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 第四章 英汉习俗文化比较研究 > 扩展资料 > 中英道歉习俗的差异
 

中英道歉习俗的差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一样十分注重道歉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当冒犯、打扰、损害、伤害、麻烦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挂在人们口头上的是汉语中人们惯用的道歉言语,如“对不起”、“清原谅”、“很抱歉”、“打扰了”、“给你添麻烦了”等等都是。就需要致歉的事情来说,中国人与英语国家的人们几乎是一致的,只要自己的言辞或行为已经造成或者将要有某种损害时,及时向对方致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不过,中国人在道歉时更要求直截了当,反对扭扭捏捏。错了就是错了。人们厌恶有错不认,故意找客观,再三解释。其次,中国人一般要求致歉者道歉时态度要真诚专注,不可敷衍了事、推卸责任。中国人同样注重道歉之后的补救行动,比如,损害或弄丢了别人的器物要赔偿,撞伤了别人要带人到医院去治疗;在多大的范围造成了名誉或精神上的伤害要在同样的范围内赔礼道歉,并给以经济上的补偿。

 在致歉形式上,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人们有相似之处,也有某些差别。在两种文化中都有口头道歉和书面道歉的形式。但在中国,口头道歉又分直接道歉和婉转道歉两种形式。直接道歉就是做错事的人直截了当,开诚布公地向对方承认错误,表示歉意。一般来说,这种坦诚直接的致歉行为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矛盾或事端立即化解,人际关系恢复如初。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直截了当地赔礼道歉是不容易做得到的。尤其是考虑到,中国人是一个十分顾及个人脸面的民族,有时人们采取迂回的办法,既能达到赔礼道歉的目的,又能保全个人面子,应该是容易被人理解的了。这样就产生了间接致歉的形式。这一点也许是中西致歉行为上最大的差异,但并不是说英语国家不存在间接致歉的形式,只不过中国人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突出罢了。于明编的《礼仪全书》把间接道歉形式归纳为四种,它们分别为:

 1)书信式。如果你觉得道歉的话说不出口,可给对方写封信,表达歉意。这种不见面的交谈既可达到道歉的目的,又可免去一些难堪局面。

 2)转达式。即求助于第三者。可以将自己的歉意直接或者暗示给你俩都熟悉的第三者,请求他为你向对方转达歉意。

 3)替代式。生活的现实告诉我们,一束鲜花能使前嫌尽释;把一件小礼物放在对方的餐桌上或枕头底下可以表明悔意,以示爱念不渝。小小礼物寄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4)改正式。有些过失是可以用口头表示歉意并能奏效的;还有些过失不但需要口头向对方表示歉意,而且需要改正过失的行动;也有的过失只需要用行动来弥补。改正过失的行动,往往是最真诚的、最有力的、最实际的道歉。

 最后,我们还应该提到,中国和英语国家都有一种特殊的书面致歉形式,这就是登报致歉。当然,最常见的登报道歉是报纸或杂志本身犯了错误,比如报导失实、文字有误、答应的事情没做,等等。他们便会在报纸或杂志的一角向读者或订户表示歉意,请求原谅。但与此不同的是,有些单位或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侵犯了别人隐私权、名誉权、版权、知识产权等,造成极为不良的后果。严重者除了诉诸法律之外,还要求侵权者登报道歉,消除不良影响,恢复名誉。这类登报道歉的行为自然涉及到一些大的侵权或犯法行为,不登报不足以挽回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中国的报章杂志上,表示歉意的事情也屡见不鲜。这是一种十分严肃的形式,也是一种惩治违法犯纪、侵犯他人权利的有效办法。
  <<回扩展资料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