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一章 >> 第二节 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理解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的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20世纪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使得生灵涂炭,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在我国,由于对长江上游森林的盲目滥伐,致使1998年爆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而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食又导致2003年非典疾病的出现和蔓延。可见,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政治生活的专制、不民主,是会遭天遣的。另外生态危机存在潜伏期,且不易被人们觉察,但一旦爆发很难在短时期内解除。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动态过程;而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和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必然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从可持续的观点看,社会发展、国民财富不应仅仅用经济建设的成就来衡量,还应考虑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生态平衡。因为生态平衡的破坏最终必将导致对经济建设的破坏。
我们的家园---地球,,经过60亿年的演化,形成今天具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的生物世界。所有生命的发生、发展和进化,都是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运动的结果。地球上的水、空气、土壤、阳光给生命的存在创造了最基本的环境条件,各种生物在这里生存,繁殖、死亡,循环往返,繁衍不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自然生态系统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的各种因素基本上是协调稳定的,无论从外部加进或减少其中某一重要因素,使物质和能量的输出与输入发生改变,或超出它本身自动的调节能力,就可能使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遭到破坏。在生产活动中,由于人们对生态平衡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缺乏正确的理解,忽视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对大自然的反作用认识不定,因而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仅从眼前利益出发,不合理地开发,造成生态失调,破坏了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只要人类充分认识和掌握生物调节机理,积极地创造生物种群自身修复能力的合适条件,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原先已经失调或破坏了生态平衡仍然可以重新恢复起来。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态学家认为,一个物种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如果不受同类物种的竞争、食物数量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就会无节制繁衍,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威胁,甚至反客为主,造成当地土著种类的绝灭。外来物种的入侵,其带来的损失不仅是一种物种的增加,而是危及原已稳定安全的生态系统,其带来的损失有时是难以估量的。据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称,这三个国家每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达1 500、1 300和800多亿美元。如果再加上由于外来物种造成的物种丧失、群落失衡和景观破坏等的损失,代价是无法估量的。生态系统脆弱区处于生态体系的建立和调整过程中,稳定性差,生态系统不完善,容易造成生态缺位现象。外物种的不科学引进会引起生态系统失衡,加剧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经济的全球化会使物种的交流增加,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将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这就要充分考虑物种的分布和引进问题,使物种分布在其适宜而对人类、生态环境有益的范围内,而不是盲目的"人有我也有"的狭隘资源观,实现全球资源共享和合理交流,将是减少生态危机的关键措施。
许多有意引进的物种是和人类利益相关的。农业、林业、养殖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观赏目的引入外来种,这些外来种称为入侵种。例如我国作为饲料引入来自南美的凤眼莲,在水面上疯狂生长,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伤害,政府为了治理耗费巨资,1991年我国打捞凤眼莲费用高达1亿元。外来种的引入应考虑到长远利益,不能只为眼前利益牺牲生态环境,需要花费更高的代价去补偿。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能否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仅关系到某些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与生存。因此,人们要弄清自然环境中各类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它们的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地使它们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