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网络课程

 

(第六章)第三节  品德的培养

 

    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的教育培养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品德的心理成分,品德的培养应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道德认识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道德认识的形成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信念的确立。

    ()道德知识的掌握

    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是从个别到全面、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研究表明:小学生对“道德高尚”的理解有三种水平:(1)个别现象:即认为“不打人、不骂人”是道德高尚;(2)比较全面,但仍很具体:即认为不仅要“不打人、不骂人”,还要“关心集体”等;(3)深刻、抽象的理解水平:即认为“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敢于与坏人坏事做斗争”。

    道德知识和概念的掌握比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要复杂和困难得多,因为道德概念不仅是一种知识,还涉及到行为;另外,在道德学习上,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常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道德知识的掌握要依赖以下条件:

    1.使学生获得感性的道德经验。学生只有通过本人或在集体的实践中证实并体会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时,才能理解道德要求的真正含义,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道德概念的抽象。

    2.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道德教育上保持一贯和一致。学校要给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道德规范,并使这种道德要求前后一贯,不能今天一个标准,明天变成另一个标准。学校的道德教育还要和家庭、社会取得一致,使学校的教育效果在学校以外的环境中得到巩固和加强,而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抵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稳定的是非善恶标准。

    (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评价能力是依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的能力。

    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是:(1)从重复老师或别人的评价过渡到自己独立做出评价;(2)从依据行为的直接效果为标准逐渐转向对行为动机的分析;(3)从评价别人的行为到分析自己的行为;(4)从片面的评价到全面、客观和正确的评价。

    为了促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道德评价的示范,经常利用典型事例为学生做出简明而正确的评价,班杜拉和麦克唐纳曾以5-11岁儿童为被试做一实验,让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时,交替看一个成人道德评价榜样如何进行评价,结果与没有榜样组相比,有成人榜样组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显著提高。

    (2)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评价的实践。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如课堂教学(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等)、班团队会的讨论、三好学生的评选等,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提高道德评价能力。

    (3)注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会评价别人的行为,而且还要引导学生由对别人的评价过渡到对自己的评价,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通常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

    (三)道德信念的确立

      学生不仅要知道道德规范是什么,不仅要能运用规范进行是非善恶的评价, 而且还要坚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并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这便是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坚定的道德意志三者的“结晶”或“合金”。道德信念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生的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三个时期:

    (1)无道德信念时期。小学一、二年级或10岁以前的儿童,道德思维能力差,具体形象的感性知识占主导,一般只有简单、直观的道德概念或自发的道德情感或带有盲目性、单纯的道德行为,即只有道德信念的某些成分,而没有真正形成道德信念。

    (2)道德信念萌芽时期,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中,部分人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但不够明确和稳定。

    (3)道德信念开始确立的时期。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确立比较明确而稳定的道德信念。但学生的道德信念形成存在个别差异,有的形成,有的没有形成,形成的速度有快有慢。

    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单纯从道德认识一方面入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在实践中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主    页  教师简介  课程简介  在线学习  案例实验  教学大纲  学习资源  影音资源  思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