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第二章 盆景的品评和欣赏>二节 树桩盆景的各种艺术流派介绍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三)苏派盆景及其风格

有2500年建城历史的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丘陵连绵,河汉密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宜于植物的繁殖与生长,为树桩盆景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

苏州既是一座独特的水城,又是一座集东方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园林城市,自古以来就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声誉。苏州城区水道纵横,桥梁交错,过去有水道近百公里,现在也有40公里;过去有桥梁325座,现在仍保存一百多座。唐朝诗人杜苟鹤的送友人游吴一诗写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左宫闲地少,小巷水桥多。夜市赏菱藕,春船载绩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从中可以窥见当时苏州的风貌。由此地域环境孕育的苏州方言,发音绵软,一语三转,因而被称作吴依软语。与朱文长《琴史》中所指出的蜀百躁急,若激浪奔雷迎然不同。

苏州曾有园林(和庭园)220多处,历经战火,至今尚保存60多处,开放的也有二、三十处。苏州的园林与其他城市豪绅富贾的园林有所不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大多出自当时文坛名士之手,因而体现了高度的艺术素养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如拙政园,原为明朝御史王献臣弃官还乡后所建,其园址曾是唐朝诗人陆鲁望的故宅,环境清幽,淡泊自然。以在建筑布局上出类拔革的留园,初为明朝太仆徐泰的私家花园,后归清朝布政使刘蓉峰修尊改建为寒碧山庄,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唐末吴越广陵王钱元燎的池馆沧浪亭,到北来为诗人苏舜卿购得,后又成为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故称韩园,溪水潆回,清幽古朴。如此等等,可以说每一座园林都与文坛名士有。园林艺术与盆景艺术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姊妹,苏州园林建筑的高度成就,必然对苏派盆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尤其是这些园林的创建者,有不少就是盆景艺术的爱好者、制作者。

苏州不但是一座商业城市,更重要的还在于是一座文化城市,文物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名声之大,在全国也不多见。从唐朝初年起,苏州就是江南地区的文化活动中心,诗文书画蜚声全国。三国时期有陆逊,晋代有陆机、陆云,盛唐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都做过苏州刺史,晚唐有陆龟蒙、皮日休,宋、元以后出自苏州的文坛名士更多,尤其是明朝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主将的吴门画派,对苏州盆景的艺术风格影响更为深远。从苏州人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可以看出,当时苏州的树桩盆景已仿照著名画家的画意、著名诗人的诗情进行创作,追求诸如云林山树画意之类的艺术境界《姑苏志》:虎丘人善于贫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苏州近代著名作家、园艺家周瘦鹃就曾指出:我的盆栽,一方面出自心裁的创作,一方面是取法乎上,依照古人的名画来做。先后做成的有唐寅的《蕉石图》、沈石田的《鹤听琴图》、夏仲昭的《竹趣图》和《半窗晴翠图》、清王烟容的《新蒲寿石图》等。

苏派盆景

  苏州盆景历史悠久,名家辈出,树种以榆、雀梅、三角枫、石榴、梅等落叶树为主。苏州、常熟一带传统的桩景形式规则式居多,树干直立微曲,左右互生六个圆片称六台,向后伸出三片称三托,再有顶上一片称一顶六台三托一顶的桩景多成对放置称十全十美,多一片少一片都不行。

上面二个作品在制作手法上与苏派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右图。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