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提纲

    模块八:

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教育

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回顾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三、理想的信息技术教育方式
四、信息技术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整合
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几个问题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知识在急剧地增长,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知识经济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必须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特别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搜集、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正在冲击着传统教育。传统教育带给人们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需要变革,以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要从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素质出发,调整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将信息技术纳入教育范围。

    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回顾

    计算机在我国进入教育是近年来的事,它发展很快,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对学生学习的作用非常值得注意。十多年前,北京的一所普通小学,用当时最简陋的娃娃机组织六名四、五年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一年后这些学生参加北京市计算机竞赛获二、三等奖,撰写的科学小论文获一、二等奖,两年后其中刚刚升入中学的一名学生在北京市“迎春杯”数学竞赛中捧回奖杯,几年后这名学生获“四通杯”计算机竞赛奖和“四通之星”称号等多种奖项,以后他又作为北京市代表参加了中国奥林匹克计算机代表队选拔竞赛。这六名学生中学毕业后全部升入清华、北大、天大、邮电等重点大学。从一所普通学校的这些学生的发展看,计算机的作用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情感、毅力、意志、态度等诸多非智力品质,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当然,影响学生发展因素是很多的,但使用计算机教育所能产生的作用绝不可忽视。

    计算机是现代技术的产物,它的出现,其意义不仅表现为本身所包含的知识与技术,还表现为它对文化教育的推动作用。技术上的革命必然带来教育上的变革。

    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的改革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根据从93年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到99年才在中小学全部实行,先后用了六年的时间,而93年我们能接触到的计算机不过是286或386,操作系统还是DOS和WIN32。六年后的99年,奔腾二代电脑已经不算新颖,WIN98操作系统业已成为主流。其间计算机硬件几乎按一年一代的速度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与教育发展速度相比,二者之间却极不适应,在这段时间里,虽然很多教师为计算机进入课堂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取得的效果并不大。现在来看,当初很多学校竭尽全力购置的386、486、乃至586等计算机还未发挥作用就已经在市场上过时了,计算机教育在许多学校,还停留在学学操作命令、汉字输入,把计算机当作打字机用,极少数的学校在教学中使用了计算机辅助手段。因此便出现了这边宣传奔腾四和WIN2000,那边计算机通级考试还在考过时的WIN95和WORD97的尴尬局面。学校里多数老旧机型功能弱,新的软件无法运行,解决技术与教育的矛盾有着很大的难度。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看,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而实现新思路又受到教育观念陈旧和缺少与之相配合的软、硬件条件的制约。回顾近年来IT业的发展,现在的PC计算机运算速度,比当年大型机的速度还要快,内存容量,比得上当年的硬盘,一张可擦写的光盘抵得上几百张软盘,随身携带的可移动硬盘(U盘)只有拇指大小,容量可达到G级。系统软件的发展除某些专业人员还有时使用命令操作计算机外,谁不是在用一个鼠标轻松地使用计算机呢?文字的录入,有语音、手写多种方法。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已经不是空想,谁能说不久的将来,人脑的思维活动不会变为文字和图像呢?而互联网的出现更使人的观念得到质的飞跃。信息化就在身边,网络信息已经悄然进入千家万户。虽然学校教育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形象,但终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太多太多。计算机教师们现在在学校里努力按部就班地教给学生的那些计算机知识、技能,在学生长大后还会有什么作用?可以说以计算机技术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作用。

    当然,把信息技术教育单纯理解为学习计算机知识和运行计算机的技能训练是不正确的。人们现实中使用电话、手机、传真机、照相机、电视、收音机、印刷物……都蕴含着信息技术内容。但是,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强有力的工具,毕竟已然成为信息技术中的主要代表,人们是把认识、使用,并有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参与的教育才称作信息技术教育的。在课程改革中,如何在学校里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正在成为人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十多年前学校中的计算机教师们就在争论:把什么内容教给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认为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价值。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有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在知识经济中竞争的基本能力,是教育的长远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信息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个指定领域之中,规定要“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是完全必要的。

    我们可以把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分为两部分来认识,一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二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从新课程改革将信息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角度来认识,信息技术教育本身不是以学科课程的开展出现的,信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体系中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施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不是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是对各种专业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因此,无论是信息技术中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还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都不应该是由设立单独的信息技术课来完成的,它应该是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自我生成的。

    我们也看到由于技术的发展,信息工具不断创新,以人为本的软硬件设计十分注重应用,使用者可以顺利共享现代社会中人们创造的知识财富,以此为目的而操作计算机,使用网络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是难题,甚至可以简单到如同操作走进千家万户的电视机、电话机一样简便,在自然而然中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既然操作信息工具的技能变得如此简便易行,有关计算机硬件原理,系统控制命令,软件编程等专业知识就不再是多数人需要关注的内容了。与此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则变得重要起来,正在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应有的基本素养。人们应该认识信息已经和物质与能量一样成为组成生存世界的基本要素,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由人的信息器官不能直接获取的信息,是当代科学探索的重要途径,利用计算机协助人脑进行设计,是重要的技术发明手段,使用智能工具实现制作成果,是现代的生产手段。能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够及时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进行科学的决策,实现科学探索、知识创新,改造客观世界。

    适应未来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的信息意识与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认识信息、物质和能量是组成人们生存世界的三个主要因素;人可以用自身的器官直接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语言和各种载体(印刷物、网络)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包括从自然界获取信息和从人类社会获取信息),是当代科学探索的重要途径,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即可以进行知识创新、科学发现;知道通过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利用计算机能够协助人脑进行设计工作;信息技术不但在科学技术方面,而且已经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要认识在当前时代如果不能掌握大量的信息,不能正确处理各种信息,就不能高质量地生存和发展。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当前社会人们的信息技术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技术素养的最重要内容,学校所进行的信息技术教育自然也就理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与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三、理想的信息技术教育方式

    怎样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呢?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知识是学生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而不是靠教师的传授得到的,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获得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的过程。要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将学生视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主动的学习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也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只有在实际体验中才能获得,教师应该在为学生创设的实践活动中给予学生支持与帮助。

    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首先应明确信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支持实践活动的工具,它的作用是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这是因为:

    第一、计算机可以组合多媒体活动材料,集声音、色彩、图形、图像、动画为一体,可操纵幻灯片、录像带、电影片、VCD光盘,减少媒体的种类,提高可操作性,信息量大,节省活动时间,提高活动效益。

    第二、计算机课件可交互应用,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内容进行活动,还可重复使用,形成所谓“人机对话”,操作简单方便,与实践活动联系紧密,使活动者、组织者都可以有充分的使用与开发的余地。

    第三、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是活动中学生获取和输出信息的重要途径,作为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在进行思维训练和学习研究方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要求,可以选择或重复活动内容,因而可以满足不同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个性得以满足与发展。

    第四、在相同的时间内,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可提供既多又广的信息,可开拓眼界,提高活动效率。计算机还可以传递那些不能用直接邮件获取的信息,实现资料重现,便于分析、推理、总结,处理成为多样的检索方式,再传递给他人,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

    第五、设置情境,提高学习的兴趣,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计算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大小变化自如,快慢、虚实瞬时转化,突破空间、时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可将客观事实、过程即时再现,有利于利用形象思维的优势发展逻辑思维的能力。

    第六、活动反馈,能够将活动的结果及时准确反映给学生,使他们随时可以了解自己的活动情况。利用计算机的判断功能,使用编制的软件,可适时增加学生活动内容并及时给予判断,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活动兴趣和自主活动的自信心。还可记录学生活动的情况,为分析和评估学生活动的结果提供量化的数据。

    上述关于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对活动过程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培养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品质方面必然具有特殊的作用。

    将信息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其教学过程就应该是体现学生行为的参与、情感的参与和认知的参与的主体性教学过程,就应该体现探究、自主与合作的特点。

    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一学习方式的核心,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可以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在人与环境的认识领域中,可以自己确定与环境污染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在网络上寻找相关资料,同学间相互交流,筛选出能够反映问题本质的污染源、污染物及其对人的危害等信息,从而形成自己对环境问题的基本认识。探究式的学习就是这样一种开放式的学习,它强调的是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

    自主学习是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根据某种自身的需要,主要通过自已的努力,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活动中需要上网,他就会自己去钻研如何上网的知识,需要什么条件,该如何配置设备。如果需要与他人进行联络,接收或发送邮件,则需要去摸索Outlook,倘若在活动中需要汇报,要用多媒体展示,就会自己寻找资料或从教学网站上去学习Powerpoint或其他工具的使用,然后制作简单的软件,把自己认识传递给别人。虽然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将一些使用软、硬件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但在不代替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充其量也不过就是指点而已。因为,软硬件的开发迅速,最新的软硬件无论对谁都是新知,即使是教师自身也难以完全了解,最好的方法当然还是由学生在实践中去掌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甚至是小学生,他们操作电脑的技术往往比教师还要强。

    至于合作学习,则是指学生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他们彼此分享成果,促进各自的提高。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在操作硬件,使用软件的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和困难,合作的形式可以使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例如由于经验不足、知识基础较弱,学生在网络上寻找资料时,得到的往往是自己设想中的内容,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可是通过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就可以解决各自认识上的片面性,集多数人的合作,就能够较好地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还能够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使他们能和大家一起顺利地参加活动。我们注意到,当在实际活动中产生问题时,学生大都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

    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的自觉行为,它的实施是一个自发的、自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永远是主体,而教师则起组织、指引和辅助的作用。所有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都不能与实践隔离,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正是学生与环境、学生与资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即时互动,并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四、信息技术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将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各个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当前,即使在学科教学中,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问题,“整合模式”将会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对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的具有重大意义。按照课程改革目标所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媒体也不再仅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认知活动的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它体现在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上。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的原则下,开展的各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认知活动中,信息技术必然会作为一种必要的手段,是与他们的认知活动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与活动的整合常常表现为各种不同的情况,下面试举例加以说明:

    (一)运用计算机游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大多数学生都十分喜欢计算机游戏,就我们所知,许多小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的技术和水平很高,许多人都是通过平常玩计算机游戏取得的。其实计算机游戏就是用计算机模拟现实情况,构建某种问题,吸引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操作计算机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经历,并导致某种自我满足的。事实证明,计算机游戏不仅是学习计算机技能的有效途径,还是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手段。既然计算机游戏有如此功能,青少年又对之乐此不疲,当然,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为学生开发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游戏软件,来达到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和进行思维训练的目的了。

    例如“魔孔卡片”就是我们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一个游戏软件。这个软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玩一玩”,即要学生使用电脑迭放“魔孔卡片”进行猜属相的游戏,通过对4张卡片有规律的迭置,可以正确地“猜”出游戏者的属相,激发学生希望揭开“魔孔卡片”的秘密的愿望;第二部分是“想一想”,要学生在反复把玩游戏的过程中,对由于将卡片正放和倒放导致“正确”和“错误”的猜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发现“魔孔卡片”的秘密。原来使用“魔孔卡片”可以猜中属相,是游戏中利用4张卡片有规律的正、倒迭置,对底图中12个属相进行层层筛选的结果;第三个部分“做一做”和“小资料”是对活动的进一步引伸。

    这一软件不仅可以用做演示,也可供学生单机活动,还可以满足学生网上学习的需要,操作简便灵活,交互性强,因而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学生在使用游戏软件进行活动时,在不知不觉之中,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和思维能力便得到了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大有用武之地。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确定选课,收集证据,提炼结论和评价交流的过程中,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和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是实施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

    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借助网络收集信息,确定研究选题,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收集适当的证据。因为许多自然科学前沿的知识在教科书和已有纸张出版物常会是鲜有所见,涉及人文和社会的内容的信息更新又很快,以致使人们很难借助文字媒介开展即时的研究。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依靠网络进行搜寻,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无疑需要有关网络知识的支持,通过活动的实践建立网页的概念,使用工具软件进行上传、下载,最终会使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与信息技能的掌握得到珠联璧合的结果。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过程性学习,它的主要功夫是在实践活动中的研究,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可以使用信息工具帮助记录,整理和分析处理各种数据,这便大大减少了人力的投入,从而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例如:当学生在研究水加热时内部温度变化规律这一问题时,只要按一定时段记录下即时水温,然后把有关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Excel软件就会自动生成折线统计图,直观地得到水温变化循温度越高水温上升速度越慢这一规律。不难理解使用计算机辅助研究工作,自然就需要安装和使用某些应用软件的方法和技能,在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使对研究方法的习得与计算机技能的掌握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了。

    至于在研究性学习的总结交流阶段对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就更不待言了。我们提倡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更期待着有更多的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软件问世,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开发。

  下面,介绍一个我们开发的另一个适用于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软件,软件的名字就叫“你怎么知道?”活动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库为支持,通过学生解决一个历法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研究性学习的体验,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提高在网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开始,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每年是2月28天,有时是29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需要在软件提供的信息库中收集相关的信息。为此,首先要确定检索的方法,这时他们可以从内容或关键字入手,逐步接近所需的材料。当查找到一些有关的知识时,则需要阅读、分析、并提取能够说明问题的知识,输入到自己的文档中。

  下一步的活动需要学生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概括处理,整理出简明、扼要能够说明问题的内容。

    第三步,学生通过网络中的模拟邮件服务器,将自己对问题的解释,以电子信件的方式传递给同班的其他同学。

    最后,大家对各种解释进行评价,选出比较合乎逻辑,叙述清楚的答案,最终解决了活动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三)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整合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的重要内容,劳动与技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更要“注重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在这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广阔的天地。

    首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劳动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劳动技术的组成部分的信息技术,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日显重要,随着计算机及其技术的不断普及,许多过去属于专家们的专利的信息技术的内容,正在变为人人应该掌握的通用技术,当今了解主板、CPU、内存、硬盘、驱动器、光驱、键盘和鼠标等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组装的要领,选择零件实际进行组装,对当前在校的中小学生绝非是过高的要求,在学生中开展以计算机的组装、操作和各种工具软件的安装和使用为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自然也就使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全方位地整合起来了。

    在现实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设计与制作类活动是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开展这一类的活动时,常常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提示学生制作的过程和难点。例如在制作陶艺作品时,就可以先通过光盘了解陶艺制作的工艺流程,再进行实际操作,在制作活动感到困难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相关技术和能够启发思路的各种制成品的信息,以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获得问题解决的办法,从而推动设计与制作活动的开展。

    创造发明活动常常是设计与制作活动深入发展的产物,实际上是更高层次上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成。在这一类活动中,可以用网络进行专利的检索以保证选题的科学性和新颖性,避免无效劳动;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创设情境,提出创造目标,指导创造技法;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工具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利用网络工具与他人进行研讨和交流等等。

    总之,在施于学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许多内容都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息技术既是劳动技术的内容, 又是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工具,在实施和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研究信息技术的特点,主动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四)信息技术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整合

    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目的在于“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类活动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社会性,要组织学生在实际社区和社会情境中开展各种活动,无论是社会调查,社会考察还是社会公益性活动,都应“注重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①信息技术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整合,要紧密围绕这一根本的目标来进行。

    首先,是在可供选择的各项以社区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价值,实现信息技术与这些主题活动的整合,也即是说在以社区实际内容形成的研究性的主题活动中,或以为社区服务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注意选择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推动各项主题活动的完成。例如在社会考察活动时,可以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处理,在社会调查活动时除数字处理工作外,还可以使用计算机制作现状图和规划图,在社区服务活动中实现计算机管理等等。总之,因为这一类主题活动与前述研究性学习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活动极为相似,许多在社区展开的主题活动本身就属于研究性学习或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范畴,所以它们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自然也就显示了前述活动的特点。

    其次,还可以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向社区群众为对象的信息技术的宣传和普及活动,例如向社区群众进行的计算机知识普及;结合取缔非法经营的网吧而进行的网络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活动;以打击封建迷信为特色的计算机算命为目标的社区宣传活动等等,这些对于提高学生本身和广大群众的信息意识和能力都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几个问题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获取信息的来源、内容、获取方法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任何绝对的、形式化的做法都可以可能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而危及课程改革工作。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工具、资源,已经明确了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人为本的教育主体是学生,教育发展的是学生,这是不容置疑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忽视使用信息技术或过分依赖信息技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同样具有两面性,应该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下面提出几点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

    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学校、社会、家庭,具有很强的可接受性,其内容丰富,领域宽阔,信息量巨大,表现形式多样,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互联网给予学生广大的活动空间,对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社会,运用新型的学习方式,获取新知和经验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资源。但是互联网上的内容纷杂,对于经验不足、涉世不深的学生来说,需要具有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而且面对浩如大海的众多信息,也需要指导他们进行分析与选择,否则互联网的优势不会转化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优势。

    (二)恰当使用各种软件

    使用成品软件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成品软件一般都具有制作精细和良好的视听效果。但是,成品软件从组织人员编写、修改、审定、到实际生产,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而且厂家和制作人员求大求全,常会影响发行出版的时间。由于计算机软件专业制作人员对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领会不深,他们对方法、手段的选择,难免落后于教育改革的实践。目前,软件制作的形式比较单一,缺少变化,操作比较单调,兼以价格也较高,这形成了成品软件难以去除的弱点。

    请专业人员为某一活动内容编制活动课件,这是一种过渡的办法,优点是教师可以根据教改思路与实践体会,提供活动思路和设计脚本,由专业人员进行制作,这样制作周期较短,也能够与教改思路配合,不足的是提供脚本的人与制作者之间难以配合默契。一个理想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反复认识,不断修改的过程,随着教师的认识不断深入,专业手段的配合也在不断地变化。如果说用现成的脚本制作一个不大的活动软件对专业人员来说并非难事,经济负担也还可以接受的话,但要不断地修改,不断追加资金投入,则无论如何学校、教师都是无法接受的。

    以上两种软件的编制者都是专业制作人员,不是教育专家,他们不了解课堂活动的特点,更不能适应教师的个性要求,阻碍了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因此,从根本上也就限制了活动软件的发展。有些学校安排了专门的电教老师,类似于专业制作者,由任课教师与电教教师合作制作软件,这种形式与前两种形式相较,有节省开支,易于交流配合等点,是一种可取的形式,但要求电教教师水平较高,既要谙熟教育规律、方法,还要有较高的技术,现有的人才比较缺乏,现时培养也来不及。

    由教师自编活动软件。这种形式的最大困难是教师没有专业技术,即使制作出软件,水平也比较低。但从目前学校的各方面的实际条件来看,选择这种形式却有以下优点:首先从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看,有必要也有可能实现教师掌握编程,制作软件的方法。目前有很多专门编制活动软件的工具软件,使得普通人稍加学习即可掌握制作软件的方法。这对提高教师组织活动能力,掌握计算机技术,提高活动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自制的活动软件,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实用性强,与活动内容联系紧密,制作周期短,效果好、自己制作自己使用,操作简便,目的性强。

    (三)在实践活动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对于他们的认知过程是第一性的东西。凡是能够直接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官进行研究的内容就不要用其他方式代替。信息技术作为活动资源,使用时也需要注意效益问题,如果能够有其他简便易行,效果更好的方式就不要片面追求。比如,在网络上传输视频信号就会受到设备速度与线路带宽的限制,在一般条件下视频内容在录像机、VCD上使用更加便捷,效果更佳。此外,不要盲目追求计算机网络化,除需要学生相互之间联络、交换信息外,不便于把实践活动都安排在网络教室进行,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对实践活动产生负面效果。使用独立的计算机,通过软件也能成为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在活动中只需要一台或几台独立的电脑,由学生小组合作使用,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研讨。

    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首先要深入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与特点,明确信息技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的作用。要明确使用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情境和活动资源,如何使用它们,要根据活动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要十分认真地推敲软件的内容,特别要认识软件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作用。不能因计算机的效率高就盲目使用,计算机代替不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更何况综合实践活动还需要学生间的交流。不要片面追求形式上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要发挥计算机功能的特点,结合活动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集声、光、影、像等动态效果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作用。此外,操作要简便,无论对学生还是指导教师都可以方便使用,充分发挥人机对话功能,可进行选择、可重复操作等。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与信息技术素质,在活动中发挥对学生的组织、指导作用。特别要注意不能把计算机的功能用以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不要把本来应由学生自己认识的过程,变为计算机软件展示。不是软件里编到的内容就一定都要在活动中使用,而是要根据活动实际需要选择应用。认识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使用的时机,由谁来操作,怎样体现人机的交互性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注意软件对学生兴趣产生的作用上,而应强调软件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教育性。不要片面追求完美,要提倡简便易行,注意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提供不同数量,不同层次的形象材料,以便完善发挥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功能,形成促进学生自主活动的作用,达到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

    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仅仅只是开始,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类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方面会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信息技术作为主要内容,既支持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对学生产生了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对它的研究体现出全新的教育理念,对深化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需要我们共同的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