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第五章 教师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 第一节 心理问题成因
 
 

第一节 心理问题成因

  根据多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本人认为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性原因,也可称之为客观因素造成的教师心理问题,比如社会、家庭对教育的期望过大,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经济地位相对低下与不均衡,教师教育权力不明确,教师权威受到多方的挑战和质疑等;另一种则是来自于自身成长和发展中遇到的困扰,或称之为主观性因素,包括教师个人修养,人格素质,心理教育能力,心态开放性,敏感程度,乐群性,责任心以及责任心表现方式,情绪控制能力,压力应激反应倾向等等。而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学科、是否班主任等等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客观性因素,我们可以改变的层面比较少,这根本上与时代发展以及国家对教育的规范程度息息相关,不过,让老师们分辨清楚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到底根源于哪儿,亦可以起到宣泄和引导教师心理压力的作用;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在引起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观原因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形成一些有效的策略,消除、减轻或缓解教师的心理问题。比如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教师团体心理辅导,开展教师心理咨询与测量,对教师进行情绪辅导,通过活动与培训、角色扮演,让教师掌握一些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掌握行为塑造与矫正的方法。
  心理问题源自于困惑与挫折,而这种失败往往是教室经营的失败,包括班级管理、班干部培养、团队凝聚力、个别学生的学业不良及问题行为彰现等。如果教师能够掌握更多的心理沟通与交流的方法,内化更多的行为矫正与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技巧,减轻教师在经营班级和教育学生时的焦虑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减轻或消除了教师的心理问题。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俞国良教授指出,学生减负了,教师却应该“加负”。这个“加负”并不是指以前那样加班加点给学生补课,而是教师与学生都应补上心理健康这一课。怎样的“加负”乐于被老师接受,怎样的培训对教师心理成长更为有效,就是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

 
 
<1><2><3><4><5><6>