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第四章 英汉习俗文化比较研究 > 第四节 宴客习俗
  第四节 宴客习俗
 
 

4.中英宴客习俗的差异

上面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英语国家的宴客形式和他们的待客之道。由此我们自然地也会意识到了中西宴请礼仪的一些差异。

 首先我们不难看到的一大差异是,西方的宴客形式,从正式到非正式,远远多于中国。从传统习俗上说,中国人请客,不论是在餐馆还是在家中,更重视比较正式的宴客形式,主人和客人按长、尊、主、次围桌而坐,满桌丰盛的酒菜,主人频频劝酒,客人谦让礼到。中国人觉得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另外宴客时崇尚热闹欢快的气氛,讲究面子排场。遇有婚宴、寿宴等大的宴请活动,主人往往邀请数十人或上百人赴宴,酒席要开十几桌或几十桌,并有传统乐队助兴,到处是酒香饭味,划拳行令之声不绝于耳,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宴请时讲排场是一种陋习,但要改变也需要时间。比较随便的形式则是主人邀上三五知己,到家中由女主人炒几个菜,小酌一番。这种随便的宴客形式不讲究礼仪,不讲究坐次,不讲究饭菜,只讲气氛的和谐、主人的热诚、主客谈话的投机。当然,近年来西方的一些宴客形式,如酒会、招待会、自助餐或冷餐会也传到中国,但这些多是官方或单位出面组织的宴请形式,平民百姓还少有人实行。

 其次,中西在宴客的观念上有较大的差异。中国人请客吃饭。重在饭菜本身。宴席上的酒菜一定要丰富多彩。如果做得到,一定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条件差一点的,也得有鸡鸭鱼肉,否则,很难称得上是在请客。中国人宴客时重视饭菜本身起源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在衣食住行四大生活要素中食为首;认为食和色是人的本性,但食又重于色。学者们研究中国字“美”的含义,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甘也,从羊从大。”得出中国人的审美意识起源于“甘”这一味觉感受。吃了膘肥肉胖的羊肉才能体会美的滋味。换句话说。吃到可口的美味佳肴才是人生最大的乐事。林语堂先生对此颇有一番见解,他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说:

 一个东方人在盛宴当前时是多么精神焕发啊!当他的肚肠填满了的时候,他是多么轻易地会喊出人生是美妙的啊!从这个填满了肚子里透射出了一种精神上的快乐。中国人对于快乐的观念是“温、饱、黑、甜”——指吃完了一顿美餐上床去睡觉的情号。所以有一个中国诗人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

 正是由于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在宴客时才不怕破费,不遗余力地去准备够格的宴席。盛大的西餐宴席也不过六道菜,而且其中只有两道算得上是菜,其余只是陪衬而已。当一个英美人在中国的传统宴席上看到五光十色的凉菜和接连不断上桌的热菜时,无怪乎他要目瞪口呆了。更有那些没经验的老外,菜一上桌就放开肚皮吃。殊不知当他感到肚满时,菜才上了一半。这时,他也只能望洋兴叹,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老实说,中国人请客重吃,重菜肴的丰富多彩。在这一点上西方人是无法与我们相比的。但话又说回来,人家的一些宴客特色也往往使中国人自惭形秽。比如在酒类方面,我们远不如西方人讲究。杨乃济在《旅游与生活文化》一书中说,西方人宴客,吃一道菜换一种酒。一般吃色拉或冷拼小吃(hors d'oeuvre)时喝干白葡萄酒,吃头道序菜(entrée)喝干白、干红或玫瑰葡萄酒;吃海鲜类正菜时喝高度干白葡萄酒;吃肉食品类正菜时喝高度干红葡萄酒;吃甜食时喝甜食酒(desert wine)或香槟酒(champagne)。此外,饭前还要喝鸡尾酒或开胃酒;饭后也要喝威士忌或白兰地之类的洋酒。中国人宴客主要喝一种酒,即白酒。客人可以开怀畅饮,还要划拳行令以助酒兴。现在请客不少人喜喝啤酒。但严格说,啤酒不算正酒。中国人饮宴时酒水的单一主要受一种思想的影响,多种酒混喝不易发散,易醉,易伤身体。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在不足道中。由于这一点,英语国家的饮食文化,尤其在烹饪方面不但逊色于中国。也远不如法意等国。他们的传统饭菜比较单一乏味,而且现时的不少菜式是从其他国家引入的。但话又说回来,英语国家的饮食比较注重营养,力求口味的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这又是他们的优点。

 中国人请客时,另一个不同于英语国家的特点是主人待客热情谦虚。宴席一开,男女主人或者陪酒人频频地向客人劝酒劝菜,不但口头上劝他们多吃多喝,而且还不断地为客人夹菜添酒。主人认为只有客人酒足饭饱才算达到了宴客的目的。在主人劝酒劝饭的同时,还常常听到他们口里说:“没有什么好吃的,大家凑合着吃吧。”或者说:“菜不好,饭吃饱。”中国人在宴客时表现出来的这种热情和谦虚常常令西方人难以应付或不可理解。西方人宴客也热情,也劝酒劝饭,但只劝一两次就打住了。劝的次数多了有点强加于人,这不符合他们待客的原则。中国人在英语国家做客,对此也不习惯,觉得主人不够热情,客人不敢动箸吃饭,更有个别人有吃不饱的经历。西方客人对于中国主人的“没有什么好吃的”的话也费解,明明是满桌的美味佳肴,为什么空口说瞎话呢?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菜肴?中国人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一些人在请客时也常常会使中国人费解。上面提到,他们请客时,虽然礼貌周全,但不怎么热情地劝客人多吃多喝。另一方面,有些宴客准备的饭菜也实在简单。有一次,作者在一家美国朋友家做客,应邀参加的还有另外一个家庭,妻子是中国人。主人用意大利面条招待我们。那面条的做法和中国人的打卤面差不多,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了。吃饭之间,那位中国女士说:“你看,外国人请客就是这么简单。”她的言外之意是,这算不上什么请客,我颇有同感。其他人也有同样的经历,据说一对中国夫妇到一家美国友人家做客,男女主人是一对音乐家,饭前他们与客人海阔天空,从音乐舞蹈谈到文学哲学,从易经八卦谈到西方的占星术,双方都兴趣昂然,谈得十分投机,主人更间或弹上一曲钢琴曲以助谈兴。到了吃饭时,主人端出了一大盘米面薄饼和一盘蔬菜色拉,主人介绍说是墨西哥卷饼,味道不错。吃完后端上来的仍然是薄饼和色拉。主人还在音乐声中高歌一曲,女主人还为客人跳了自己编的舞蹈,那真是一种欢快的气氛。回家的路上,丈夫对妻子说:“看到了吧,美国人绝对认为‘乐一通’是请客的宗旨,是精神的正餐。吃是乐的余兴节目。”我以为他说对了一半,美国人请客让人乐一通是他们的做法,但同时,他们更把宴请活动视做一个交际场合,是一个重温旧谊和结交新人的机会,当然也是获得信息的重要场所。由于这一观念的影响,西方的宴客不但不重吃,且使宴请形式多样化,自由化;千方百计为人们创造一种轻松、适宜、欢快的气氛,让人们自由自在地去享受那难得的美好时光。

 中国和英语国家宴客习俗的差异还表现在宴请的礼仪上。中西都讲究正式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再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中国人传统上用方桌,名叫八仙桌,可坐八个人。一般来说,面对房门的一边为上座,即中1、2所示的位置。与上座相对的一边,即图中7、8所示的位置为下座。两边,即5、6、7、8所示的位置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

 如果同一室内有两张桌子并列,左为尊,右为次;如上下排列,上为尊,下为次;如三桌并列一室,中为尊,左为次,右为下;三桌上下排列,前为尊,中为次,后为下。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请客时,很注重餐桌规矩,比如西方人进餐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但是有一种餐桌规矩,中西差异较大,而且颇有争议。西方人喝汤时不应出声,而中国人喝汤时则咂声不断。梁实秋先生在《吃相》一文中曾有中肯的解释和描述。他说:

 “喝汤而不准吮吸出声是外国规矩,我想这规矩不算太苛。因为外国人的汤盆很浅,好像是狐狸请鹭鸳吃饭时所使用的器皿,一盆汤端到桌上不可能是烫嘴热的。若是喝一口我们所谓‘天下第一菜’口蘑锅巴汤而不出一点声音,岂不强人所难。”

 而且据行家说,中国人喝汤用咂的方式才能使食客真正体味到汤的美妙无穷。最后,我还要提到中西宴客方面的另一大差异,也就是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说来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对于这一点,杨乃济曾有形象的描绘。他说,西方人平日好动,挤眉弄眼、挥手耸肩等形体语言特别丰富。但一坐到餐桌士便一个个呆若木鸡,乃至菜上至台面,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地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了。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除了寒暄客套便是大讲吃经,款款叙来,滔滔不绝,乃至美味佳肴摆满桌面,那相互让菜,劝酒,以至猜拳行令,其声音之吵,动作之大与平时判若两人。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所以餐桌上人们尽情地享受这美味佳肴。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西方人以饮食为生存的必然条件,如同向一个生物机器注入燃料,他们自然要遵守某些操作规范,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