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第二章 >> 第二节 孟子护教——儒家思想的完善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政治主张源于孔子的仁学,因此其政治主张被称为“仁政”。孟子认为,凡人皆有善心,那么在现实政治中就应该把仁义之心推广到全社会,“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其仁政主张就是所谓的“王道”,儒家认为: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王道,所谓“圣王之道”。

     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说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减轻人民负担,遵循自然规律,人们丰衣足食,虽死无憾,这就是“王道”。孟子还主张“制民之产”让百姓有一定的基础去生活使之“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之而之善。”人们首先能活下来,然后才能谈仁义。民有恒产,就有了实现王道的物质基础。王道的实质就是保护百姓的一般生活,维持小农生产的相对稳定,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社会的稳定是其他一切发展的前提。因此孟子特别提醒国君们要注意本国的经济生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豸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其天,勿夺其田,数家之口可以无饥矣”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八口之家,耕织并重,不夺农时,减轻剥削,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

     孟子十分重视民众,在《孟子•尽心下》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在当时看来很“大逆不道”的话却包含了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在孟子看来普通民众理应在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民心的向背关系到了国家的兴亡,“桀纣之失天下也,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的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重视民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像桀纣那样的暴君,民众有权反抗。

     在政治上,孟子反对法家的严刑峻法,主张宽刑薄役。在教化民众方面,孟子与孔子的目的相类似,他们认为教育应当起到启迪民智的作用,即启发民众道德上的自觉,“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在选拔人才方面,孟子认为应当选拔贤能,这与墨家的“尚贤”有着相同之处。不过,在选拔人才方面,孟子认为应当实行民主,同时统治者还要有自己的主见。“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孟子还反对战争,认为战争都是不仁的,这与墨家的“非攻”思想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上一页   第4页  下一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