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Language="C#" AutoEventWireup="true" CodeFile="1102.aspx.cs" Inherits="_Default" %>
教材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对“货币的本质”的分析中,涉及到了货币的产生问题,虽然没有展开,只是一带而过,但是,分析货币的起源始终是一个比较抽象和费解的问题。为了使教师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系统和充分,我们这里对货币的起源及其过程比较详细地加以介绍和分析,老师们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酌情处理。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要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就必须研究价值形式发展的过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因素决定了商品具有二重的表现形式,即商品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商品的自然形式是商品自身,就是使用价值的存在形式,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的价值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虽然这种经济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却是掩藏在交换现象背后的,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孤立的一个商品,不能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只有在交换过程中,通过与其相交换的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一个商品通过与其他商品交换表现出自身的价值大小,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价值形式的演变过程。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等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在历史上,最初的交换只是原始公社之间剩余产品的偶然的交换,因此商品价值表现也具有偶然性。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和简单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这就是简单价值形式。它用公式表现就是: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20码麻布=1件上衣 这种价值形式虽然简单,但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却都隐藏在其中。在这个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等式左端的商品是交换的发起者,它主动要求与对方商品交换,它要表现出自身的价值,它的价值通过与它相交换的处于等式右端的商品相对地表现出来,因而它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上;等式右端的商品是交换的响应者,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上,是用自身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对方商品的价值,是价值表现的材料,或价值表现的形式,即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它们处于同一价值表现的两极,缺少哪一方价值都无法表现;它们各自又必须分别处于等式的一端,而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于等价形式上。 等价形式是一种商品充当等价物并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即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直接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形式。等价形式具有的直接交换性质,决定了它有如下特点:(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3)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简单价值形式的考察,使我们看到,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现在只是当作使用价值,它的价值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处在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只是当作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成了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材料。这样,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就通过两种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表现出来。 简单价值形式虽然使一种商品的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的表现分离开来,但它带有个别性和偶然性,不能充分的表现出商品价值或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一般性即无差别性,所以,商品交换需要进一步发展。 第二阶段:扩大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的交换已不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逐渐成为经常的现象,商品交换的范围在扩大,商品的种类在增多。于是,价值形式由简单价值形式发展到扩大的价值形式。它用公式表示就是:
在这里,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已不仅仅由1件上衣来表现,作为等价物的商品已经是许多不同的商品。这时,商品的价值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同时,交换已经由偶然变为经常,因而商品价值量的确定排除了偶然性,价值量也开始真正成为交换比例的调节者。但是,由于每一种等价物都是特殊的,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公认的统一的等价形式,还没有摆脱物物交换的限制,因而给交换带来困难和不便。 第三阶段:一般价值形式 为了适应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一种商品逐渐地、自发地从许多商品当中分离出来,成为社会公认的、共同的等价物,其他一切商品都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形式就是一般的价值形式。其公式为:
从扩大价值形式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以后,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代替了物物交换,从而使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价值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价值形式简单化了;其次,各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同一商品上,价值的表现真正统一了。在扩大价值形式上,每个商品的价值不仅同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相区别,而且同一切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区别。一般价值形式第一次真正使商品都作为价值相互发生关系。一般价值形式方便了商品交换,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但一般等价物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使各地区间的商品交换仍然存在着困难。 第四阶段:货币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这时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并产生了商品生产。随着进入商品交换的商品的数量的大大增加和地区的扩大,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的单一固定性和地区的统一性。于是,一种商品就逐渐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就是贵金属——金或银。这时,价值形式发展到了最完备的形式,即货币形式。货币形式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商品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形式。其公式为:
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并无本质的区别。在这里,贵金属金或银之所以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只因为它们本身的天然特殊性使它们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示,货币成了价值的代表,成为独立的价值形式。从此,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作为货币的特殊商品摆脱了其具体的使用价值的意义,而只具有价值的意义,并与整个商品世界相对立。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经济关系的体现,这就是货币的本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别从商品内在矛盾的逻辑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的两条线索展开对货币起源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这就是: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科学分析对于正确地认识货币本质,进而深刻揭示商品拜物教的实质与根源以及批判拜金主义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学员朋友们可以结合学习《资本论》一卷分析商品拜物教的有关内容,进一步深入理解正确认识货币起源的重要意义,以及货币起源与货币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