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euphemism (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 (好)和词根pheme(说话),意为good speak(说好听的或者善词令)。在古汉语中,委婉语称为“曲语”,指说话时,迂回曲折,含蓄隐晦;不直陈某人、某事或某物,但却达到较好的语言交际效果。可见,委婉语是各种语言共有的语言现象。语言学家研究它,修辞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也研究它。
委婉语的出现和应用与语言禁忌有直接的关系。既然人们讳言某些事物,而在言语交际中又不能完全避开它们,于是迂回婉转的表达方式,即委婉语应运而生。人们讳言die (死),因而有了pass away,pass out,pass over (去世) 之类的委婉说法。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出于礼貌,不愿直言某些事情,以免引起不快。比如,现代女性都喜欢自己有苗条的身段。对于一位身体肥胖的女士来说,人们更愿意说她put on weight (发福了) 而忌说become fat (长胖了)。不言而喻,委婉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它可以维持语言禁忌的施使和效能;另一方面,它可以用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言语交际的正常进行。委婉语和禁忌语一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种文化或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或崇尚心理。
委婉语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
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大家都忌言死。因此,英语和汉语中就出现了大量关于死的委婉语,它们形式多样,各有异同。
首先,我们来说英语中的情形。上面已经提到了死的三种委婉说法,实际上远不止这些。比如还有:to go to a better world (到极乐世界去了);to go to another world (到另一个世界去了);to go to heaven (上天堂去了);to depart (故去);to be gone (走了,没了);to pay one's debt to nature (向大自然还债了);to breathe one's last (咽下了最后一口气);Troubles be over now (罪受完了),等等。死对人们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事情,但英语在委婉陈述这一事实时多数用了比喻的手段,表达了人们一种良好的愿望,要去天堂,要去极乐世界。另外,认为死是一种解脱,受完了罪还完了债,一切都了结了。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其形式更丰富,文化内涵更深刻。常用的一些词语是:病逝、永逝、长逝、仙逝、逝世、去世、辞世、谢世、归天、上天、故去、走了、去了、没了、过去了等等。在这些词语中,许多都是以比喻的方式出现的,把死比作离活人而去。其中仙逝一词更带有中国文化的色彩。中国人追求神仙一样的生活,所以把死比做像神仙一样飘然而去,不再在凡世上受苦受难了。类似的委婉语还有:仙去、仙游、上山成仙、升遐羽化、物化等。当代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依靠的是马克思的理论,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一些革命者把死说成是见马克思去或向马克思报到。这一比喻表达了共产党人忠于理想、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举国哀悼,并出现了怀念他的《天安门诗抄》。其中一句诗词是:“星陨光犹在,花落香更浓。”显然,作者是用星陨、花落来比喻周总理的逝世,寄托着人民对他的崇高评价和惋惜之情。另外,汉语中关于死的一些委婉语还采用美言的形式来体现,也就是说,用褒扬赞美之词来表达。古时称皇帝死为“山陵崩”、“驾崩”、“千秋之后”。现代称为革命事业或正义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人为“英勇就义”、“壮烈牺牲”、“为国捐躯”、“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光荣了”等等。对于一些大人物的死,如毛泽东主席,则说“主席百年之后”。这些话既委婉又颂扬,是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的一大特点。此外,汉语中还有以轻言的.方式来表达死的概念。比如,春秋时代,孔子的弟子子贡把孔子的死说成病。原话是:“夫子殆将病矣。”(见《礼记·檀弓上》)现代人口语中有人把某人死了说成“老了”。不说死而说老也是缓说轻言的一个好例子。
委婉语还用来表达人们讳言的生理行为,如大小便、怀孕、生殖、性行为等。这在英语和汉语都是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虽然人们天天使用厕所,进行大小便,但在指称它们时多数避免直说。首先,我们发现在英语和汉语中就有许多关于厕所的委婉语。比如,英语中有:powder room (化妆室)、convenience (方便去处)、cloakroom (存衣室)、loo (=waterloo,滑铁卢)、toilet(盥洗室)、gentlemen(男士)、gents’(男士房间)、ladies (女士)、ladies’(女士房间)等。以上词语,英国人用得多一些,而bathroom(浴室)、restroom(休息室)、men 或men’s(男士或男士房间、women或women’s (女士或女士房间)、comfort station (休息处) 等说法又多为美国人使用。有的西方公厕连字也不写,门上画一个男人头代表男厕,画一个女人头则代表女厕。人们去厕所大小便也要婉转地表达。在英文中,这类委婉语也是很多的,比如,to wash one's hand(去洗手或净手)、to powder one's nose(向鼻子上擦点儿粉,女士用语)、to spend a penny,(花一个便士)、to go and see one's aunt(去见阿姨)、to pay a call(拜访)、to relieve or to relieve nature(去空身)、to go some where (到什么地方去一下)、to answer the call of nature or to answer nature's call(响应自然的召唤:指大小便急)、to have a BM(=bowel movement,大便)等。在一个聚会或其他活动中,还可以用will you excuse me for a few minutes?(请让我离开—会儿好吗?) 学生上着课要去厕所,也可以说“May I be excused?”(我可以离开吗?)人的粪、尿在英语中也有雅称,如body refuse、human waste products、excrement等。
汉语中关于厕所的委婉语有茅房、茅厕、洗手间、一号、方便的地方、便所等。在这些委婉语,“洗手间”相当于英语中的toilet,可能是从英语中引进的。而便所或方便的地方正好和英语中的convenience相对应,真是不谋而合。“一号”也可能是从英语中引入的,因为英语number one俗称小便。其余的便是地道的“中国货”。汉语关于去厕所大小便的委婉说法也为数不少。有的和英语委婉语相对应。比如,汉语中的“去净手”便和英语中的to wash one's hand、“减轻负担”和to relieve oneself、“去一号”和to gO to mumber one等相近似。其他一些词语,如出恭、大恭、小恭、解手、大解、小解、去走动走动、去方便一下、出去一下、出去有点事儿等等都是地道的中国说法。一些中国女性对于大小便更是羞于启齿,她们连委婉语也不用,而是用手势语来表达,伸出食指表示去一号;伸出大拇指表示去大便,伸出小姆指表示去小便。
英语中关于怀孕的委婉语也颇有一些,比如to be in the family way;to be expecting;to be expecting a baby;to be a moth er-to-be;to be an expectant mother,等等。汉语中也有“要当妈妈了”的说法。此外,汉语还有:有了、有喜了、有孩子了、肚子大了、身子笨了、身子不方便等一些说法。其中“有喜了”一句很反映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中国很重视“香火”的延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旦妻子怀孕,那就是喜事临门呀! 当然,英语国家也有同样的思想观念,比如,把怀孕说成to be expecting (盼子),to be anticipating(望子)就是很好的例证。
关于性器官和性行为的避讳语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很多的。
英语中有an affair(婚外恋)、intimacy(私通)、to get.(a girl) into trouble(让一个女孩子未婚而孕)等。而汉语中有些男性称自己的性器官为“老二”或“弟弟”。我们还知道清朝的太监称自己被割去的生殖器为“宝贝儿”。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都委婉称生殖器为“下身”或“下边儿”。男性还有用“那东西”或“那玩艺儿”来婉转戏称生殖器官的。汉语中对夫妻间的性行为,通用的委婉语有:同房、房事、同床、夫妻间的事儿等。男女间一些放荡的性行为则说成是“风流韵事”、“野合”、“干那事儿”、“好事儿”等等。旧小说将男女间的事多说成是“云雨”、“合欢”、“交媾”等。妇女遭人强奸给受害者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人们在提及此事时多以“遭人欺侮”、“遭人侮辱”、“遭人强暴”、“给毁了”、“给糟蹋了”等婉转语来表达。中国人对妇女遭人强暴视为奇耻大辱,对这类妇女的遭遇称之为“失身”、“失节”、“失贞”。实际上,这些话反映了一种封建旧道德观念,不是同情爱护受害妇女,反而使她们受到了更大的心理伤害。
人们很注重自己的身材和长相。但在这方面并非人人都十全十美。对于长相欠佳或生理有缺陷者,人们往往十分敏感,多不愿直说某人的缺陷,免得使人难堪。这方面的委婉说法就更多了。英语国家的人们忌肥胖身材,但身体过瘦,皮包骨头,也会令人烦恼。所以,在英语中说到瘦人,人们忌用skinny(瘦骨嶙峋或皮包骨头),而说slim或slender·(身材苗条)。说到相貌丑陋,人们忌用ugh(丑陋、难看),而说plain—looking(长相一般)。说到生理有缺陷者,人们忌说crippled(瘸)、blind(瞎)、deaf(聋)、dumb(哑),而统称他们为。the handicapped or disabled (残疾人)。说到老年人,人们讳言old man(老头)或old woman(老太太),而说senior citizens (年长者、老年人)。西方人由于怕“老”,所以遇到要表达这类概念时,多用elderly或advanced in age (高寿)来表达。在这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的观念相反,因此,很少有忌说老的委婉语。但对生理缺陷,中国人相当重视和敏感。因此,在这方面,汉语中的委婉表达方式比英语要多,也更有表达力。人们忌说瘸,而用“腿脚不方便”、“腿脚不得劲”、“腿脚不济事”、“腿脚不灵活或不利索”来代替。人们忌说聋,而用“耳背”、“重听”、“耳朵不好使唤”来代替。人们不说瞎,而用“失明”、“盲人”来代替。另外,人们在与麻子讲话时要回避“麻”字;在与秃头的人讲话时要回避“秃”字;在与盲人讲话时要回避“眼睛”;与驼背人讲话时,要回避“脊背”之类的字。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里,由于种种原因,少数妇女沦落风尘。对于这部分人的身份prostitute(妓女),多数人羞于公开启齿,于是又有若干种委婉语创造出来以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比如:woman of the street、street walker、fancy woman、girl、girlie、call girl、joy girl、working girl、lady of pleasure,等等均属此类。汉语中关于妓女的委婉说法,旧时有:风尘女子、青楼女子、风月女子、姑娘等。其中姑娘一词与英语中的girl或girlie正好对应。现在卖淫活动在一些地方又沉渣泛起,出现了婉称妓女的新名词,如小姐、陪酒女之类。语言中关于妓女的委婉语的大量出现,反映了社会对卖淫活动的厌恶。
在英语国家,某些社会职业,如shoemaker(补鞋匠)、garbage man(垃圾工人)、undertaker(承办丧事的人)、dishwasher (洗盘子的)、washwoman(洗衣女工)、dog catchers(专门捕捉野狗的人)、bus boys(餐厅打杂工)等,地位低下,挣钱不多,被人瞧不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有了变化。人们创造出一些新名词来指称他们,不但避免了尴尬,而且提高了他们的社会现象。比如,人们用shoe rebuilder (重整鞋者)代替shoemaker;用sanitation engineer (清洁工程师)代替garbage—man;用funeral directors (殡仪负责人) 代替undertaker;用utensil maintenance man(餐具维护者)代替dishwasher;用clothing refresher(清理衣服者)代替washwoman;用animal control warden(动物控制人员)代替dog catchers;用sanitarians (卫生保持人员) 代替bus boy,等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同样存在。人们忌言扫大街的,而说环卫工人;人们忌言补鞋的,而说修鞋工;人们忌言洗衣服的,而说家庭计时工;人们忌言看孩子的,而说家庭保姆;人们忌言剃头的,而说理发师等等。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再把社会职业分为三六九等,有高低贵贱之分,而更多地把这看成是一种不同的社会分工。在西方国家里,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在回避某些严酷的社会问题。委婉语在这方面也起到了它的特殊作用。某些美国人自称他们没有poor people (穷人),而只有low-income group (低收入阶层);美国大城市里没有slums(贫民窟),而只有old,more crowded areas (旧的,居民拥挤的地区);人们不承认有depression(经济萧条),只有recession(经济不景气);学校里没有poor children(穷孩子),只有children unable t0 secure much beyond the necessities of today’s world because of the modest finances of the family (由于家庭经济情况欠佳,只能维持生活的孩子);学校里没有poor,or even lazy students(学习成绩差,甚至懒惰的学生),而只有children with untapped potential(潜力还没有挖掘出来的孩子),等等。汉语中同样存在这类词语,中国人不愿说有失业工人,而说未就业人员或下岗工人;不愿意说有穷人,而说生活有困难者;不愿意说贫富有差距,而说分配不公;不愿说某些腐败官员在巧取豪夺,而说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搞不正之风等等。这类委婉语的应用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心理需要,而却掩盖或者缩小了某些社会问题,它们的功能很难说是积极的。
18世纪,英国人移民澳洲,开始拓殖这片仍未开发的大陆。先期到达澳大利亚的是一批特殊的移民—被英国政府判刑的囚犯。这些人不仅为开发澳大利亚做出了贡献,而且成了现在多数澳洲自人的祖先。不少澳洲人对先人的这段身世心情复杂、敏感,于是产生了掩饰、甚至忘掉这段历史的心理。在澳洲英语中有不少关于欧洲先期移民的委婉语。人们忌讳convict一词,因为它容易让人想起先祖的不光彩的身世。他们先是用absentee (在外者)避开囚犯一词,后来又用assignee来代替它(assignee=a pm-son who) was signed as a servant:指派的仆人)。ex-convict是指刑满释放的囚犯,人们又创造了emancipist一词来取代它,意为被解放者,语气婉转,易被人接受。诸如此类的词还有exiles(被流放者),government men(受政府控制的人)等等(Adlet,1978)。
委婉语是一个统称。实际上,人们调动各种语言手段,诸如借词、比喻、同义词、反义词、巧言、美言、缩写等以达到避开禁忌或委婉表达某一敏感事物的目的。
人们讳言疾病,于是医生借用拉丁语或希腊语来表述病人的症状和开处方。由于多数人看不懂这些借词,这就避免了给病人造成精神负担。人们惧怕癌症,于是大夫用字母CD(=cancer disease)来代替它。性行为是重要的语言禁忌区。普通人可以避而不谈这方面的话题,但性学研究者却不能不触及它。他们在讨论这类事情时也是借用其他语言进行。他们不仅借用拉丁语的某些相关词汇,而且大段的描写都是用拉丁语进行的。中国古典小说《金瓶梅》有大段的性行为描写。在其英译本中,译者巧妙地用拉丁语译出。可见借词是英语委婉语的重要形式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