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所在位置: 第二章 第五节:课程的教与学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注儿童,引导儿童,和儿童共成长

    人们常把老师比做 “ 孩子王 ” 。要求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从他们的视角观察生活,用他们的方式探究生活,帮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认识生活,辅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使我们的教学走进孩子的经验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和理想世界。同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孩子各个年龄段的学习特点和心理、思维、语言、情感的发展水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使自己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始终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激发起儿童的兴趣,成为有效的教学。避免传统课堂中出现的“说教”和“灌输”,生硬的要求儿童用成人的方式、眼光去认识和理解世界。而始终用儿童的思维教育儿童,用儿童的方式引导儿童,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和关注。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上,对于这样的学习主题,教师往往会给孩子讲几个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号召他们关心残疾人,向残疾人学习。可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的,因此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了真正让孩子们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产生尊重、友爱残疾人的情感。我把孩子们引向了残疾人生活的各个角落。当他们看到特教中心的聋哑孩子如何在老师的帮助下艰难的说出一句话,当他们亲手触摸到那本无字的“天书”,当他们了解到一个盲哥哥为了学会按摩、自己挣钱把眼睛治好,每天四点钟就起来练习指法……他们真正发现残疾人原来是这么了不起。所以,当儿童真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社会,当儿童的思想认识真正来自自我的感悟和体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文化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命历程。同时在和孩子们一起调查、参观、访问的过程中,教师也和他们一起真正走进了残疾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被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深深地打动了 , 使教学过程也成为自己成长和提高的过程。

 

 

上一页    下一页    淡化教育痕迹,追求 “ 润物无声 ” 的意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