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一章 >> 第一节 生物入侵的概念和理解
第一章 生物入侵的概念
生物入侵 (biological invasion) 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生物入侵不仅仅是科学问题,也成为国际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生物入侵涉及的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其他环境和化学污染所不及的。生物入侵被公认为是生境破坏之外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二导因。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内外贸易频繁,生物入侵的几率加大,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传入我国,有多少已建立种群并带来危害,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都是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
生物入侵是个复杂的链式过程。外来物种转化成为入侵种要经历引入、定居、建群、扩散和爆发等环节。有学者把生物入侵的各个环节划分为三次转移:第一次转移即从进口到引入,称为逃逸;第二次转移即从引入到建立种群,称为建群;第三次转移是从建群到变成经济上有负作用的生物---入侵种。详细的如下图所示:
但是每次转移遵循"十分之一法则",成功转移的概率在5%-20%之间,大概10%左右。外来种入侵定居者是少数,入侵个体面临着恶略的气候、天敌的捕食等定居失败,即使少数个体成功建立了小种群,新建的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一般比原产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限制了种群增长,降低了种群存活率,这是生物入侵过程中种群发展的瓶颈阶段,对此阶段实行严格的、科学的监控。
事实上,每一种入侵种生物都有其自身的入侵特性,扩散过程也不尽一致,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准确阐明每一个入侵过程。大致分四个过程:1:传入期:外来种刚刚传入新的地区,开始适应传入地的气候和环境,依靠有性或无性繁殖形成新的种群,但尚未建立起足够定植的种群。这个时期通常较短,但此时如马上采取人工或机械控制往往能够根除外来种,是防止外来种危害的最佳时期。:2定植期:由于经过一定时间对本地气候、环境的适应和一定的种群数量的扩增积累,已经适应本地气候和环境,开始归化为当地种。在这个时期虽然难以根除这种外来种,但仍然可通过人工、机械或化学及生态的方法控制外来种的蔓延,也是控制的理想时期。3停滞期:很多外来种定植后并没有马上大面积扩散、入侵,而是表现为“停滞”状态,例如薇甘菊在80年代初传入广东,但直到近2、3年它才开始造成危害。在停滞期内,外来种虽然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区域,能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但并没有形成“暴发”的态势。这与外来种自身的繁殖特性和气候特性有关。如果植物产生大量种子需要的时间较长,有性繁殖周期较长,适应于种子发芽的气候周期年数较多,则停滞期就较长。一般来说,草本植物停滞期短于木本植物。停滞期是外来种是否会带来危害的中间过渡阶段。在停滞期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仍可避免外来种带来大的危害;但如果错过了停滞期进入扩散期则危害将不可避免。4扩散期:在此时期,由于外来种形成了适宜于本地气候和环境的繁殖机制和强大的与本地物种的竞争机制,种群扩张不可避免。由于大量种子进入成熟阶段,很容易借助一些外在的扩散条件,从而大肆传播蔓延,形成“生态”暴发。在这个时期,采取任何防治措施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效果,而且,如措施不当(如指导不当的人工防治),反而会进一步促进其扩散,只能树立长期控制目标,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恢复天敌自然控制作用,同时辅以化学、机械和替代控制的综合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