><3><4><分析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