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社会学习理论观点

 

    行为的强化与模仿--学习和社会学习理论观点:

    学习理论来自于行为主义学说,来自于许多著名学者的研究结果,如巴甫洛夫(PavLovIP.)、华生(Watson,JB.)、斯金纳(SkinnerBF.)、赫尔(HullCL.)、多德拉和米勒等(Dollard,J and MillerNE)。根据学习理论,人类大多数行为是习得的,即通过学习所获得。

    按照斯金纳的观点,人格只不过是借助操作条件反射加强和形成的行为模式。对操作条件反射的简单理解是:当某种行为发生后(有意或无意的行为),给予一个强化(如鼓励或奖赏),则这种行为则会被加强或增加。强化在行为习惯形成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儿童阅读兴趣的形成,当儿童拿起一本书时,便给予鼓励、表扬,当他尝试辨认书中的内容(画或字)时,也给予赞赏,给予他较多的注意,与他一起辨认,给他讲解书的内容(讲故事)。多次重复,儿童受到激励,体验到乐趣,兴趣也就逐渐形成了。

    从婴幼儿开始,我们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那些受到父母或社会肯定、强化(赞同、表扬、支持)的行为便保持下来,形成相对固定的行为特征,而那些没有得到父母和社会赞同的行为则可能消退。

    另有一个关于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和良好行为习惯变化的例子。有一个6岁男孩,养成了对父母发号施令、支配、不合作等不良行为习惯,解决的措施是指导父母在孩子表现出(有意或无意)任何合作的行为时,给予积极强化,表示赞同和支持,而当他发号施令,支配人时,不予理睬。数周后,男孩与父母的合作行为明显增加,而发号施令、支配行为几乎减少至零。

    多德拉和米勒提出了童年时代四个关键时期的学习和训练对未来人格的影响,以下是他们的观点:

  1.婴幼儿的喂食时期情境:饥饿需要得到满足的条件会被习惯并泛化,影响将来人格。如当儿童常处于主动状态下喂食(主动被强化),他们有可能成为积极主动的人。如果儿童常在被动状态下喂食,则他们可能成为被动或感情淡漠的人。如果在喂食情境中母亲总是严厉和对儿童态度不好,则他长大后可能会讨厌别人、回避别人。如果儿童在饥饿时常被单独丢在一旁很长时间,他们可能会发展为害怕孤独。

    2.排便训练时期:如果父母对儿童不能控制大小便的反应是否定的,那么儿童可能难以区分父母不赞成的是他们所做的事还是对他们本身。如果儿童接受父母的这种否定态度,就会产生内疚、自卑的情感,对人格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3.早期的性教育:性教育常常与儿童早期手淫或玩弄生殖器官有关,在多数情况下,这种行为会遭到斥责或惩罚,伴以""""等言语。由此产生对性观念和性活动的惧怕或变态心理。

    4.童年期的攻击行为:在童年期遭受挫折的常见反应是攻击。然而,攻击行为常会受到反对和导致惩罚。于是,儿童容易置身于一种趋避冲突中,一方面他们有攻击的想法,另一方面他们因害怕惩罚而压抑自己,而发展出过分的被动。

    因此,在这四个关键时期,理解儿童、注意引导和训练方法,对将来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对学习理论加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有班都拉(Bandura,A)和米歇尔(Mischel W),他们指出,行为不仅是从直接的经验,而且从观察中获得,即观察学习。

    在观察学习中,观察对象为榜样,观察过程为效仿,榜样的作用和效仿活动对人格形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研究表明,观察到榜样因攻击行为而得到酬赏的那些儿童,之后也会效仿做出那些攻击行为;而观察到榜样因攻击行为受到惩罚的那些儿童,则不会做出攻击行为。

    在学习活动中,人是主动的,行为发生不仅与外部的强化关联,还与内部的、自我强化关联。我们学会订出适当的目标,学会以自我赞赏来酬赏自己,或以自我批评来惩罚自己。造成酬赏效果的行为反应被保留,未造成酬赏效果或造成惩罚效果的行为被修改或丢弃。因此,行为不全然受环境或外界调整,而受到个人经验、态度、情绪、期望和自我强化等因素影响。

    所谓自我强化是指个体已经建立了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当他的行为符合这个准则时,就自己奖励自己;违反这个准则时,就会自己责备自己。由于个体形成了这样的自我调节方式,就不一定依靠外界的强化。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行为发展中的重要性,不仅环境在塑造人,同时人也在影响环境的作用,这些观点使我们对人格形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相关链接:

社会学习理论概念

班杜拉等心理学家的社会学习理论

简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犯罪的社会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