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能力方面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在课程具体目标中则具体化为“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关于以往的教学大纲中列入的“学会解剖动植物”等技能,考虑到不是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的情感,就未列入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初步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作出假设的能力(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制定计划的能力(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实施计划的能力(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得出结论的能力(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能力(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等。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积累经验材料的方法(观察、调查、实验等)和进行理论思维的方法(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模型等),以及数学方法、黑箱方法等。课程目标中强调的是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实际上是指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提出问题”包括发现问题和对问题的表述。“作出假设”应当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注意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要针对作出的假设进行,检验假设可以通过实验,也可以通过观察和调查以及收集资料来进行。应当避免出现探究的程式化倾向。

“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前者指通过事物的具体形象,使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后者指借助比较、分类、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等,抽象出事物的根本特征,进而反映出事物的本质。

    初中生物教材加强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事实上,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是科学认识客观世界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们对于学生今后在科学研究或其他各种行业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应用生物学基础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这些内容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的世界观,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之,加强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教育,有助于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返回“课程总目标”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