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所在位置: 第一章 第四节: 多版本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比较分析和教材的使用

各版本教科书的特点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于 2002 年 5 月正式出台的,已出版了几个版本的前两册的教科书,目前这些教科书仍处于试验阶段。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各版本的教科书,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尤其是在以下两方面:

1 、各版教科书都选取了贴近儿童生活的题材和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各版本教科书的第一册为例,在三年级上学期各版本的教科书都不约而同地将切入点放在了学生们最为熟悉的“家庭”主题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 ( 三年级上 ) 》第一单元为 “ 温暖的家”,分成了“我长大了”、“爸爸、妈妈养育我”、“我懂事了”、“健康生活每一天”四个主题。“我长大了 ” 主题首先通过呈示许多真实的照片,引发学生们交流自己的成长经历,由一篇“妈妈的心里话”作为结束,将学生们的注意力自然地由自己的成长,转移到了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爱,过渡到了第二个主题。“爸爸、妈妈抚育我”主题中,教科书主要是通过让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和记录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认识到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并将这种感情用书信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我懂事了”主题中,教科书又将孩子的注意力重新引回了自身,由发现、交流爸爸妈妈为自己做 r 哪些事情,发展到明确自己应该为他们、为家庭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后一个主题“健康生活每一天”,将孩子们的注意力放到了家庭生活中的文明礼貌、节约和安全问题。

    又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 ( 三年级上 ) 》第一单元 “ 我生活的舞台”,首先也是从学生们最熟悉的“家”人手,以“人人都有自己的家”导人,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彼此的家庭生活中。教科书中首先呈现了家长们在出差时、亲友返乡时和身处异地的人寄信时的几组图片,展示了不同的人对于家的思念,并以提问“你什么时候会想家”引发学生思考,调动自己对于家的感情。接下来,教科书还进一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画笔表达出对于家的感情。第二主题“我爱我的家”引导孩子们将对家的印象和感情进行进一步的升华,通过呈现家庭中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娱乐,相互关心,偶尔也会存在的小矛盾等图片,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别人的家、讲讲自己的家,来发现和理解家庭的共同特征,及相互关心的亲情。在此基础上,教科书中呈现了一些孩子从婴儿到少年的照片,让学生们交流自己名字的由来、寄托了家人的什么愿望,并谈淡家人养育自己成长的故事;开展活动,调查长辈们儿时的家庭生活。通过这样做,教学活动能够很自然地激发学生们对于家的归属感,对于家人的感激和爱戴,以及对于当前生活的珍惜。在结束了对于家的认识之后,教科书将教学重点转向了学校和社区。

    在这些主题中,涉及的德目主要都是: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德目的展开都是紧紧围绕着学生们自己的家庭生活展开的,其中涉及的情节和场景都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已经经历过和正在体验的。而且,教科书中没有任何“应该… … ”、“必须… … '”的语句,都是通过图示、提问等形式,引发学生自己发现和思考,注重“活”的道德价值观的培养。

2 、各版教科书都非常注重引导孩子从自己的观察、经验出发,了解周围的生活和社会,自然地生发出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以此进行有实效的道德价值教育。上文中所提到过的两个版本的教科书都非常注重学生自己的经验,非常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和思考身边的各种现象,自然而然地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能力。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版的三年级上册“温暖的家”单元中“妈妈的一天”和“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栏目就很好地体现了编写者的这种思路;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我生活的舞台”中也是从引导学生们观察、回忆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生活体验为切入点,进行教学。    

    同样,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也非常重视学生们对于自身体验、经历的表达。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温暖的家”中,教科书就要求学生自己了解和交流自己和家人名字的由来、表达自己对于家庭的承诺、记录父母一天的工作、列出自己要做的事情、了解父母的心事、写下对于父母的关怀等等。旨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加深对于父母的感情。辽海出版社所出版的《品德与社会 ( 四年级下 ) 》第一单元 “ 生产与我们息息相连 ” 中,就是围绕着让学生亲身调查大豆如何经过生产、加工过程来到餐桌上展开的,其中包括了对于农民、工人、销售人员、采购人员及厨师等各行各业的人的观察和了解,涉及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基本运作知识。最为关键的是,相关的知识都是学生亲身体验、经历和获得的,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自然地产生对于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尊重,以及对于劳动成果的珍惜。

 

上一页    下一页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的特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