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提纲

    模块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区域实验的实践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区域实验研究的实施过程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区域实验研究的收获和体会


一、问题的提出

    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以及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已使全世界都不得不把竞争的焦点放在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上。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人才的培养与提高要靠教育打基础。教育面临着挑战。为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充满生机的新教育体系。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是发展儿童身心的重要途径。原国家教委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首次设置了活动课。作为对活动课程的发展与规范,教育部最近又决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无论是活动课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是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新课程。都强调了亲身体验和直接经历,目标都是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都是针对原有单一学科课程的弊端,为培养符合21世纪现代化人才需要特别设置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活动课设置之初,由于对活动课程这一新生事物的目的、意义、地位、作用、特征、内容、方法等都还不甚清楚,加之当时又缺乏相应的指导,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曾遇到许多问题,有过许多困惑。例如:为什么要设置活动课?活动课程有没有教学过程?怎样上好活动课?课程评价标准是什么?……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我们便确定了一些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后我们又参加了《活动课程与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高》部委级重点课题,作为课题的实验区积极开发和利用活动课程资源,探讨有效的活动形式与方法,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努力建构全区小学活动课体系,加强对活动课程的教学管理,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逐渐摸索了出一套在城镇地区开展活动课程的办法和经验。在此愿意和大家交流和分享,以求得共同的提高和发展。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区域实验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成立领导小组,组织实验校队伍,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我们的经验是要求做到三个确定

    1.确定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和指导思想

    根据当时的认识;参加课题研究我们希望达到两个目的:第一,要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课程研究的长远目标;第二,为学校提供有应用价值的活动指导建议,这是解决当时学校落实活动课的具体需要。

    对于活动课的设课目标,当时也只是认识到活动课和学科课不同学科课程要求“双基”和“三基”,有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活动课与学科课不同,在什么地方呢?自然不应当再以知识和技能为重点,而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意识和能力。那时我们曾确定将“三种意识(参与、竞争、实践)和四种能力(观察、思维、操作、创造)”作为课程的目标来研究,以后随着研究工作与日俱进,认识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

    设课之初,我们要为学校提供有应用价值的活动指导建议。从学校的教育教学的需要出发,要解决课程实施的问题,首先要把课开起来,然后才能考虑把课上得好,上得有成效,达到课程的规范化,内容的序列化和形式的多样化的目标。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就要对活动课进行实践研究与理论探讨:当时确是研究的内容有“活动课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学科课程的区别” 、“科技活动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小学科技活动课的形式与方法”等,并计划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小学科技活动课指导资料。”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为前提,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以探索小学活动课教学特点与规律为重点,积极研讨,大胆实践,典型引路,点面结合,建构合理可行的小学活动课程多种模式。

    上述开展小学活动课的区域实验研究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提出了四项互相交织着的问题:前提、目标、重点和方法。要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前提,是因为活动课程是一类新型课程,它是新教育观念的产物,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活动课程的研究就无从谈起;将目标定位在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一方面是因为活动课是及于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再一方面则是因为199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为适应这一战略方针的需要,就要努力提高一代人的科学素养,将科技活动列入活动课程的重点内容;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活动课程的特点和规律上,则是因为,新的活动课程设课之初,大家对这一新课程心中无数,只有从实际出发,寻找这一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才有可能将课程的实施引向正确的轨道;至于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则需要有正确的方法来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大胆实践,积极研讨,在实践和研讨的过程中则需要“典型引路”,用成功的实例,引导面上工作,点面结合,一波一波的把实验工作推向前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总结来自教学一线的成功经验,不断构建符合学校教学实际的,合理又可行的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和推动渠道。后来的实验表明,这一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在推动活动课以及由活动课规范和提高而成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2.确定研究内容的重点是:“各种类型的小学科技活动的目标设计和过程设计”

    研究内容是研究目标的具体化,一开始我们就抓住了活动课的重点科技活动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我们发现,科技活动只是一个相当大的概念,真要实施起来,具体的科技活动又可以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例如模仿科学家知识创新过程的科学探索活动,模仿技术过程的科技制作活动和发明创造活动等。只有这些具体的活动才是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内容。不同类型的活动,教学目标和为着达成目标采用的形式和方法都不一样,只有深入地研究这些具体的活动类型的目标、内容、实施形式和方法等等,才能把对活动课程的研究引向深入,所以我们才把对“各种类型的小学科技活动的目标设计和过程设计”纳入了课题研究的重点。实践证明,这种思路对后来我们转入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也是完全适用的,只不过这时已经将小学科技活动完全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代替罢了。

    3.确定课题研究各个阶段的任务

    课题研究是一个实施的过程,可以将研究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内容和要求都不相同;我们将研究的全过程划分为三个前后相承的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具体任务包括:组织落实,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开展教师培训,举办各类讲座;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为课题研究做好各项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进行理论研究实践探讨,具体任务是:理论学习,提高认识,大胆实践,不断地总结一线教师的成功经验并进行推广试验。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具体任务:撰写小学活动课教学研究的论文、案例,进行录像课的编辑,实验校总结交流,完成子课题组实验总结报告等。

    (二)坚持对实验校分类指导、努力办出学校特色。

    我们要求实验校坚持自主原则,因校制宜,不求统一,坚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坚持对学校分类指导,支持鼓励各校办出自己的特色。课题领导及研究人员要深入学校具体指导,要求学校对活动课宏观认识上立意要高远,着眼点要落在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构建课程体系要力求全面,从整体上作通盘考虑。在活动课设置、内容安排和计划制定上要力求详细具体。对学校要求要做到“六要”:

    ① 要有目标,有任务;

    ② 要有研究计划;

    ③ 要有实施步骤;

    ④ 要有教学过程设计;

    ⑤ 要有管理办法和管理细则;

    ⑥ 要有评估检查措施。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区域实验研究的具体做法

    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坚持了“四个结合”与“四个加强”的原则,采取统筹规划,分段推进,突破重点,逐步落实的做法。每个阶段都要目标明确、任务清楚、重点突出、管理到位,因而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

    1.坚持“四个结合”,全面推进活动课程的实施

    (1)课题研究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子课题组在区教委小教科直接领导下实施研究计划。以16个实验校为龙头带动全区各校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研讨活动,推动了活动课程的规范化管理。研究期间在全区召开了四次活动课程研究会,两次活动研究课现场会,小教科制定了“崇文区小学活动课程管理意见”和“崇文区小学活动课程实施细则”作为文件发至全区各小学,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活动课程教学的深入研究和健康发展。

    (2)课题研究与继续教育相结合

    子课题组与崇文分院小学活动课教研室共同协作,开办了“九五”继续教育小学科技活动课教师培训班、小学教学干部理论研究班,专门设置了《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 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等新课程,教师接受近200学时培训并计入继教学分,参训干部和教师不仅提高了对开设活动课程的认识,而且参加实际操作训练,有效地提高了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

    (3)课题研究与专题研讨活动相结合

    课题组与各实验校紧密结合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研讨活动,研究的专题是:“小学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小学科技活动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法”等。促进了活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了活动课程的深入开展,深化了各校教育改革的进程。

    (4)课程实施与竞赛活动相结合

    定期开展各种各类活动课程竞赛活动,推动活动课程的落实。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活动课的质量,探讨科技活动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形式与方法,帮助教师准确地把握活动类课程的本质特征。特别是活动课的综合性、自主性、实践性、生成性。通过活动课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用科学的方法和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同时对活动课程评价方案进行探索,把对课题研讨和教学实践、课程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教师积极参与对新课程的研究和实验工作。

    几年来课题组具体开展了以下一些活动:

    ● 每学期各校推出一节 “示范课”,一节“研讨课”,先是对科技活动,后来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交流。

    ● 每学年开展“优秀活动录像课”、“优秀活动课设计”、“优秀论文”评比活动。

    ● 每两年开展一次优秀活动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专兼职教师评比和“优秀实验校”评比活动。

    ● 每两年举办《崇文杯》优秀科技活动课(或优秀综合实践活动课)大赛活动。

    ● 举办了十六所实验校的成果展览,进行交流与研讨活动。

    我们还要求各实验校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适当组织各类竞赛活动和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才能、展示成果的机会。

    2.坚持“四个加强”,全面落实推进活动课程的措施

    (1)加强活动课程的领导及组织管理

    加强对活动课程的领导,是落实课程计划的保证。区教委成立“小学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和“科技活动研究小组”(后改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组”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负责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各实验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活动课程管理。

    (2)加强活动课程的计划管理与制度管理

    各实验校要制定活动课程发展规划或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计划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或学年工作计划之中。各类活动项目也要订出活动计划,以保证活动课程能按计划进行。

    (3)加强师资队伍、活动资料及活动基地建设

    实验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一专多能。活动课的课时计入教师工作总量,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质量纳入教师工作质量评估。

    加强活动资源开发和建设是落实活动课程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人力编写各类活动资料,鼓励各实验校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和创编有关活动课程资源。

    加强基地建设。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特点,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学校应该有自己稳定的活动基地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我区已先后建立了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劳动活动基地,并结合学校调整重点建立了“崇文区小学活动课中心”。它的宗旨是以提高公民(包括未来公民)素质为根本,面向基层学校,面向社会,坚持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坚持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4)加强活动课程管理与研究,逐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

    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必须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才能保证提高活动课教学质量。要求各校领导要像抓学科课那样狠抓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管理。

    (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区域实验的主要成果

    经过五年的努力,在区教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总课题和北京分课题的指导下,经过全体实验学校的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完成了“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科技活动和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的研究任务,无论是前期的科技活动还是后期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得到充分地实施和健康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的成果如下:

    1.完成了全区主管校级领导中层干部的理论培训和全区活动课专兼职教师业务培训工作(含活动课理论与各种技能的实际操作培训)。

    2.在区教委小教科的直接领导下,在课题组的研究基础上拟定了《崇文区小学活动课管理意见》、《崇文区小学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及细则》、《崇文区小学活动课内容与形式研究计划》。

    3.召开了四届“崇文区小学科技活动课研讨会”、一次“崇文区小学活动课教学现场会”、三届“小学活动课程专题研讨会”。

    4.组织了崇文区小学科技活动课教学大赛(即首届“崇文杯”教学大赛)和“小学活动课教师基本技能比赛”;组织了两次“崇文区活动课教学优秀录像课比赛”和两次“崇文区活动课优秀案例、优秀论文比赛”。 全区干部教师撰写有关活动课的论文、案例242篇、完成录像课56节、评优课近70节,先后有170余人次获得各种奖励。涌现了一批中青年活动课优秀教师和积极分子,成为活动课程骨干力量。

    5.组织了“小学生活动课单项技能赛”和“小学生专题讲演比赛”,以及科技制作、小发明和手工艺小制作等比赛活动。

    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各项竞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小学生参与活动课程的积极性,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学校课程之一。

    6.编辑了两集《崇文区小学活动课程资料汇编》和《崇文区小学活动课程内容与形式序列设计》(1~6年级),发至各校,以满足实验校的迫切需要。

    7.建立了“崇文区小学活动课中心”作为全区小学生实践活动实验基地。

    8.编辑出版了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资料,《小学生心理素质自助读本》和《小学心理素质课本》为开设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学校提供了有效的教育资源。

    9.编制了《崇文区小学科技类活动评价方案》并在全区试行。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区域实验研究的收获和体会

    经过近五年的实验,我们胜利完成了试验任务,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和推广。总结我们五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的收获和体会是: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的确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总结五年的经验,我们切实感到,活动课或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学生素质的提高确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实验后调查表明,实验班学生科学素质的各个分项都明显高于对比班的学生。(见下表)

项 目
班 级
平 均 率
标 准 差
T 检 验
学生观察能力发展水平比较
三年级实验班
2.42
1.96
7.477P<0.01
三年级对比班
1.94
2.00
学生实验能力水平比较
五年级实验班
3.38
1.08
9.635P<0.01
五年级对比班
3.01
1.27
学生创造能力水平比较
三年级实验班
10.50
4.62
11.824P<0.01
三年级对比班
8.70
4.93
学生科学
精神比较
三年级实验班
4.73
3.38
6.611P<0.01
三年级对比班
4.05
3.21

    如果说活动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水平的提高上已经显出其优越的话,那么在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上,就更具有特殊的优越性,在学生的意志力,兴趣水平和进取心的激发与形成方面,对参加科技活动实验的光明小学、锦绣街小学488名学生,调查结果如下表:

项 目
意志力提高
兴趣加强
进取心增强
人数
308人
289人
251人
百分比
60%
59%
51%

    上述情况告诉我们:活动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亲身体验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活动课由于学生自主参与,直接体验,学生成为活动的中心,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活动中强调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突出了主动性、独立性、实践性与体验性。“参与→体验→内化→表现”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过程(基本过程),活动需要知识、方法、态度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综合运用,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必然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确认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并可以认识的观点;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追求秩序、和谐、精致、完美的审美价值观及理性精神;确立为追求真理而学习、生活的志向;对各种问题、现象善于置疑的求知、求解、求真的精神;确立乐于研究新问题,探讨新情况,独立思考,得出见解的求实精神;乐于接受新事物和善纳不同观点的创新精神……这些都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在传统教育下,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活动局限于预习、听课、复习、阅读课外书、做作业等等,仅有少数学生有主动查找资料、参观、访问、调查、自己实验、进行制作的学习活动,学习上基本是按书本求知,很少有怀疑和验证。有不少学生存在惟书、惟上的习惯,学习方法死记硬背者占相当大的比重。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实行研究性学习,要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在具体操作上,多采取问题发现法,设立假说、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实验、制作模型等等,这些都对学生形成研究性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十分有利。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首先是指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其次是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寻找资料、测量实验,使用工具书、上网、讨论、寻求互助、动手尝试、展示汇报等;第三指各种能力的综合,如观察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等;第四,是学生在活动中所受到的综合教育,也称为教育功能的综合性。这一点是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如:学生在活动中的认识倾向、社会态度、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感世界等全面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就是活动课的综合效益。事实表明,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对上述“综合”的四个方面均有提高,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整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培养,能力得到了开发,各种知识建立起来的联系更加广泛,更加紧密、自然,对自然和对社会的理解也更趋于全面。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里都是学科课程一统天下,1992年由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才提出了“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的主张,现在活动课又发展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实现了学科和活动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从课程体系的高度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既保证体系内部各种学科信息的交流,又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的信息交流主动适应未来世界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有着全新的观念与视野,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的确说的上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要戒虚就实,扎扎实实地积极推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突破性改革,是一项深层次的实质性教育改革的攻坚战,来不得半点的虚假与浮躁,必须认认真真地、脚踏实地地下功夫去研究、去操作、去落实。

    我们在近五年的实践中,曾遇到不少困难、疑惑,引发了我们许多的思考,也激发了我们解决问题的创造力,总结我们的教训与经验,我们体会,归根结底就是要戒虚就实,扎扎实实地积极推进,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到“三抓”。即:“抓实”、“抓新”、“抓狠”。

    1.抓“实”。所谓抓实就是指抓实质、抓落实。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抓好综合实践活动就是直接参与了国家教育重大项目的改革,为中国教育课程改革填补空白,进行有益的实践,每位参与者就是站在了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

    抓落实:一是指抓管理落实,二是指抓教师落实。

    (1)抓管理落实,即组织落实、计划落实、目标落实、要求落实、检查落实。如:目标落实,我们提出培训目标、研究目标、成果目标三落实;要求检查落实,我们提出“三开”(开齐、开好、开出特色),“三化”(规范化、全员化、序列化),“三有”(有计划、有要求、有目标),“三查”(检查计划、检查活动过程管理、检查活动效果)。

    (2)抓教师落实,要想活动课程的教师落实,首先得使有关政策落实,要使教师工作量、课酬、评职称、评优等都落到实处,然后就是培训教师的落实。

    培训教师是实施活动课程的重中之重。我们主要抓了“三个到位”,即认识到位,转变观念;研究到位,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组织活动到位,开展多少次活动,研究什么内容,研究的重点是什么都要一一落实。

    2.抓“新”。所谓抓“新”是指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注意抓“出新”,抓“新点子”,

  与学科课程相比,活动课程的“改点”在什么地方?我们提出了“课程新、构思新、设计新、形式新、方法新”。五新的要求

    3.抓“狠”。所谓“抓狠”就是抓“紧”,“狠”抓

    什么事抓而不紧等于不抓。紧,指快捷、说干就干。

    我们在实施中一方面树立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十分注重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实是求是的作风,树立一竿子插到底的狠劲儿,克服了许多困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抓狠,具体说就是“五抓”:我们狠抓了学习,狠抓宣传,狠抓教学研究、研讨,狠抓教师队伍的建设,狠抓效果。如:在宣传上对外抓了对家长、对社会的宣传,对内抓了对学生、对全体教职工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作用、消除来自各方面的阻力。

    在教学研究上,我们精选专题,启发教师从理性认识和实践体验的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研讨,坚持课题研究与学校特色、教师本人教学风格相结合,要求搞出自己的特色来。例如,一师附小与快乐教育相结合,搞出了快乐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光明小学与“我能行”教育相结合推出了充分体现学生自主、自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有的学校与建构主义、成功教育、参与式教学等专题相结合。针对大家实践中的困惑,我们集思广益,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研究、解决。在形式方法上我们举办各类竞赛活动;像前面谈到的活动课教学大赛、活动设计比赛、优秀案例、优秀论文、优秀课评比等。说穿了,就是用一切办法发动教师紧跟改革的形势,做改革的促进派。

    在队伍建设上,狠抓了三点:第一,教师 师德。重点抓了师爱,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要求,狠抓了教师对学生关心、尊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第二,狠抓了评价,用新的观点、新的标准、新的形式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注意发现教师在改革中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正确的导向;第三,狠抓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一类,培训基本达标的可以上岗;二类,培训一批教学骨干,综合实践活动的带头人,排头兵;第三类,是培养教学尖子,具备典型特色的教师,成为本课程的尖子教师,也即德、艺双馨的样板。

    在狠抓效果上,我们甘当人梯、甘愿奉献,为教师搭好舞台,精心安排与运作,通过实践培养了一批新人,推出一批有较高水平的新课。

    (三)要深入实际,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问题

    任何一种课程,不论什么形式,只要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加以实施,都要在教学层面上明确其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教学的一般过程,活动课程也不例外。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单纯的教学层面上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有着综合性、实践性的独立形态的课程。它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为学生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时空。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亲历和体验,密切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确有体验,有心得,有收获,真正得到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如何达到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形成能力、培养特长、提高素质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实际,认认真真地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问题。

    首先的环节是进行比较合理的、可付诸实施的活动设计。几年来对活动课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必须紧紧抓住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深入进行“活动设计”的研究。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活动目标的确定、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过程的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步骤、活动形式方法的设计等。

    1.活动目标的确定

    活动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是每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果。有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活动过程设计才有依据。那么,根据什么来确定活动目标呢?我们认为目标的确定首先要依据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同时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确定活动课目标要特别注意两点:目标的准确性和目标的综合性。所谓目标的准确性是指目标的确定要正确、适度、具体,便于实施、宜于落实,切忌大而空泛。所谓综合性是指全面、立体,即态度、能力、知识三个维度的综合要求。只有确定了准确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才不会偏离方向。

    (1)态度目标:这是活动目标中最重要的,我们把它放在了第一位。态度目标有三种不同层次,即关心、参与、进取。具体包括科学精神(理性、求真、实证、创新),参与程度(关心、参与、理解、兴趣、自主、合作等)、人文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等)。

    (2)能力目标:活动课培养的能力目标是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阅读能力;概括能力;搜集处理资料、信息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设计创造能力;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等等。

    (3)知识目标:活动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知识目标,不是指系统学习书本知识,而是以直接经验为主,通过亲身实践、亲身经历、尝试得来的经验的总结,也可以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后获得的直接经验(知识)。无论什么类型的活动,哪个年级的活动,活动目标设计都应从以上三个维度去考虑,体现准确性和综合性的目标内涵。

    2.活动内容的选择

    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学校和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在活动内容选择上要结合培养目标与学生实际恰当选用。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进行选择时,我们特别对研究性学习给予重点关注,目的在于要求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时,我们集中力量着重抓了两个方面:一是创设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着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二是加强了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设计与指导,让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进行实践、创新并得到切身的体验。例如:在开展《社区调查与环境设计》这一主题系列活动时,我们安排了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内容:在第一课时,教师创设了开放式的、多渠道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建议同学们可以到自己所在的社区或附近的社区进行调查,了解目前社区环境存在什么问题?可以个人去调查,也可以结伴进行。调查的方法由自己选择,调查结果用什么形式表现、汇报也由自己或小组研究决定。在第二阶段课时中,需要学生自己选择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进行社区环境设计。第三个阶段组织学生“由我做起”,开展社区环境宣传活动。实践表明这一类的活动也特别受到学生的欢迎。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实践的体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利于创设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活动过程设计

    活动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实质的部分。对活动过程的设计如何,直接影响这一课程的教育效果,活动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学过程不能笼统地用“活动”二字来概括。无目的、无组织、无计划的所谓活动,绝不是我们的追求,要克服活动课的随意性,不使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实效,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教学活动,其过程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要素以便来保证活动过程的质量与实效。我们在学习研究了中外专家学者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多年实践经验,总结了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六个基本要素:

    (1)创设情境:合理设计活动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是由一定物质与文化因素构成的,学生从情境中受到认知、情感、动作各方面的感染,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活动的兴趣和各方面的感受,激发创造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一般活动课程的情境可分为道德情境、技能情境、自然情境、社会交往情境、审美情境等。

    (2)提出问题:精心设计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启发并锻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活动内容可设计认知性问题、情感性问题、操作性问题、体验性问题、探索性问题等。

    (3)设计方案: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及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在此基础上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步骤,以保证活动“活而有序,动而不乱”。

    (4)动手操作: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组织分工动手活动,这是活动最重要的过程,在时间上必须给予充分的保证。

    (5)展示评价:对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出的结论或完成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展示、相互交流,感悟成功与失败的体验。

    (6)总结延伸:对整个活动做出结论,学生自己总结感受,交流体验、心得和收获。引发学生继续参与活动的愿望,使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步骤

    根据六个要素的要求,在活动课展开的时空顺序上可划分为四个步骤:

    (1)活动准备阶段。师生共同准备。教师设计总体活动方案时要研究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直接经验,师生一起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材料,精心设置活动情境。材料的准备上要力求多种多样,便于学生自主选择。

    (2)活动导入阶段。要求明确活动的主题、目的、要求,激发兴趣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这关系到活动的实效,会直接影响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3)活动的实施阶段。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主题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自主进行实际操作,动脑动手、直接体验,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

    (4)活动总结阶段。在主题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完成的活动作业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展示,以提高认识,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技能技巧或学习的能力。

    5.活动形式方法设计

    活动课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的教学形式、方法也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我们总结一线教师的经验提出“七自法”、“让位法”和“活动导入十法”,在我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推展过程中曾经发挥了有益的作用。

    (1) “七自”活动法。所谓“七自”活动法,即:自己选择活动项目;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选择材料;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总结结论;自己评价活动情况。“七自”活动法是对活动课程主体性认同的产物。

    “七自”活动法不仅是方法的改变,而且是教师新的理念的建立,是教师新的教学观、课程观、人才观的体现。同样,“七自”活动法还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2)让位法。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我们提出了“三让位”。即:把时间让给学生、把空间让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教师要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鼓舞者。我们在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一定要少讲、少限制、少指责,多鼓励、多支持、多放手,教师在任何时候决不能代替学生活动。保证学生多参与、多活动、多研究、多展示,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研究。

    (3)活动导入“十法”。导入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一环,通过5年实验我们总结了十种导入方法。即:直接导入、经验导入、实验导入、知识导入、故事导入、设疑悬念导入、释题导入、游戏导入、尝试导入。并对导入内容、目的、原则进行了总结、研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完整的学习过程应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得到发展。在活动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前面谈了一些我们的经验和做法,只是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一些粗浅的体会,探索是初步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需要加倍努力去学习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是一个朝阳事业,是一个具有勃勃生机的改革,它召唤着我们一切有志教育改革的教育工作者,携手并进,尽管道路艰辛,但前途无限。

 
 

【参与讨论】 怎样在一定区域内有效地推广综合实践活动课?崇文区的经验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研究一下崇文区的做法,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和推广,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并说明理由。
    能否结合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一份推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为当地教育行政机关的领导提供咨询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